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科学防控

2024-08-08 00:00:00方向东
新农民 2024年19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从临床表现的疾病诊断和基于实验室分析的疾病诊断这两方面入手,介绍了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思路与要点。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某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策略,包括强化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以及引种控制、依托饲养管理重点落实对猪细小病毒病的预防、实施疫苗免疫、及时介入猪细小病毒病的治疗、科学开展猪细小病毒病的疫情处理,并着重阐述了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工作的展开要点,以期实现猪细小病毒病诊断与防控工作的升级,为养殖场、户展开猪细小病毒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生猪养殖;猪细小病毒病;疾病诊断;疾病防控

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繁殖障碍病,对妊娠母猪有很大威胁。母猪如果感染了细小病毒,极容易产下死胎或者畸形胎。猪细小病毒对生猪有较大的危害,因此在实际的生猪养殖期间必须强化落实对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科学防控。

1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分析

猪细小病毒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且胎儿及死胎带毒,垂直感染的仔猪可能终身带毒。带毒公猪精液含毒,通过精液传播病原。本病一般通过口、鼻和交叉感染。本病的发生无季节性,有时呈地方性流行[1]。本病多发于初产母猪,头胎母猪群初次感染时,呈急性暴发,造成相当数量的头胎母猪流产、产死胎等现象。母猪首次感染后可获得较强的免疫力。

2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思路与要点分析

2.1 基于临床表现的疾病诊断

结合对猪细小病毒病临床表现的观察、总结与判断,即可实现对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对于猪细小病毒病而言,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第一,妊娠母猪流产,但由于感染病毒的时期不同而表现有所不同。第二,妊娠初期(30日龄以内)感染时,则因胎儿的死亡而吸收,使母猪不孕和无规律地反复发情。第三,妊娠中期感染时,则胎儿死亡后,逐渐木乃伊化,在分娩时产程延长而造成难产等。第四,在妊娠后期(70日龄以后)感染则大多数胎儿能存活,且外观正常,但可长期带毒排毒。第五,被感染公猪的精细胞、精索、附睾、副性腺中都可带毒,在交配时很容易传给易感母猪,而公猪的性欲和受精率没有明显影响。第六,初产母猪表现为流产、产出死胎、木乃伊胎和畸形胎儿,或产仔数少。

2.2 实验室诊断

在实验室诊断中,可以用于猪细小病毒病诊断的主要方法包括血清鉴定、病毒分离等。实践中,展开对病料的采集,并将0.5%的水解乳蛋白溶液以1∶10或者是1∶5的比例加入病料中。用链霉素、青霉素实施处理后,进行充分研磨,完成无菌乳剂的制备;将其转移至温度为4℃的冰箱内冷却静置,持续时间为一夜;转移至离心机内实施离心处理;提取上层清液,将其转移至温度为-20℃的环境中进行保存。将使用上述方法分离所获取到的病料接种至仔猪的肾细胞内,将细胞培养液以1∶10的比例投放其中,再将其转移至37℃的环境中,落实吸附处理,在此过程中需要完成几次轻轻摇晃作业;剔除接种液,将维持液适量加入其中;再次转移至37℃的环境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是否发生病变,或是否可以观察到血凝现象的发生。通常情况下,如果存在细小病毒,经过上述处理后,能够在细胞核内观察到包含体,静置5~10 min后会观察到细胞出现病变情况。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能够在细胞中发现以弥漫性状态存在着的颗粒。随后,细胞形状更加贴近圆形,并逐渐发生崩解现象,最终在瓶壁上脱落。

对生猪养殖场内正处于患病状态的病猪展开新鲜血液的提取作业,并针对这些血液样本实施进一步的分离处理。投放抗体检测试剂盒,对完成分离处理后的血液样本实施血清抗体检测。若是检测结果发现疫苗抗体水平显现出明显降低的趋势,则表明生猪养殖场内的生猪受到病毒感染。同时,如果生猪并没有经过疫苗免疫,且受到细小病毒的感染,那么相应病猪体内的抗体水平会表现出明显提升的变化趋势,而这也同样表明该生猪感染了细小病毒。

3 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策略与工作要点探究

3.1 强化生物安全体系

为降低生猪感染猪细小病毒病的概率,在生猪的实际养殖中,应当尽可能在养殖场内构建起生物安全体系,环境条件、硬件设施要满足生猪生长、繁殖的要求,卫生、消毒、隔离、无害化处理等疫病防控制度不但要健全,更重要的是落实。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落实引种控制。引种往往是导致猪细小病毒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可以在生猪养殖场内推行自繁自养,防止带毒母猪进入猪场。如果不得不落实从外部引种,则需要严格依照现行的防疫要求强化防疫。同时,还需要在引种前应了解被引进场猪群是否有猪细小病毒感染,妊娠母猪是否有繁殖障碍等临床表现,以及母猪群是否做过疫苗预防接种,不能单纯以引进种(母)猪血清抗体检测阴性为标准,引进的种(母)猪应先饲养在隔离场(舍、圈)。引回后1周内接种1次疫苗,配种前15 d再强化免疫1次。

