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稻种植要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需从种植地选择、种子处理、科学育种和田间管理等方面做好工作,坚持对水稻生长的情况客观地实时监测,以保证其长势良好。本文通过分析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要点,进一步探究了水稻高产栽培中的病虫害防治方法,相关内容希望可以为水稻种植工作的管理、技术及生产一线的农民提供参考,助力我国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水稻;育种;病虫害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区域广、种植面积大,实现高产和稳产,不断提升质量,采用科学管理手段,特别是利用先进技术控制病虫害十分重要。
1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1 选择种植环境
水稻高产栽培过程中,前期的生长环境选择颇为重要,尤其是土壤土质及土壤中的各类营养物质含量及比例对于后续水稻的长势有着决定性影响,所以,要提高其产量及质量就必须对种植地进行严谨考察。需实地采集土壤数据并实时进行科学分析,主要判断其中的各类营养物质含量及比例,以此判断是否适合水稻生长。土壤质地不宜出现板结或密度过大,需要具有一定的透气、透水性。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因此,必须保证土壤环境含水量充足,种植农田附近存在便捷水源,便于缺水时及时调水。水稻高产栽培过程中,需要关注种植地的光照情况,水稻十分喜光,若光照较为充沛,也可提高产量。为做好水稻田间管理要保证种植地相对开阔平坦。不宜选择山地,若所在区域的地势平坦性较差,那么为了适应水稻生长,也可修筑梯田,助力高产种植[1]。
1.2 选种及种子处理
种植水稻时,还要依据种植区域的气候、自然环境等优选种子,要确保水稻品种对当地的一些流行性病虫害具有抗逆性,也能适应土壤状态、地理条件以及气候条件,还要保证水稻具有较强的抗倒伏特性,其籽粒要相对饱满,确保后续能结穗较大,提高产量。选种时,也可先选小片试验田试种,若长势良好再确定大范围种植。水稻种子的生产厂家出具符合国家规定的各项合格证明,种子的纯净度不应当小于98%,其实际含水量在13%以内,发芽率则要保证在80%以上,如此,才利于水稻的稳产。
选定水稻种子后,要做好种子处理,包括筛选、消毒,保证水稻种子出芽和生长。首先,要剔除干瘪、腐烂变质以及破损的种子,之后将种子放在阳光下晾晒,适时翻动以保证晾晒均匀,通常为2 h进行1次翻动,晾晒1天,物理性杀除种子表面的细菌或害虫,也促使种皮更为通透,增强胚芽发育,保证播种后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其次,消毒浸种,可以根据当地常见的病害和虫害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剂浸种,通常使用杀菌剂时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杀虫剂,再加入要求量的水稀释,将水稻种子浸泡1~2天,浸泡温度通常为25℃左右,待到种子被泡出露白时,再加入部分营养液拌种,进一步提高种子品质[2]。
1.3 深翻种植地
水稻开始栽培之前,需要对种植土地做深翻处理,其耕作的深度注意控制约20 cm,其也是水稻幼苗最宜破土生长的深度。在深耕处理后,土壤会变得更加疏散且透水、透气效果增强,水稻苗的根部也能扎根在较深的土层中,促进发育,同时,土壤本身的储水性也会增强,日后更利于水稻生长。种植人员在深耕土地后也可向其中加入一些防控病虫害的药剂,保证前期水稻健康生长。翻地后,要将土地附近的各种杂草清理干净,为水稻生长营造良好环境。
1.4 育秧
水稻需要在苗床上播种以培育出适当大小的幼苗,选择的苗床地点要保证通风、光照充足,且灌水较为便捷,但不宜选取低洼区,否则,会导致排水不畅,幼苗烂根,限制幼苗发育。选定好的育苗地可以先按照要求搭建苗棚,之后按照东西走向布置苗床,上方覆盖营养土,其中,含有大量水稻种子可以吸收的有机质,种子播种后将薄膜覆盖到苗床上,育种过程中,还要实时监测种子发育的温度、湿度,当过于闷热时,要将覆膜去除,以避免影响种子出芽,整个育苗约45 d,若后续机械生产插秧则可适当缩短育苗期[3]。
1.5 插秧
