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践育人是切实践以行立德树人为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方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实践育人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此形势下,农业类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征、实际能力,组织大学生开展多元化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对此,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类高校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的重要性,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以期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提供助力和支持,并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类高校;大学生;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政府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提出的重要战略。在此背景下,农业类高校大学生作为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群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农业类高校大学生不仅拥有丰富的农业科技知识,还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如何更好地引导农业类高校大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实践中,切实发挥专业优势,是现阶段各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有效解决此问题,探究农业类高校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策略尤为重要。
1 农业类高校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1)农业类高校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特长。同时,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力量,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专业知识,能够为乡村带来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还可以将自身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农业生产中实践应用,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改善农产品的加工和运输环节,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2)农业类高校大学生在助力乡村振兴时,可切实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推动乡村产业革命。农业类高校大学生能够帮助发展新兴产业,如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农业特色品牌、乡村旅游等,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传统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现代化的转变。(3)农业类高校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还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其可将所学的政治学、社会学等知识应用于乡村治理实践中,推动乡村政治建设的进步。例如,通过参与村委会工作,推动乡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高乡村治理的效能。(4)农业类高校大学生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可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大学生可通过参与农村的公益活动和社区建设,带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升乡村社会的整体素质[1]。
2 农业类高校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2.1 加强思想教育,让“学农、爱农、兴农”成为内核动力
若要切实发挥农业类高校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性,农业类高校需重视思想教育,基于思想层面着手,引导农业类高校大学生“学农、爱农、兴农”。一是整合内容、增设课程,把“学农、爱农、兴农”的理念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也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和农业相关的选修、必修课程,以凸显农业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贡献。二是加强实践教学和农业体验。农业类高校教师可定期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农业实践活动,如农业科技项目、农田实习等,由此,不仅能够让农业类高校大学生亲身感受农业的魅力,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对农业的感情[2]。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多元化的社团活动。农业类高校专业教师可围绕农业为主题,创建相关的兴趣小组或者社团,组织大学生积极开展农业文化节、农业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农业文化氛围。四是邀请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优秀校友来校举办讲座,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故事,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和热情。五是加强校企合作,引导农业类高校大学生实习就业。与农业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让学生了解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3]。以某大学为例,在开展农业类高校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该高校把农业教育渗透在整个课程教学中,不仅注重农业知识的理论传授,还积极组织多元化的农业体验活动和实践教学,引导农业类高校大学生深层次了解农业。同时,该大学还创建了农业类社团,组织各种农业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到农业的魅力。此类措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农热情,许多学生毕业后选择投身农业事业。另外,还有一位毕业于农业大学的优秀校友,在校期间深受“学农、爱农、兴农”理念的影响,毕业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家乡从事农业工作,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他的事迹被母校广泛宣传,成为激励更多学生投身农业事业的典范。由此可见,加强思想教育,让“学农、爱农、兴农”成为农业类高校大学生发展的核心动力,还可以激发农业类高校大学生对农业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4]。
2.2 拓展主体覆盖,让“助农、强农、富农”的群体百花齐放
农业类高校通过拓展农业类高校主体覆盖,可以有效促进农业发展,还可将农业科技水平有效提升,为社会各界培养更多专业化的农业人才。为了顺利实现“助农、强农、富农”的目标,农业类高校要倡导更多的群体积极参与进来,发挥合力助力乡村振兴。(1)政府相关部门需加大力度投入农业类高校,提高农业类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影响力。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力量或者主体积极参与农业高校建设中,构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和农业类高校的互动、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还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2)农业类高校要积极和各类农业机构、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农业领域的发展。农业类高校要切实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服务。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校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农业类高校还要创造更多的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农业实践,如加强农业科普宣传教育,提升人们对农业的认知与了解;通过创新农业创业实践,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回乡创业[5]。
2.3 优化机制设计,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赋能
农业类高校通过优化机制设计可以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还能促进农业类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农业实践[6]。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专业人才、技术的支撑,而农业类高校是培养农业人才的核心基地,因此优化机制设计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能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而高等教育中比较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实践,通过组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可有效提升农业类高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养。而优化农业类高校机制设计,能为农业类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平台、空间与机会,还能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因此,农业类高校需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是实验、实习以及实训等,而且在专业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农业类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探索的机会。同时,农业类高校还需和农业合作社、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创建校企合作基地,为农业类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创新的平台。另外,农业类高校还需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类高校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农业类的实践活动,激发师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类高校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大学生可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农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科技服务,如新模式、新技术以及新产品推广等,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农业类高校还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乡村规划建设,为乡村发展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如推广乡村文化产品、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展乡村旅游等[7]。
