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2024-08-08 00:00:00王海平
父母必读 2024年8期

让孩子做家务这件事,家长别总是口头催促,也不要一旦失望就批评指责孩子,而要从和孩子一起讨论任务、明确任务、学习技能开始,用邀请的态度让孩子参与进来。

从整理玩具到整理衣服

在女儿还没有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关注她收纳习惯的培养了。考虑到女儿的年纪,我们主要是注重培养她收纳玩具的习惯。为了让女儿学会收纳玩具,作为一个教育学背景的爸爸,想了很多有趣的方法,当时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我们给她讲过有关的绘本,让她了解玩具也有自己的家;

我们给她买了好看、有趣的收纳盒子,让她觉得整理玩具也是件有吸引力的事情;

我们用游戏的方法带孩子进行玩具的分类整理。

……

但伴随女儿的成长,尤其当她进入小学后,新的问题便显现出来了—衣服该如何整理?

一方面,因为女孩长大后,衣服变得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与幼儿园相比,小学的课业负担加重了,孩子不能像以前一样把收拾衣服当成一种游戏,也不能用太长的时间来做这件事。

起初,为了省事,我开始替孩子收拾一部分衣服。但时间久了,我发现孩子小时候养成的收纳的好习惯渐渐“退化”了,我要替她承担的收纳工作越来越多。于是,我和孩子妈妈一起商量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很快召开了家庭会议。在会上,我们决定邀请女儿一起参与收纳衣服的家务劳动,并最终形成了集体“决议”。

第一,每次由我或妈妈把晾干的衣服从高高的晾衣杆上取下。

第二,家庭成员每周轮流负责叠衣服,并分三处放置各自的衣服。

第三,每个人负责把各自的衣服收回自己的衣柜。

这个方法实施一段时间后,孩子基本上每天都可以把自己的衣服整理收拾好,在其他物品的收纳上,好习惯也渐渐回来了。女儿在空闲时,还会主动参与家里的其他家务,有时候甚至把干点家务活儿当成了放松和休息。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

切勿陷入误区

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至关重要,但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会陷入下面的两个误区:

家长全包

正如我早期的做法,对本该由孩子承担的一些家务劳动大包大揽。不论是因为心疼孩子,还是图自己一时的省事,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孩子事事依赖的懒散行为,难以养成做家务劳动的习惯。

由失望到指责

当家长对孩子长期不收纳整理、不做家务的行为感到失望,并逐渐演变成批评指责时,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识。其实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渴望展现自己的价值,得到他人的赞美和赏识。这种渴望才是推动孩子不断进步、努力向上的重要动力源泉,而不是批评指责。弄不好,家长经常的批评指责还容易使孩子形成“我就是一个懒人”的自我认识,丧失改变的动力。

3个方法让孩子顺利参与家务劳动

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孩子做家务劳动的习惯。

引导“上岗”

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本身也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有效途径。要共同参与家务劳动,对于家长而言,这是以身作则;对于孩子而言,则可以感受到家庭是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家庭做出贡献。但是想让孩子顺利成为家务的参与者,家长要做好正确的引导。

明确家务分工制度。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为他们分配适当的家务劳动。正如我们家对收拾衣服这项劳动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明确了每个人的任务,而且这项任务是孩子能独立完成的。

教授正确的技能。正如任何工作都有岗前培训一样,当给孩子分配家务时也要告诉孩子一些劳动的技能技巧。比如,我们会事先告诉孩子如何给衣物分类,如何收纳等。

好好说话

培养孩子家务劳动习惯中的沟通机制是一个多维度、持续性的过程,要和孩子好好沟通。

首先,亲子间要有充分的讨论和达成认同的基础。好的沟通都是双向的。我们家正是通过家庭会议的形式和孩子进行讨论,确定了衣服收纳分工合作的计划。

其次,沟通中要有积极的反馈。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成果得到了认可,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家务的积极性和兴趣。

最后,沟通要持续和调整。沟通不是一次性的活动,如果发现某种沟通方式效果不佳,家长可以尝试其他方式,如使用肢体语言、改变语气等。

做出榜样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会深刻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父母应该积极参与家务劳动,成为孩子的榜样。通过父母的榜样作用,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家庭中的劳动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家务劳动中的感恩教育

女儿第一次完整地参与收纳衣服的劳动后,曾对我们说:“我感觉好累,这回真的感觉到你们收拾的不容易了!”所以,通过孩子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引导他们理解和珍惜家庭成员的付出,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出深厚的感恩之心,也能让孩子体验到付出辛苦和被家人肯定、感谢的喜悦。

编辑|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