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过敏12大误区

2024-08-08 00:00:00张姣覃静
父母必读 2024年8期

过敏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低龄儿童发病率高是我国过敏性疾病多发的一个显著特点。

找出儿童过敏从识别到防治的误区,

才能让过敏儿童得到正确的防护和治疗,有效阻止过敏的进一步发展。

过敏的表现多种多样,它可以表现为皮肤症状,也可以表现为呼吸道症状或消化道症状。正因为过敏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家长在对它的识别、治疗、管理和预防上存在着各种误区。

认识过敏的误区

过敏不会危及生命,不用害怕。

过敏反应也称为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外界或自身抗原物质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过敏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感染等众多因素相关,它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组症候群,累及全身多脏器、多器官,会造成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生过度反应。过敏性疾病主要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特异性皮炎、荨麻疹、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哮喘等,重者会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轻中度的过敏反应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会影响孩子乃至家庭的生活质量;而严重的过敏反应比如过敏性休克,如果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

过敏原检测没有查出过敏原,说明孩子没有过敏。

过敏原检测分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皮肤点刺是体内试验常用方法之一,即通过针刺皮肤,使一定量的点刺液进入皮肤,观察后续是否会出现过敏反应,操作简单,痛苦小,能快速获取结果。体外试验是指抽取静脉血化验,检测血液中抗体免疫球蛋白E(IgE)的含量。皮肤点刺需要停用三四天的抗阻胺药,血液检测不需要停药,也不需要空腹。

过敏原检测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判断孩子是否过敏,还需要结合家族史、临床表现、相关过敏症状等来判断,所以,没有查出过敏原,并不代表孩子一定没有过敏。有过敏症状的孩子,即使过敏原检测没有查出阳性,也应每年检测一次。最好在每年的夏、秋季做过敏原检测,因为这段时间过敏发病率比较高,检出率也高。

过敏不是什么大事,孩子长大了就会好的。

有些孩子小时候爱长湿疹,等到一两岁的时候慢慢就好了,家长以为没事了。事实上,这只是过敏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这个现象被称为过敏进程。过敏进程是过敏征象的自然发生、发展过程,又称特应性进程,是指从一种过敏状态进展为另一种的趋势。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过敏性疾病的表现也会发生阶段性变化。目前发现各类过敏性疾病的出现呈现了从儿童湿疹、食物过敏逐渐向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发展的过程:对于婴幼儿期(0~3岁)的孩子来说,过敏的主要表现症状以皮肤(湿疹)和消化道(胃肠道过敏)症状为主;对于学龄前儿童以及更大的孩子来说,过敏的主要表现症状以呼吸道症状(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为主。不同年龄段、不同环境中孩子的过敏进程表现也不一样。

过敏原的种类及过敏强度会不断增加、增强,如果家长不重视,有的过敏情况会越来越难治。因为过敏一旦发生,体内过敏机制即刻启动,几乎不可逆转,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但如果家长在孩子过敏初期能够积极寻找并避免接触过敏原,或者针对某种过敏原进行脱敏治疗,则可以大大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甚至不再发病。

孩子只咳不喘不是哮喘。

哮喘有很多表现类型,除了典型的哮喘外,还有咳嗽变异性哮喘、胸闷变异性哮喘、隐密性哮喘等不典型的哮喘。可见,只咳不喘也有可能是哮喘。

典型的哮喘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咳嗽、喘息、气促、胸闷,呼气时有“咝咝”的喘息声。而不典型的哮喘,如咳嗽变异性哮喘,主要表现为持续咳嗽。如果孩子持续咳嗽超过4周,以干咳为主,清晨及晚间尤为显著,要警惕咳嗽变异性哮喘,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很可能会发展为典型哮喘。

另外,孩子有过敏性鼻炎,也要警惕哮喘的可能。因为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是同一气道同一疾病,过敏性鼻炎也有可能发展为过敏性哮喘。

治疗过敏的误区

过敏性鼻炎是常见病,季节过了就好了。

过敏季过去了,孩子的过敏看似好了,其实不然。虽然孩子没有过敏表现了,但气道炎症会存在很长时间,在孩子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时,会再次激发气道过敏性炎症,导致孩子长时间咳嗽、流鼻涕、打喷嚏、鼻塞、鼻痒等。