3.2 依托饲养管理重点落实对猪细小病毒病的预防

母猪在不同时期感染细小病毒对胎儿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果母猪在配种前感染了细小病毒,胎儿的死亡率极高。如果母猪在妊娠期感染了细小病毒,仔猪的存活率会较低,且仔猪出生后携带一定病毒,会成为新的传染源。因细小病毒传染性极强,饲料、水源都是传播渠道。从这一角度来看,需要从养殖环境展开对猪细小病毒病的预防。生猪养殖期间,要重点对生猪养殖环境净化,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细小病毒暴发的概率。平时一定要定期消毒,维持好圈舍卫生,不让粪便堆积。要切实保证投喂饲料的安全,防止发生霉变。水源要清洁,不能有污染。必要时可以在饲料中加一些中草药,保证母猪的健康。

为更好地预防猪细小病毒病,养殖人员必须规范展开对生猪饲养的管理。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对生猪养殖场内部环境的全面消毒作业,重点消杀猪舍、运动场等空间内的病毒,确保相应空间始终能够维持在洁净、卫生的状态下。可以投放的消毒药水种类较为多样,包括2%的氢氧化钠溶液、福尔马林溶液等。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落实对生猪养殖期间日粮配方的合理性调控,始终保证投喂日粮的营养搭配均衡且充足,提高生猪抵抗疾病的能力,降低生猪感染猪细小病毒病的概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对猪细小病毒病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是防止该病发生的根本。通过笔者近些年的实践证明,需要后备母猪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以后就不必再用该苗免疫。具体做法是:后备母猪第一次发情后首免,第二次情期配种,配种前5~7 d免;初产母猪5~6月龄免疫1次,2~4周后加强免疫1次;经产母猪(二胎母猪)可于配种前3~4周免疫1次,若是二胎之后的经产母猪在配种前可不必进行免疫;公猪半年免疫一次。

3.3 实施疫苗免疫

目前为止,治疗猪细小病毒尚无特效药,以疫苗免疫为主,以预防管理为辅。细小病毒对除了母猪的其他生猪基本不表现症状,对母猪表现的症状以妇产科疾病为主,通常为不孕、产死胎、流产等。母猪产下的死胎皮下积血并伴有水肿,存活的仔猪表现为皮炎和腹泻。

后备母猪首次配种时,最好在配种前20 d做完2次疫苗免疫,2次接种要相隔20 d,因为生猪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的时间一般为15 d,需提前做好免疫。

3.4 猪细小病毒病治疗与疫情处理

3.4.1 治疗

针对感染猪细小病毒病的病猪,并没有较为有效、直接的治疗方法,更多使用消炎止痛、强心补液、增强免疫力等对症治疗。同时,针对患病猪实际年龄、生长情况的不同,设定并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

如果患病猪的实际染病情况较为严重,可以使用“瘟感联抗——加强型”药物(主要成分为抗猪瘟病毒、流感病毒、细小病毒抗体)。该药物更适合在患病仔猪、患病母猪的治疗中使用,以每2 000 kg体重20 mL的剂量,以肌内注射的方式注射至患病猪体内。而如果待治疗的患病猪为育肥猪和后备母猪,则应当以每100 kg体重20 mL的剂量,注射至患病猪体内。如果将药剂应用于健康猪,对猪细小病毒病的预防,则要控制实际的投药量。用药30 min后可切断病猪体内病毒RNA链的合成,阻断病毒的复制增殖;同时杀灭病猪体内游离的病毒。对于该药物而言,其属于加强型血清,所以在实际的猪细小病毒病治疗或预防时添加抗菌药品,则可以获取到更加理想的应用效果。

3.4.2 科学展开猪细小病毒病的疫情处理

在实际的生猪养殖期间,养殖场工作人员发现猪只感染细小病毒,则必须迅速落实对病猪与健康猪的隔离处理,以此避免生猪养殖场内更多的猪感染猪细小病毒,从而引发养殖猪大范围患病、死亡[2]。与此同时,要及时对生猪养殖场内的所有饲养用具以及整体饲养环境实施全面消毒处理,消灭环境中存在的病毒,避免其他健康猪感染猪细小病毒。同时有必要进一步针对生猪养殖场内所有尚未发病的生猪开展血清学调查。在此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其他尚未显现出明显症状,但是已经受到猪细小病毒病感染的生猪,则要及时针对相应生猪实施隔离处理,并尽早治疗。另外,对于所有健康猪,即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阴性的生猪,要迅速安排其接种疫苗,提升健康猪对猪细小病毒病的抵抗能力,促使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传播风险得到进一步控制。

一旦观察到生猪养殖场内存在生猪疑似感染猪细小病毒病,必须第一时间进行病猪隔离以及诊断,在养殖空间内划分出疫区以及疫点,并进一步封锁其他的疫区与疫点。制定落实科学、可行的扑灭工作方案。在确认生猪感染猪细小病毒病后,除了要及时展开养殖器具与环境的清洁、消毒以外,还要严格处理感染猪细小病毒病的病猪所排泄出的粪便,以及病死猪的尸体等一系列处理。实践中,必须及时使用深埋、高温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方式,完成对上述所有废弃物的处置。

4 结语

综上所述,猪细小病毒病对生猪有较大的危害,很容易引起患病猪只死亡,因此,在实际的生猪养殖期间必须强化落实对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科学防控。实践中,可以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分析完成对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同时,通过强化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以及引种控制、依托饲养管理重点落实对猪细小病毒病的预防、实施疫苗免疫、及时介入猪细小病毒病的治疗、及时且科学展开猪细小病毒病的疫情处理等策略的落实,降低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病概率,提升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效果,实现猪细小病毒病诊断与防控工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悦,于学龙.猪细小病毒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与诊断防治[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2(23):125-127.

[2] 魏嘉,徐慧琳,赵同渊,等.猪细小病毒病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治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2(20):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