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十三五”期间贵州肉牛规模化养殖的实际情况,并依据现代畜牧业对肉牛规模化养殖的核心要求,系统分析了贵州肉牛规模化养殖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在促进贵州肉牛规模化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以期能够为我省肉牛养殖行业的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并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当地畜牧业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贵州;肉牛养殖;可持续发展
2024年初,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中,省委和政府便充分强调了,2024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不断夯实“三农”压舱石,把肉牛养殖作为农业的主要产业来发展,因此研究“十三五”期间贵州肉牛规模养殖场的运营状况及全省肉牛存栏与出栏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建议,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政府制定肉牛养殖发展规划和养殖者提供决策参考。
1 贵州肉牛规模化养殖产业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五年时间中,贵州省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整体来看存在一定的波动。根据调查可知,五年之中的前半阶段,省内的肉牛养殖场规模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状态。然而,在第四年,这一数量却出现了近30%的减少。但令人欣慰的是,至2020年,规模养殖场的数量又实现了近30%的增长,相较于上一年度有了明显的回升[1]。
就养殖场的出栏率来看,前三年的规模养殖场表现稍逊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后两年的出栏率却显著超过了全省的平均出栏率,显示出养殖效益的明显提升。
在养殖设施方面,种植牧草的场数和配备消毒设施的场数均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尽管如此,这些设施在场总数中的占比仍然偏低。即便在占比最高的2020年,种植牧草的场数占比也仅为36.8%,而配备消毒设施的场数占比更是只有24.6%。这提示养殖人员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进一步加大设施建设的力度,以提升养殖场的整体运营水平[2]。
2 目前产业发展困境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设备落后,防疫工作不到位
经过对当地养殖场的调研可以发现,目前在各村寨周边,分散分布着众多小规模养殖场,其肉牛存栏量大多都在20~50头。这些养殖场,由于资金或其他客观因素的限制,致使其内部设施简陋,牛舍建造得过于简单,不足以满足现代化、规模化肉牛养殖的要求。同时,场内环境较差,也给防疫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而另外一些中等规模的养牛场,其问题主要集中在养殖场内部空间的规划方面缺乏合理性,其中的大多数存栏量都在50~200头左右。
2.2 品种不佳,经济收益较低
以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省内养殖场中所存的肉牛品种仍以传统黄牛为主,缺少杂交肉牛及其他优质品种。相比之下,传统黄牛的生长周期较长,出栏后的产肉量也不高,这也是导致大部分养殖场经济效益较低的主要原因。
2.3 技术落后,饲料利用率低
经过对省内各家养殖场的饲养技术的调查,不难发现大多数养殖场还没有完全普及种草养殖的饲养模式,饲料利用效率不高,致使养殖产业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受到传统饲养模式的影响,目前本地对于水稻、高粱、玉米等秸秆在肉牛养殖方面的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或尚不成熟的阶段,大部分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仅采取简单的割草喂养方式,缺乏针对牛只不同生长阶段以及不同季节对饲料的需求差异的研究,这也是养殖技术水平较低的一种重要体现[3]。
2.4 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完善
笔者经过五年的观察与分析,贵州肉牛养殖领域中的中型养殖场,在本地养殖产业中占比过高,这意味着,截至目前,省内尚未形成现代化、规模化的科学养殖格局。同时,调研人员也注意到,在产业布局、牛种优化、养殖技术、饲料开发、产品营销、肉制品加工以及构建全产业链等领域,当前并未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机制,导致难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完整产业链。这一状况不利于全省肉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与产业升级。
2.5 肉牛养殖处于家庭中副业地位
在贵州,以威宁县为代表的部分地区,肉牛及相关产品交易市场还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养殖户销售肉牛的渠道不足,致使其对市场动态缺乏足够的认知,进而无法更为准确地判断销售价格,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收益,对于当地规模化养殖产业的形成,也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在本地实际的肉牛交易市场中,小规模养殖户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且其所获收益仅为全年收入的30%左右,表明大多数养殖户只是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将肉牛养殖作为副业经营[4]。
2.6 先进的养殖技术的推广存在阻碍
2.6.1 技术指导不足