2.4 创新载体方式,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搭建平台
一是建立校地合作平台。高校应积极和当地农业企业、政府等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农业类大学生创建社会实践平台。通过校地合作,可以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当地的农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二是建设农业实践基地。农业类高校可在农村地区设立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实践基地有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以及农业科技园区等,让农业类大学生亲身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了解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三是加大力度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农业类高校可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学研合作,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通过产学研合作,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乡村振兴。四是引入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农业类高校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把农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市场信息以及技术等资源实时共享给乡村振兴从业者、助力乡村的大学生,以此来促进知识传播、技术推广,从而将乡村振兴的整体水平全面提升。例如,某农业类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过程中,积极和当地政府合作,共同创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此基地集实践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为农业类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创新的机会。同时,该校还与农业类企业合作开展了产学研合作项目,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及效率。此外,该高校还引入各类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创建了信息共享平台,把最新的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分享给当地农民和从业者,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推广[8]。
2.5 加强校地合作,让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精准对接”
农业类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校地合作,促进农业类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精准对接”,此方式不但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的动力与活力,还能推动农业发展、社会进步。校地合作能够为农业类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创新的机会,农业类高校通过和农业企业、地方政府加强合作,引导大学生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学以致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还能激发农业类大学生对农村、农业的热爱之情[9]。同时,农业类高校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能够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精准对接的支持和保障。农业类高校大学生借助自身的技能知识,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升级、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环境治理等工作,不但可以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及效率,还能推动农村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精准对接,农业类高校通过校地合作,清晰界定自己的需求与目标,结合地方特色和产业发展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符合地方需求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此外,农业类高校还要建立完善的合作、评价机制,其中涵盖清晰界定双方的权利责任、制定合理企业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定期沟通机制等,以保障校地合作有序推进。例如,北京某农学院和挂甲峪村所开展的校地合作。挂甲峪村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经济富裕的乡村,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十分丰富。北京某农学院借助科技小院、博士农场、果蔬科研平台等资源,与挂甲峪村党支部共同开展了“科技助力挂甲峪村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共建美丽新乡村”的项目。此项目符合产学研融合发展新思路,还能促进当地农村脱贫产业提质增效,特别是引入各类智能农业设备、技术,当地果品的产量、效益以及品质实现质的突破,不仅缩减了农业投入、减少了环境污染,还培养了一批本土农业人才和专家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另外,该农业类高校还以“青年爱心农场”公益项目为依托,打造专业化的校地合作基地,聘用了周边村庄的青年作为项目管理员,并组织学校大学生在棉花种植区内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体验。由此,不仅能够给予农业类高校大学生更多亲身参与农业实践、生产的机会,还能让农业类高校大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和理解农业,培养农业类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10]。
3 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农业类高校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策略极具现实价值和意义。农业类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现实需要,同样是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体现,还是农业类大学生技术能力提升、意志品质培养的内在需求。为了更好地让农业类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农业类高校要在机制载体、深化合作以及思想观念等层面加大创新力度,真正让农业类高校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柱,为顺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董志遥,姜佳芸.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赋能乡村发展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23,54(24):96-100.
[2] 马明月.公益未来:赋能乡村振兴新力量[J].社会与公益,2023,21(12):27-29.
[3] 刘璇,方建斌.农业高校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探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3,29(11):95-98.
[4] 李曦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农科生“三农情怀”培育路径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23,17(24):10-15.
[5] 林丽.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23,15(24):50-55.
[6] 程栎霖,姜珠璧,刘薇.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校学生“三农”情怀培养的路径探析[A].2023年第三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C].2023:20-25.
[7] 雷兰.农业高校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16(4):7-10.
[8] 赵智岗.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回乡发展意愿调查与建议[J].中南农业科技,2023,44(4):168-170.
[9] 陈晓莉,代文涛.农业类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1,12(1):47-50+60.
[10] 范滨宁,杜永光.浅析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类高校和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J].农家参谋,2019,9(17):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