水稻出苗后,待到其长至6叶左右,且叶片健康、直立、茎基部分相对扁平且存在许多白根,就可以开始准备插秧移栽。此时的水稻苗已经有了一定存活能力,尤其是抗寒和抗旱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当外部气温不低于12℃时就可以实施插秧,提前1个星期左右需要先将苗床中的水位适当降低,以增强水稻幼苗根部的韧性,避免插秧时出现断裂问题。插秧前,发现幼苗根部健壮程度不够,则也可适当追肥加入尿素,以促进其发育,也可将一些弱苗或病苗剔出。插秧过程中,要控制幼苗使之直立,且根部要放进土层约2 cm,防止后续浇灌出现飘苗,水稻秧苗间距要保持均匀,且要根据种植地的土壤养分情况、气候状态以及灌水条件等来控制插秧密度,通常每平方公顷种植土地插秧1.7万~1.8万穴,若插秧密度不合适,将会导致后续水稻生长效益不佳,比如密度过大,可能导致单独幼苗的水分、营养物质吸收能力下降,进而影响生长,而密度过小,则会浪费土地资源,无法实现高产的目标。使用机械进行插秧,则其对苗的间距、根部位置深度控制都较为精准,可以提升插秧的标准化水平,利于水稻种植的稳产,有效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1.6 田间管理
第一,查苗与补苗。种植人员要对刚刚移栽插秧的水稻加强检查,随时确认其长势,一旦发现弱苗、死苗,应立即补栽。为了方便后续补苗,插秧时可以在地头多准备几株水稻幼苗,补苗时直接移动位置即可,确保水稻种植苗全苗壮。
第二,适时中耕和除草。水稻种植人员需要在田中出现杂草时及时清理,若是杂草生长的速度比水稻秧苗快,则可能直接抢夺水稻营养,致使其生长速度越来越慢,因此,前期有必要进行封闭式的除草工作,以人工除草的方式最为适宜,其可以避免给水稻幼苗造成伤害,若是选择除草剂,则要选择除草剂的种类,应选择对环境污染低或无污染的品种。
第三,灌溉。水稻生长过程中的需水量较大,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要采用节水灌溉,插秧后可以多次少量进行灌溉。田间的水位高度不宜超过3 cm,只要保障秧苗吸收水分顺利分蘖以及返青即可。后续秧苗分蘖后,其蘖数通常可以达到超过80%的穗数,就可将田间水分排干,之后可以将稻田晾晒7 d,使其土壤含水量下降到65%。水稻苗生长到拔节孕期之后则是可以采用间歇式灌水,每次灌水量控制在3 cm高,随后会进入到抽穗阶段,开花时只需要保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即可,一直到乳熟阶段,其实际灌水高度都不能超过2 cm,进入到黄熟期之后,可以不再实施灌水,等待其慢慢成熟即可,若出现降水,则要注意及时将田中积水排出,防止水稻根部引发病害。
第四,基于“减量增效”原则施加化肥。水稻高产和高品质种植都不宜使用过多化肥,否则,不仅导致水稻质量下降,也将会造成农业面源污染,若施肥较多,部分水稻植株还可能出现早衰问题,因此,要严格选择化肥种类并控制施肥时间点和施肥量。需要注意的是,水稻在生长到不同时期时其所需营养物质不同,比方说在水稻即将分蘖以前,可以在种植地中施加尿素7 kg/hm2左右,以保证其后续分蘖顺利,在水稻拔节之前,要在种植地追加5 kg/hm2左右肥料,同时,施加复合肥20 kg/hm2,进入到穗期的水稻可以土地施加高钾和高氮肥料5 kg/hm2,利于土壤进一步强化固氮性质,为水稻穗的发育提供充足营养,其也可避免出现反硝化作用。
2 病虫害防控措施
水稻种植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种病虫害,其需要根据实际症状进行防控,介绍几种常见水稻病虫害防控方法。
2.1 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常见的病害之一,其分布极为广泛,在各水稻种植区都可能发生。该病害的病原体是细菌,其可以在环境适宜时发育孢子,而孢子再随风向飘到水稻植株上,当外部气候潮湿,尤其是阴雨天时,病菌更易快速滋生,从而引发稻瘟病。其危害最为严重的是植株部分,植株的稻穗、叶片,可能导致水稻瘪穗,造成减产。水稻在任何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生稻瘟病,而最容易感染是在分叶期,病菌也可能根据当地环境、气候的条件而变化。初期症状是水稻根茎位置先出现黑色斑点,之后逐渐蔓延到叶片,严重时也可能导致水稻苗枯死。稻瘟病的防控措施:在栽种前进行种子浸泡时可以选择400倍稀释的强氯精杀菌剂溶液,其可以使种子获得抵抗稻瘟病的能力,水稻幼苗时要保证肥料的用量合理,不宜使用过多氮肥,否则,稻苗的稻瘟病抗性可能会有所下滑,在越冬时,要对稻田做好清洁,尤其是要清除一些带病的植株残体,发现水稻有稻瘟病症状时要尽快治疗,可以使用稻瘟灵、三环唑、富士一号以及百菌灵等,治疗期间也可采用先进技术监测病菌的苗群变化,确认防治效果[4]。
