建构游戏作为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游戏形式,对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日常的建构游戏实践中,幼儿常常表现出缺少合作协商、沟通交流不畅及空间布局意识不强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开展建构活动前绘制设计图,帮助幼儿明确建构的整体思路和方向,从而提高建构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在幼儿绘制设计图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开展合作,以推动幼儿之间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建构能力的提高。
一、以小组为单位的建构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建构游戏作为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其游戏主题灵活多变,能够给予幼儿独立探索的空间,深受幼儿的喜爱,对于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构游戏的开展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个人搭建、小组搭建及集体搭建。其中,小组搭建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建构活动,它虽然便于教师进行分组指导,但存在一些需要关注和改进的问题。
(一)缺少主动沟通,分配意识较弱
在建构游戏中,交往能力不仅是衡量幼儿社会性发展程度的关键指标,还对游戏的顺利进行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建构活动中,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幼儿往往缺乏主动性,不会主动与同伴探讨建构思路、人员分工及材料选择等问题。这不仅会阻碍游戏的正常开展,还会对建构成品的最终呈现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同一搭建小组中,如果负责同一作品的幼儿没有提前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就可能出现建构技巧不一致、材料选择不同、色彩搭配不协调等情况,从而导致建构成品在美观性和对称性方面存在明显缺陷。
在建构过程中,幼儿的沟通交流主要基于他们当前的活动需求。例如,当幼儿发现建构材料不足时,他们会主动询问同伴“这个材料可以借给我一点吗”,或者“你能告诉我你是在哪里找到这些材料的吗”。然而,有时因为材料分配不均,幼儿之间也可能出现一些争执。
(二)空间布局意识不强,建构物比例失衡
空间布局能力对于建构成品的整体美观与结构稳固性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建构活动中,幼儿在设计建构物的大小和方位布局时,往往缺乏深入思考与全面规划。他们过分专注于单个物体的搭建过程,而相对忽视了整体布局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在搭建过程中容易出现建构物的主次关系不明确、大小比例失衡等问题。特别是在面对新主题中较为陌生的建构物时,幼儿更容易忽视主体物的中心地位,倾向于将自己熟悉且易于建构的物体置于中心位置,从而影响整个建构作品的和谐与平衡。例如,在以“游乐场”为主题的建构活动中,笔者发现,有幼儿将汽车、花园等放在中心位置,而将摩天轮、秋千等主体设施放在边缘地带。在完成建构后,他们发现建构成品的结构大小与实际建筑物存在明显差异。
(三)材料选择缺少预设,建构成品美感不足
在建构过程中,建构材料的选择对成品的层次性、结构性及美学价值具有显著影响。然而,幼儿在选择建构材料时往往更多地依赖于个人偏好,特别是对色彩鲜艳的建构材料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在建构过程中,他们倾向于采用多种色彩叠加的方式,很少考虑成品色彩的搭配是否得当。此外,幼儿在选择建构材料时往往缺乏对材料充足性和实际建构需求的考量。例如,在搭建初期,他们可能会选择使用彩色积木,但在后期发现彩色积木不足时,他们可能会转而使用碳素积木进行替代。这种替代行为虽然可以解决材料不足的问题,但可能导致建构物在色彩和层次上的不协调,进而影响其整体美感。
(四)以教师评价为主体,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评价活动在幼儿的建构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有助于幼儿对建构活动进行反馈、反思和调整,还能够为下一次建构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当前建构活动中的评价环节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在评价主体方面,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幼儿的分享与自我评价则相对缺乏。其次,在评价内容方面,教师往往侧重于作品是否贴合实际、是否呈现美感及作品内容是否丰富饱满等,而忽视了幼儿创造性的建构想法。最后,由于教师在幼儿心中的权威地位,幼儿往往认为只有符合教师评价标准的作品才能得到认可和赞同。这种心理上的误区会影响幼儿建构水平的发展。
二、绘制建构设计图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多方资源,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
3~6岁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因此,在引导幼儿设计图纸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幼儿对建构物的形象认知与熟悉程度。这既要求教师通过前期的课程准备,向幼儿展示并讲解相关主题的建构物图片,丰富他们的认知经验,又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共同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以“古建筑物”建构主题为例,教师可以在家长群发布课程介绍,鼓励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幼儿实地参观学习,让他们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建筑物的外形特征、层次结构等,并向幼儿介绍建筑物的历史背景。这样的亲子活动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还能调动他们参与建构活动的积极性。
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利用社区资源。例如,在幼小衔接主题下的建构活动“我心目中的小学”中,教师可以与幼儿园附近的小学进行沟通协调,利用小学的场地资源,带领幼儿进行实地参观。通过实地参观,幼儿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小学的环境和设施,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与建构经验,为后续的建构活动做好准备。
