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下的新疆农业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2024-08-08 00:00:00沙比提·阿不都热西提蔡翠萍
新农民 2024年19期

摘要:农业类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培养人才的使命。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每年有大量的学生毕业,但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增速放缓,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就业难的问题也日渐凸显。本文以A校为例,分析了新疆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以期为提高就业贡献力量。

关键词:新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经济大局。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未来,是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到突出位置上,国家、各地方政府每年出台各类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达1 158万人,其中,高职学生占50%以上,创历史新高[1]。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农业高等人才的培养,是国家教育强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部分,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大涉农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的建设力度,为乡村振兴打好坚实的人才基础[2]。全国人大代表、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增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依旧存在结构性矛盾,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为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专业技术人才、高水平人才以及行业领军人才的稀缺,在农业领域内此问题尤其突出[3]。作为农业高职院校,必须紧紧围绕就业这个导向,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需求为基础,以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扎实开展职业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乡村振兴目标贡献力量。

1 新疆高职院校农业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专业能力不足

(1)学生对专业了解程度不够,自身学习动力不足。由于大部分家长及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专业性质、就业方向等没有进行全面的了解,加之专业调剂等原因,相当一部分被农业类专业录取的学生及其家长,看衰农业类专业前景,对专业毫无兴趣,甚至认为学习农业类专业没有任何用处,致使学校农业类专业学生退学率、休学率居高不下,2023年级农业类专业学生的退学率达到5%。

(2)实践锻炼不足,理论无法与实践结合。受学校综合条件影响,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不足,设施设备不健全,许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训课程无法进行。此外,由于实验员老师职责履行不到位,未发挥应有作用,诸如实验耗材准备、仪器调试、实验过程中的学生管理等工作都需要授课教师亲自完成,教师上实践课程的压力较大,普遍不愿意上实践课程,导致在日常教学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甚至有些实践课程也只能放在教室内教学。在毕业大实习环节中,校外实训基地不足,大部分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加之把关审核不严,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实习中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岗位,未能做到用实践验证和巩固理论,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

(3)对学生的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自我要求不严格。A校生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参加全国统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二是参加三校生考试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三是“3+2”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下的初中毕业生。从招生数量上来说,第一类高中毕业生源占绝大多数,因此学生的基础素质较好。考虑到毕业率考核指标影响,虽然学校有一整套学业考核的制度体系,但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考核不够严格,未能严格按照考核制度来执行,学生毕业较为容易,学业压力小,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学习成绩,存在“混”的心理,带坏了学校的风气。学习管理措施不能切中要害,流于形式,起不到实际效果,学校规定学生必须上晚自习,但教师布置的课余学习任务较少,学校也未将学生的国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证书等获取纳入学业考核体系中,致使学生在晚自习等课余时间缺乏学习目标,无所事事,在自习室刷娱乐视频、打游戏等与学习无关的事宜,甚至在老师授课时玩手机。

1.2 学校就业指导课程质量不高

(1)对就业指导课重视程度不够,就业指导课质量不高。目前,高职层次的就业指导课总学时设置48学时,其中,职业生涯规划16学时,就业指导16学时,创新创业16学时,课程均集中安排在第四,第五学期,开设时间较晚,未能让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树立就业导向。在授课教师安排方面,大多安排专业课程教师为学生授课,专业课程教师日常多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在就业形势、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较为匮乏,加之到生产一线调研不足,对企业需求掌握不精准、信息了解不全面,无法满足学生对高质量就业指导知识的需求。

(2)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过于简单,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与大多数高校一样,A校是在学生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课程和内容也多为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形势、招聘需求信息、传授求职技巧等方面,但如何帮助学生疏解就业心理压力、树立求职信心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就教授和指导形势而言,形势比较单一,仍用传统的大课堂教课、报告会等模式,多为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将学生当成主角,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回应不够,学生无法获取自己真正需求的知识和信息[4]。

(3)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足。由于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开设较晚,没有贯穿学生入学、求学的整个过程,导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在调查中发现,有30%的学生从未做过职业生涯规划,真正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更是为数不多。笔者对学校700名2023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帮助就业意义不大,有16%的人认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表明学校在指导学生正确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1.3 学校对就业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不能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措施

(1)重招生、轻就业。A校各部门普遍存在重视招生工作,轻视就业工作的问题。学校就好比是一个人才的培养加工厂,招生是原材料入场,就业是产品出厂,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好的生源是培养出好人才的基础,培养的好人才又可以提升学校的名气和声望,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如果学校不重视就业工作,导致毕业生综合水平低,就业能力差,将极大损伤学校的声誉,无法招收到优质生源,影响学校整体的发展。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缺乏掌握最新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就业指导老师教师,就业指导课多由专业课教师或学生辅导员老师代替。

