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童年里自由自在、没有丝毫功利因素的玩耍和探索,是最珍贵也是最有益的学习,也将是他一生发展最强劲的动力。
婴儿的认知能力发展迅速,并且具有可触可感等鲜明的特点。
在生活中发现
一天早晨,小外孙见我刮胡子很惊讶,过来摸了摸我的下巴,又去摸其他家人,说姥爷爸爸有胡子,姥姥妈妈没胡子。他发现自己的肚脐,也要看看大人们有没有,看过姥爷姥姥和妈妈的肚脐后,他说大家都有肚脐。显然,这是一种归类性的认知。
为了方便孩子的认知,妈妈在三个门上分别张贴了认识人物、蔬菜水果、色彩形状等有声图表。小外孙常常蹲在门前指指点点,例如他一点“爷爷”的图案,就会响起声音:“爸爸的爸爸叫爷爷。”可能是觉得有趣,加上韵律节奏感强,一听到这句话他就哈哈大笑,甚至会倒在地上乐半天。
在游戏中发展
蔬菜水果辨认后,小外孙喜欢玩售货游戏,提一篮子水果,假装向我们推销。我们要香蕉、黄瓜、西红柿、柿子椒、猕猴桃等,他竟然都能准确地找出来。认知能力可带动推理能力发展。某日去公园玩,一会儿,家人见不到我很奇怪,小外孙说:“姥爷尿尿去了。”小外孙说得对,我是去厕所了,23个月的小婴儿也会推理,真令我惊喜。
用玩具提升能力
合适的玩具有助于婴幼儿提高认知水平。我和小外孙经常玩停车场的游戏,一要学会礼貌地问:“请问您允许我停车吗?”经过允许才可以进入。二是车辆和车位都大小不一,车进场后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车位,不可以胡乱停车。小外孙很喜欢重复玩这个游戏,很注意给不同的车辆找到合适的车位,对于乱停车会说“不可以”。面对超大车辆,我提出另建一个超大车辆停车场的建议,小外孙点点头说“可以”。
一步步认识自我
评判儿童的行为不可自以为是。小外孙自青岛返回上海家中,竟然主动抱着自己的大彩照亲吻,这让我们感动,也令我们费解。10个多月的小婴儿就能够认识自己吗?会如此喜欢自己吗?我向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家边玉芳教授请教,她发来美国学者1972年的实验报告,证明6~12个月的婴儿还认不出镜子里或图片中的自己,而是视为另一个小朋友,可能有亲近的行为。婴儿到20~24个月,才可能认出镜子里或图片中的自己。果然,当小外孙接近两岁时,他会指着过去的大彩照用自己的乳名说:“那是小安安,我是大安安。”
姥爷的思考:
自由玩耍中孕育着发展的动力
实际上,在婴幼儿的玩耍游戏过程中,充满了对各类知识以及规律和规则的认知,并且拥有大量的实践包括试错的机会,这种自由自在没有丝毫功利因素的探索,是童年最珍贵、最有益、最有效的学习。因此,作为父母和教师及相关人员,应该尽可能鼓励支持婴幼儿在玩耍游戏中自由探索,恪守儿童优先的立场,控制自己功利化的杂念。
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展示潜能,培育兴趣,将是他一生发展最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