2.2 纹枯病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也常发纹枯病,这种病害为真菌感染引起,其病原真菌在我国各地分布较广,气候适宜时,纹枯病带来的危害也会加重。纹枯病的相关真菌可以在冬季寒冷时藏在土壤里存活,待到气温回升后,其会从水稻的根茎支柱部分开始缠绕菌丝,再逐渐变成一块一块的斑点,最后危害到水稻叶鞘部分,若不及时治疗,整个植株都可能被菌源侵害,最终死亡。纹枯病发生概率较高的阶段是水稻分叶到抽穗,一旦感染,其叶鞘就会出现暗沉的斑块,随后慢慢扩散到各部位,还会变成有规则的椭圆形,病变严重的位置有溃烂出现,水稻本身对于营养物质和水的吸收减少,导致产量下降。病害防控方法:建议采取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在春季灌水的同时做好深耕翻地,以翻除内部菌核,再集中进行消灭处置。田间管理措施是适当减少氮肥的使用,并适当开展搁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纹枯病。水稻田间的纹枯病发生率达到5%时,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可以选用百菌灵、静冈霉素、唑醚氟环唑以及己唑醇悬浮剂等,可以制作成喷雾喷洒到患病植株上[5]。除此之外,也可采用当前的一些新型的防治手段,比如立体养殖,稻田养鸭的方法,也能够减轻纹枯病带来的危害。
2.3 稻飞虱
水稻种植过程中,稻飞虱是一种常见害虫,其具有迁飞特性,同时,在黑暗环境下也会不自觉趋光。水稻发生该虫害与稻飞虱迁飞的规律有关,通常在5月份开始,若不加以科学防治,到6月份和7月份时害虫数量会增加,影响水稻健康生长,一些害虫甚至到9月还会出现泛滥情况。稻飞虱害虫会直接吸食水稻植株的叶片,从中汲取营养物质,导致水稻长势变弱。稻飞虱防控措施:了解当地稻飞虱生活的习性、迁飞规律,选择抗虫性的水稻品种,优化种植模式,比如连片种植。同时,结合稻飞虱趋光的特性,可以在夜晚时利用诱捕灯捕捉杀灭,也可利用黄色黏板来捕捉飞行停留的稻飞虱。此外,在虫害严重时,选用三氟苯嘧啶、呋虫胺、噻虫嗪以及呲蚜酮等药剂,要控制用量,以防止出现烧苗情况。
除了稻飞虱,也可能遇到稻纵卷叶螟虫害,这类虫害也会直接危害水稻叶片,造成其内部卷曲且具有白色纹斑,需加强防治,可以使用苯甲酸盐、阿维菌丝等药剂实施防治,根据害虫危害的程度控制药剂用量。
3 结语
水稻在种植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其土壤条件、水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等,并在水稻生长全过程实时及时做好田间管理,做好人为干预,确保水稻生长的整个过程都处于一个适宜的环境,以防出现长势不佳情况出现。同时,水稻种植也要做好各种病害和虫害的防治工作。选择合适的种植环境、科学选种及种子处理、深翻种植土地、做好育秧、适时移栽、做好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
参考文献
[1] 唐玉林,孙婷,王东,等.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J].种子科技,2024,42(3):50-52.
[2] 张锋.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探讨[J].种子科技,2023,41(23):100-102.
[3] 杨志荣.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与常见病虫害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11):187-189.
[4] 罗建忠.贵州山区水稻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法[J].种子科技,2023,41(15):56-58.
[5] 张静,王岩,刘博艳.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与病虫害防治探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7):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