(2)视野不够开阔,管理僵化。高等教育是系统性脱产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读完高等教育学生就要步入社会,开启职业生涯。这就需要学生提前与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接触,掌握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方方面面的规律和信息,及时调整自身的行为,努力做好适应社会的各项专业技能学习和社会实践准备工作。在学生日程管理方面,仍然以管理中学生的模式来管理大学生,而忽略了大学生独立、自主、活跃的自我意识,没有正视大学生在社会人格、自我发展、适应社会规则等方面的需求,一切以不出事为最高原则,甚至会使用限制自由外出、班主任跟班上晚自习等机械的管理措施来管理学生,导致学生思维和眼界狭窄,与社会发展脱节,职业竞争能力弱,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

(3)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近几年来,信息化、智能化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人机植保、卫星定位导航无人驾驶、智能温湿度控等新技术大量运用于农业生产。但学校专业教师除了正常教学任务外,还要开展行政兼职、班主任、值班等各类日常琐碎事务,无法挤出时间到生产一线进行调研,对生产一线的需求掌握不精准,信息不灵通,教授的内容无法适应信息化、智能化农业生产的需求,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出现企业招工难学生求职难的尴尬现象。

2 对策及建议

2.1 提高思想认识,一切向就业看齐

大学生就业不仅关乎个人发展,也影响到社会发展。近几年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加之疫情等因素,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找到心仪的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既是社会需求,又是高校职责。高职院校要把就业工作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做到所有工作措施向就业看齐,凡是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举措一律支持。建立专门的就业管理部门,并由学校主要领导抓,建立以学生就业指标为核心的教师职工考核体系,延伸到学校的各个环节。

2.2 强化自身建设,提升教育水平

(1)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新疆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多由中职学校整合发展而来,由于众多历史遗留原因,导致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师资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学历低、素质低、不思进取,甚至早早躺平,既不能承担专业课程教授任务,也无法从事教学管理、实验助理、学生管理等行政管理及教学辅助工作,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而专业骨干教师既要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学生管理、实验室管理等工作任务,超负荷工作。学校要充分利用引进人才、事业单位招考、自聘等渠道,通过设置招聘条件,吸纳优秀教师,提升教师水平、优化教师结构。建立科学的教师进修体系,强化与内地先进学校的合作,学习内地先进经验,派教师到内地进修学习,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持续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专业教师通过项目合作、蹲点指导、技术推广等方式深入到企业及基层一线,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同时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在后续的工作和学习中进行强化锻炼,提高实践技能和就业指导能力。不断优化教职工考核管理制度,根据不同教师能力和特长进行定人定岗,合理分配工作任务,骨干教师多承担一些专业教学和专业建设工作任务,将专业能力弱的教师及时调整到行政、学生管理、教学辅助等岗位中,让每一名教职工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通过严格的评价体系,奖勤罚懒,防止人浮于事,只拿工资不干活等现象。

(2)紧贴生产实践,设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农科高职教育必须根据“三农”发展和信息化农业的需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传统优势专业的建设。如畜牧兽医、园艺、种子、农产品加工等。加快对老专业的改造调整,及时增设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新课程,如农产品检测、现代农业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物流管理、生态农业、智慧农业技术等。

(3)强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打造多形态实训基地。一方面,学校要尽全力打造自有实训基地,通过申报项目、申请财政部门支持等建设实验农场、实验林场、实习大棚等,满足基本的教学实践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通过协商合作、共建等方式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满足各专业不同阶段实践学习需求。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管理,细化实习考察细则,与企业签订实习合作协议,通过建立定期反馈制度、安排教师定期回访、不定期跟班指导等方式,确保学生能学到扎实的实践技能,保障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

2.3 因材施教,科学管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1)加强专业课程学习,为开展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专业信息,适当接触专业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应用场景,使他们看到大有发展的未来,帮助学生培养专业意识,引发他们强烈的专业热情,浓厚的专业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二是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围绕培养职业能力,结合学校实习实践条件,编制本校各专业实验指导手册,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及技能规范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去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对标对表疆内外优秀高职院校,严格学业考核各项指标,将国语水平、计算机操作、道德品质等各项指标均纳入学业考核系统中,督促学生学习,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纳入课程体系,从新生入校起就着手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就业指导不是一门课能解决的,也不是一位教师能完成的。在建设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就业指导队伍过程中,除了学校自己的教外,还可以将合作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政府劳动就业保障部门负责同志以及一些专家学者、优秀毕业生纳入就业指导团队库中,要求来学校开展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质量。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新生入学时,借助新生教育、开展专题课程等,向学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向着自己确定的目标不断前进,实现自我价值。

3 结语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人才是强国之本。就业工作关系民生,关系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高职院校务必要紧贴时代发展需求,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查找自身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和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从学校建设水平、科学管理学生、强化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入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文博,屈云龙,张晓东,等.公共就业服务视角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对策研究[J].中国就业,2023(11):34-35.

[2] 冯用军.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解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10):9-11.

[3] 韩冰.人才市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J].现代经济信息,2009(17):316.

[4] 苏光靖.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7(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