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致老年人“心衰”的5个危险场景
数据显示,我国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高达1370万,70岁以上人群的心衰患病率超过10%。除了年龄因素,日常生活中有以下5个常见的危险场景易引发心衰,老年人应格外重视。
(1)血压控制不良时。若老年人血压长期居高不下,或是忽高忽低,会加重心脏承受的负荷,严重时会引发心衰。
(2)情绪激动时。当老年人情绪处于过度悲伤、兴奋、焦虑及紧张状态时会加快心跳速度,缩短舒张期,降低心排血量,从而诱发心衰。
(3)心律失常时。若患有心律失常,特别是快心室率的房颤,易发展成心衰。
(4)进行重体力劳动。重体力劳动、超负荷的运动均会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心衰。
(5) 感染。大多数患者发生心衰都与感染有关,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呼吸道感染。
▲ 心衰患者要做好的8项家庭护理
心衰患者病情容易反复,除规范就医治疗外,做好家庭护理也至关重要。
(1)少盐清淡有营养,少食多餐,总量适宜。心衰患者的饮食要注意低盐(盐的摄入量不高于2克/天)、低脂、清淡、易消化、营养高(如瘦肉、淡水鱼等)。每天尽量少吃多餐,切忌暴饮暴食,每日主食控制在150—300克为宜。此外,心衰患者要限制水分摄入,不可饮用浓茶、咖啡、汽水等饮料,日常可根据汗液和尿液的排泄量来确定饮水量,须做到“量出为入”。
(2)放松心情,保持平和心态。心衰患者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等因素,很容易产生烦躁、焦虑、恐惧、悲观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还会加重病情,甚至引起急性发作。家属要重视心理疏导,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3)适度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度。对心衰患者而言,适当的活动不仅可以预防卧床养病引起的压疮和静脉血栓,还可以提高心力储备,增强机体抵抗力。此类患者活动时一定要适度,可以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舒缓的方式,以不感到疲劳为度。当出现脉搏>110次/分,或比休息时加快20次/分,或有气促、心悸等不适时,必须立即停下来休息。
(4)规律作息、睡眠充足很重要。每日保持有规律的作息及充足的睡眠有利于保护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缓解不适。
(5)遵医嘱用药,按时服药。家属必须提醒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切不可擅自停药、减药或换药,这样很容易引起病情恶化。
(6)定期监测,感到不适立即就诊。心衰患者的有效治疗需要医方与患方的共同参与,作为家属,要定期监测患者的指标,包括患者的脉搏、血压、面色、尿量、体重等的变化情况。若患者出现体重一天内增加1千克以上、尿量减少、呼吸困难、下肢水肿、恶心等情况时,表示患者心衰已经加重,应立即就医。
(7)定期复诊,及时调药。一般每隔2—3周要到医院复查1次,如评估水肿情况,复查电解质、肝肾功、心电图等检查项目,以便医生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调整治疗药物。
(8)急性发作时,有效施救至关重要。心衰患者遇到感冒、情绪激动等一些诱因时,很容易引起心衰急性发作。患者如果在家里突然急性发作,在救护车还未到达前,家属能否实施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遇到突发情况,家属须保持冷静,让患者采取坐位,将两条腿垂放在床沿边,解开患者的领扣和裤带,并让患者尽量安静以减少恐惧和躁动;家里如果备有利尿剂,应让患者赶快服用;有条件的家庭可常备制氧机,发作时让患者立即吸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