如前文所述,目前省内养殖产业相关技术较为落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缺少科学的技术指导。事实上,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是依赖经验传授或是自学来掌握养殖技术,其内容的正确性、科学性无法保证,继而便导致了养殖场的防疫效果较差,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使得肉牛品种混杂、肉质差、疾病频发和死亡率高,不仅影响实际的养殖效益,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也存在威胁。
2.6.2 推广受阻
新技术对养殖场的日常管理和饲养基础工作都有指导作用,经实践证明,能够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养殖场的经济收益。但是,由于本地养殖户对于先进技术还没有正确的认知,技术培训相关资源较为匮乏,使得新技术的推广工作迟迟没有突破。同时,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部分养殖户无力承担较高的成本。这些问题限制了全省养殖业的发展和创新。
2.7 规模养殖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
尽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新型养殖模式如“公司+协会+基地+养殖户”已在贵州出现。但仍有许多养殖户,由于自身对新养殖模式认识不足,尚未在区域内形成规模效应,为进一步健全肉牛养殖产业链造成了不小的困难。有些地区,虽然已经集结养殖大户,形成了合作社经营模式,但仍然局限于犊牛买卖方面。这种松散结构影响了合作社的辐射作用,不利于肉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3 肉牛规模化养殖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探究
3.1 加强科学饲养的管理
相关调查显示,畜牧生产受饲料和饲养管理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为了加快推动省内肉牛养殖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从业人员和经营者必须格外关注以上两个方面。在饲料的选择方面,应从市场中,挑选符合牛只生长需求的优质饲料,如桂牧一号。工作人员需要学习掌握不同品种肉牛的生长特性,特别是其各生长阶段和不同季节对于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差异性需求,科学调配饲料。
在饲养管理方面,则主要强调养殖场的内部环境。工作人员需要时刻保持牛舍清洁,定期完成消毒工作,降低疫病的发生概率。同时,牛类传染病的预防更是重中之重,饲养人员必须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及时为牛群接种相应的疫苗,并为其建立健康档案,避免疫病的传播,也能保护养殖场免受经济损失。
3.2 做好养殖规划和布局
贵州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农业大省,其肉牛养殖业的发展对于促进 “三农”,以及推动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地位。为了实现肉牛养殖业的壮大与发展,需要从规划与布局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
首先,贵州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这为肉牛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种草条件。应该优先在这些区域发展肉牛养殖业,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和管理,确保饲草料的品质和产量,满足肉牛的生长需求。同时,贵州的气候条件适宜蔬菜和果树种植,这为发展“草-牛-沼-菜(果)”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这种模式下,种草产生的有机肥料可以用于蔬菜和果树的种植,而蔬菜和果树的残渣又可以作为饲料喂养肉牛,形成一个循环利用、绿色生态的农业生产体系。
其次,应该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和家庭联合养殖等经营模式。通过这些模式,可以将公司与农户、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公司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帮助,而农户和家庭则可以提供土地、劳动力和饲草料等资源。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在推动肉牛养殖业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品种改良、优化产业链布局和加强产品加工和销售服务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可以提高肉牛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增加市场竞争力。同时,优化产业链布局可以确保饲草料、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的供应和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等环节的协调发展。加强产品加工和销售服务则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推动肉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3.3 因地制宜地扩大生产
养殖场的选址工作是决定畜牧生产效益的重要基础。结合肉牛的生长特点,以及本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经营者应尽可能选择地势较高、向阳的地点作为场址。同时为了保证养殖工作的顺利开展,场址附近应靠近水源,在先期,应委托专业机构对附近水源的水质进行监测,确认其符合肉牛养殖标准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除此之外,出于对养殖场经营的考虑,场内空间布局也需要合理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设置不同的功能区,以保证牛群的健康成长。其中牛舍作为牛只的主要活动区域,其建设工作极为重要,应注意牛舍的通风条件,并且要兼顾防暑降温设施,为牛只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还有诸如饲料储备室、消毒室、兽医室、粪便储存场所等功能区,都应综合考虑水电线路、物料运输、经营成本等因素进行科学规划
