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者简介:袁坚
文学博士、早教专家、潜水员、专栏作者,出版有《带上思维导图读绘本》《带上思维导图去旅行》《带上思维导图写作文》,联合翻译绘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创作『小狐狸卷卷』系列儿童故事,创作『山海经』系列海洋主题幻想小说。
不同诗人的边塞诗令人眼花缭乱?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成长故事,你可能就能找到诗词中细微的差别了。
还记得上期文章中我们提到的“旗亭画壁”故事吗?边塞诗的三大代表人物王昌龄、王之涣与高适在一次聚会中展开了较量—谁的诗歌被歌女吟唱的次数多,谁就最优秀。这是多么欢乐的场面啊!
对于边塞诗这样如此“雷同”的诗歌体裁(至于如何“雷同”请阅读上期文章《边塞诗与边塞诗人(上)—边塞诗中的不谋而合》),为什么歌女会有不同的偏好呢?王昌龄、王之涣与高适各自有什么不同的诗词风格?到底谁的诗更受欢迎呢?接下来,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这三位诗人的诗与人生吧。
绝句大师王昌龄
王昌龄活跃在当时的京城诗坛,跟其他许多著名诗人都有交往,比如孟浩然、李白、岑参……曾为他们都赠过诗。他也是公认的绝句大师,那首《出塞》被后人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
● 富有感染力的情绪
一方面,王昌龄是一个以情绪取胜的诗人,往往能以寥寥数笔,就描绘出充满强烈情绪的景象,激发起读者的情感反应。比如《从军行·其四》中的这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是不是一下子就能让人看到广阔而荒凉的边塞、独守于此的孤城,感受到心境与环境的呼应与对峙?
还有《从军行·其一》中的这一句:“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像从上面所描绘的广角镜头切入近景,让我们看到“孤城”西面高高的烽火楼,一位镇守边塞的将士在夕阳西下的黄昏,独自坐在自广袤的荒野上的身影。
● 历史性的思辨
而另一方面,王昌龄又常常从历史的视角,带着思辨,审视边塞战争。最出名的那首《出塞》,开篇就用“秦时明月汉时关”来暗示边塞战争绵绵不绝。接着,用“万里长征人未还”讲述边塞将士的处境。之后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暗示对当下领军统帅的批评。
《诗经》中开启的两条主要旋律,在王昌龄的诗中也都有出色的回响:既有报国的豪情,如《从军行·其四》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也有边塞将士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如《从军行·其一》中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而这样的表达,并不是被直白地写出来,而是落在眼前的情景之中,构成悠远而令人难以释怀的感触。比如《从军行·其二》中“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他并没有继续沿着边塞将士的思乡与悲伤写下去,而是又将镜头拉开到广阔的空间,让我们看到月亮及其照耀下的孤城。
家喻户晓王之涣
一首成名作《登鹳雀楼》足矣
说到王之涣,大家可能会有点陌生,但是如果提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谓家喻户晓,几乎每个人都会背。这首诗以极其简单的字句,写出了极其开阔的意境。
包括《登鹳雀楼》在内,王之涣留存下来的诗只有6首,不过也都是绝句精品。其中“旗亭画壁”故事里被歌女吟唱的那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则出自他的《凉州词·其一》。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官职不高,且当时还没有编辑诗人作品的惯例。
名副其实的专职诗人
其实,王之涣与王昌龄是同一辈人,二人年龄相仿。据说王之涣小时候聪明好学,年少时颇有豪侠义气,常常击剑悲歌,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但后来仕途不顺,曾遭人诬陷,由此辞去官职。之后他不曾再出仕为官,而是居家专心写诗,在当时的诗坛大有名声,常常跟王昌龄等相唱和;而高适作为比他小十来岁的后辈,也曾专程去拜访,并赋诗赠他。
非主流高适
大家对高适应该都不陌生,在电影《长安三万里》开头就出场的那位将军就是他。与王之涣、王昌龄相比,高适的年龄小他们十来岁,而他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与故事中的另外两位大不相同。
● 低开高走的人生轨迹
与王昌龄主要活跃在京城诗坛不同,高适的前半生可说是相当的“非主流”。
高适小时候家贫,但颇具游侠气质。二十来岁第一次到长安,认识了王之涣。不过,因为出身低微,当时也还没有诗人的名声,并没有获得重视,很快就离开了。
后来他曾经北上蓟门,之后在宋州过了十来年“混迹渔樵”的生活,直到46岁才通过科举考试,得到了一个很小的官职。
但他的人生轨迹低开高走,这种变化就源自上篇文章提及的边疆幕府。唐朝的藩镇制度使一部分难以在中央获得理想职位的文人,比如高适,转而向边疆幕府寻求发展,这种入仕方式又给诗人们带来了更为真切的体验。
49岁时,高适弃官奔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开始获得重用,并展现出军事才能,曾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淮南节度使,负责镇压永王叛乱;后来又数任地方大员,之后进入中央政府任吏部侍郎、刑部侍郎等官职,最后封渤海县侯。
● 厚重的底色与雄健的风格
高适既有纵横的壮志,又有实际的军事与政治才干,且长期居于边塞军旅与混乱战事之中,使他的诗歌有了厚重的底色与雄健的风格。他仰慕前辈陈子昂,与陈子昂一样,放眼边塞的苍茫大地,描绘辽阔无边的荒原、遍布烟尘的沙场景象,激发出悲壮的情调。
高适擅长写长篇歌行,比如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燕歌行》,整首诗层层推进,写到出征的心情、军情的紧急、塞外的荒凉、战争的酷烈、军中的苦乐不均、战士的勇武、别离的悲怆……最后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收尾,令人想到王昌龄的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燕歌行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还有一些诗,论及对边疆政治、军队治理等方面的看法,虽然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说不算高,但可以看到高适的眼界与胸襟。
此外,因为高适前半生曾长期居于社会中下层,因此他的边塞诗更多地关注到普通士兵的处境,敏锐地指出边塞、军旅中的问题与冲突,《燕歌行》中的名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除了边塞,他的诗歌还涉及对其他社会议题的关注,可以说是后来杜甫诗作的先声。事实上,杜甫也很偏爱高适,认为他是上一辈诗人中最优秀的几人之一。
三位诗人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们不同的诗词风范。王之涣主要以敏锐的诗情打动人心,王昌龄则主要以富有感染力的情绪与历史性的思辨取胜,而高适的诗更具理性与豪情,被评价为“沉雄深厚”。
对于王昌龄、高适、王之涣这三位边塞诗人,你更喜欢谁呢?更愿意成为哪一类人?欢迎留下你的答案。
以下哪位诗人曾经出任淮南节度使?
● 王昌龄 ● 高适 ● 王之涣
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登鹳雀楼》中提到的鹳雀楼位于今天的哪里?
● 山西 ● 湖北 ● 陕西
在高适的诗词《燕歌行》中,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的后半句是?
王昌龄、高适、王之涣这三位边塞诗人,你更喜欢谁呢?更愿意成为哪一类人?说说你的理由。
编辑︱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