(二)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幼儿自主交流
在幼儿开始绘制设计图之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并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以激发幼儿的讨论热情。例如,在以“游乐场”为主题的建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你们见过的游乐场是什么样的”“游乐场里通常有哪些设施”“你们想要建什么样的游乐场呢”等问题,使幼儿明确绘制设计图的目标和绘制计划。
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幼儿充足的讨论时间与协商空间,允许他们自由、舒适地展开讨论。同时,教师应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看待幼儿提出的问题和见解,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的创造性想法。当幼儿在绘制过程中遇到难题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质环境资源,如巧妙布局建构区域,粘贴与建构主题相关的图片资料,从而为幼儿提供创作灵感和参考。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开阔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创作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其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根据组员的个性特点,灵活调整小组成员
在小组的人员组合方面,教师在赋予幼儿自由组队权力的同时,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性格特征进行必要的调整,避免将个性、能力、学习品质相近的幼儿集中分配至同一小组。由于组长在建构活动中占据核心地位,不仅关系到设计图的完成度与实用性,还对建构活动的组织纪律与成果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教师应优先挑选那些在组织、绘画及语言表达方面表现突出的幼儿担任组长。总体而言,在组长及组员的选择上,教师应结合活动实际情况,细致观察分析,灵活调配人员,以确保建构活动的顺利进行与高效开展。
三、绘制建构设计图的作用
(一)明确建构活动的目的性与计划性
建构设计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参与建构活动的目的性与计划性。在绘制设计图前,幼儿经过思考与想象形成初步的构想,并借助绘画的方式对这些想法进行形象化的表征,能够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转化,完成对头脑中信息的加工与转化。此外,在绘制过程中,幼儿通过对建构材料标记序号,能够在无形中实现对建构主体内容与任务的分解,从而明确建构任务,推动建构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提高幼儿的游戏参与度
建构设计图是幼儿经过多次协商与深入讨论的结晶,也是他们运用智慧与思考所创造的产物。在绘制、运用建构设计图的过程中,幼儿能够从原本单一的建构者角色转变为集策划者、设计者及建构者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全面参与者。这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其深刻认识到参与的重要性,还能够增强幼儿参与建构活动的成就感。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确保每个幼儿都享有平等的交流与选择机会,鼓励那些性格较为内敛的幼儿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与见解。这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游戏参与度。
(三)提高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绘制设计图的过程中,幼儿能够积极回忆建构区既有的建构材料,并依据计划有目的地选用适宜的色彩进行涂绘。这可以减少幼儿在建构过程中材料选择的随机性和盲目性,显著提高幼儿材料选择的针对性。同时,在绘制设计图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由选择颜色,获得充分展示和创造美的空间。在完成设计图后,幼儿能够直观感知建构物色彩搭配的可行性和适宜性,进而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幼儿关注整体色彩的协调性,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色彩搭配能力。
(四)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在绘制设计图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实现从被动交流向主动交流的转变,积极表达个人意愿,主动阐述自己期望建构的内容,从而避免与同伴搭建相同物体。同时,在绘制设计图的过程中,组员之间充分讨论,能够确保各自的任务明确、分工合理。此外,组长可以根据设计图明确分配每名组员的建构内容与任务,从而在建构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矛盾与争执。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解决原先组织、分配、调节等方面的难题,还能够促进幼儿团队之间的和谐共处与友好合作,形成高效协作的团队模式。
(五)助推幼儿建构水平的发展
设计图不仅可以为幼儿建构时提供参考,还可以作为建构完成后幼儿进行对照性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这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形成更为多元和全面的评价方式。在建构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将实际建构成品与设计图进行对比分析,并围绕建构的布局、色彩运用、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等多个维度进行自主评价与反思。这有助于幼儿了解自己在实际操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相应进行改正。此外,教师通过鼓励幼儿就建构成品进行深入思考与讨论,如提出“建构成品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在建构过程中是否严格按照设计图进行分工合作”“是否出现了矛盾与争执”等问题,不仅可以解决此次建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还能为下一次建构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推动幼儿建构水平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福清市玉屏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