同时,养殖场的布局也需要合理设计,以满足肉牛生长的不同阶段对环境和设施的需求。在牛舍建设上,应注重通风换气、保温防寒和防暑降温等设施的完善,为肉牛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3.4 拓展肉牛养殖产业链
为了推动本地肉牛养殖业的长远发展,还应尽快从单纯追求牛只数量的传统经营模式中摆脱出来,继而引导养殖户兼顾“数量”与“质量”的新型模式。促进各养殖场走专业化、信息化养殖道路,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5]。
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持续加大对本地肉牛养殖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可以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中型养牛场,为其提供学习、采用先进技术的机会和成本。还要由专业人士,向养殖户传授先进的经营理念,促成散点式小规模养殖场的合并,形成规模化生产,从而进一步提升肉牛养殖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3.5 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
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贵州作为中国肉牛产业的重要省份,正努力推动肉牛规模化养殖的持续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各级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各级政府加强对村级防疫人员的组建与培训,并提高补贴标准,确保防疫人员全身心投入工作,提高防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政府可推行区域内免费配种政策,为养殖户提供优质的种牛资源,降低养殖户的养殖成本。
其次,各级政府要加大在牛圈舍建设方面的资金补贴,鼓励养殖户按照科学养殖方案进行场地规划。这不仅可以提高养殖场地的合理性,还有助于提高肉牛的生长速度和品质,进而提升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对于刚开始从事肉牛养殖工作的人,可以由财政拨款,为其提供创业资金补贴、小额低息贷款等帮助。这将有效减轻养殖户的资金压力,使养殖户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养殖技术和设备上的升级。同时,政府还应配合基础设施建设,如修路、绿化、建设集中供水供电设施等,为养殖户创造更好的养殖环境。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组织对肉牛养殖技术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养殖户掌握科学的养殖方法和管理经验。通过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可以提高肉牛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3.6 强化养殖的技术培训
相关部门需要强化对养殖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为其提供更为周到、全面的服务,全面提升当地肉牛养殖从业人员的专业性。综合以往的培训经验,技术部门可以采取集中化技能培训和设置示范基地两种方式,对养殖人员进行技能传授,令其更为直观地认识到新技术的先进性。同时,还应向广大养殖户提供更多的技术咨询服务,为其答疑解惑,避免由于技术应用不当造成严重损失。
集中培训需要政府部门选择合适的时机,邀请肉牛养殖专家,并且将当地的养殖户召集起来,通过讲座的形式,教授其有关饲养技术、品种选择和优化的专业知识。而建立养殖示范基地,则需要政府选择合适地点,建设规模化新型肉牛养殖场,作为示范基地向养殖户展示应用先进技术的优势。这种方式能够让参观人员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新技术的先进性,还可以为其提供亲身体验和操作的机会,以此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3.7 完善规模化养殖体系
以既有养殖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为基础,建立一套新型的科学化、规模化养殖经营体系,能够为肉牛品种的来源提供更稳定的保障。与此同时,促进规模化养殖场与当地个体养殖户的深度合作,为小型养殖场提供技术、销售渠道、品种来源、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将分散存在的小、中型养殖场连接成片,加快形成区域性规模化肉牛养殖产业。
4 结论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贵州省肉牛养殖业长远健康发展,便需要加快形成规模化养殖、经营、销售一体的产业结构。在实际工作中,养殖户应注重科学选择饲料、优化饲养管理方式、合理规划场址和场内空间、因地制宜扩大生产、健全产业链条。政府部门则应为其提供更多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当地规模化养殖产业发展,提高从业人员收入,加快实现养殖户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杨力,王茜,彭曦瑶,等.贵州黄牛:现代产业集群助力黔货出山[J].国企管理,2024(2):45-50.
[2] 汪勇,张丽,李美瑜,等.贵州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J].四川畜牧兽医,2023,50(10):13-15.
[3] 孙金良,李钢.西部欠发达省份的财富积累及财富结构演变研究——以贵州“黄金十年”为例[J].中国物价,2024(2):123-128.
[4] 朱颖,周艳,敖云焕.贵州畜禽粪污治理研究——以小黄牛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1):84-87.
[5] 严梦羽,姚琛,吴陈俊.新形势下肉牛养殖在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J].北方牧业,202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