过敏去不了根。

脱敏治疗又称特异性免疫治疗,是目前唯一公认的对因治疗。除了脱敏治疗,其他常规治疗方法都是对症治疗,只能缓解症状,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脱敏治疗是将过敏原提取物通过逐步递增剂量的方式给予患者,诱导机体免疫耐受,使患者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无症状,同时可以预防患者的过敏性鼻炎发展为过敏性哮喘,还可以减少新的过敏原出现,具有治疗与预防的双重作用。

脱敏治疗通常有两种方式,即舌下含服和皮下注射,总疗程约持续3~5年。目前适用于不可避免的吸入性过敏原引起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及特异性皮炎患者,适用年龄5~60岁。对于儿童,越早进行脱敏治疗越简单,对机体的伤害越小,而且还可以阻止新的过敏原产生,减少激素的使用。

管理过敏的误区

孩子的过敏会随着免疫力的增强而逐渐缓解。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过敏是免疫力低下造成的,其实,过敏不是免疫力低下,而是免疫失衡,是本来无害物质但对该物质过敏的人接触或食入后会出现强烈的过敏反应(比如对小麦过敏或者对花粉过敏),表现出全身皮痒、水肿、剧烈腹痛、恶心、呼吸困难甚至休克。而且,过敏是会慢慢发展的,多数儿童的过敏性鼻炎及哮喘,如果追根溯源,会发现他们在婴儿期常常会有特异性皮炎或食物过敏。少数食物(如花生、小麦)过敏及过敏性鼻炎、哮喘有终生存在的可能性。一段时期没有症状只不过是机体处于暂时免疫平衡状态而已,并不是真正缓解了。

患哮喘的孩子不能运动。

患哮喘的孩子可能会在运动后出现如咳嗽、胸闷、胸痛、喘息等症状,部分孩子可能因为哮喘控制不理想而影响体能运动,体力下降。但是,这并不是说患哮喘的孩子完全不能运动。

患哮喘的孩子能不能运动,要看孩子的哮喘控制得好不好。哮喘管理有严格的标准,只要处于绿区,也就是哮喘控制良好的时候,这类孩子是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进行体育锻炼的。而处于红区即哮喘急性发作期,是不适合运动的,需要停止运动。这就像交通信号灯一样,红灯停,绿灯行。

当患哮喘的孩子得到正规治疗并进行严格哮喘管理,在哮喘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则要鼓励孩子进行适量体育锻炼,并逐渐增加运动量,合适的运动可以强身健体,促进心肺功能发育。缺乏运动容易导致孩子肥胖,肥胖又会导致哮喘难以控制。

过敏的孩子不能接种疫苗。

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敏宝”都不能接种疫苗,而是要看孩子的过敏原。凡是明确对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的孩子,是不能接种这种疫苗的。而对非疫苗成分的过敏(比如花粉、动物皮毛等)是不影响疫苗接种的。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由于发生急性严重过敏可能会造成生命危险,所以,为安全起见,如果孩子有严重过敏史,在接种疫苗后可适当延长留院观察的时间。另外,如果孩子在过敏急性发作期,不适宜接种疫苗,要等到相关过敏症状消失再接种。

过敏是遗传造成的,和环境、天气、生活方式等没有关系。

过敏是遗传、环境、天气、生活习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因气候变化和环境因素改变使得过敏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已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

比如,气候变暖使花粉播散季延长、花粉产量增大,增加了人体接触花粉并引发花粉过敏的概率;雷暴天气使高致敏花粉细颗粒、霉菌孢子等在空气中的浓度升高,导致花粉过敏和霉菌过敏的人在短时间内出现雷暴哮喘;极端天气如洪涝灾害,导致室内外空气中霉菌孢子含量增高,使霉菌过敏性哮喘发病率升高。

此外,现代生活方式中的许多因素也是诱发过敏的“元凶”。比如频繁使用洗涤用品、消杀用品会破坏人体天然的上皮保护屏障,导致过敏人群增多。

预防过敏的误区

环境越干净,越不容易过敏。

以前,因为护理及养育的环境不够清洁,患感染性疾病的孩子很常见,过敏的孩子相对较少。而现在,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家庭环境,都已经非常干净了,而过敏性疾病却呈明显上升趋势。这是因为精致的生活方式和频繁使用洗涤用品等,破坏了人们天然的皮肤保护屏障和消化道自然屏障,使得各种皮肤过敏和食物过敏出现。

对外界来说,人体有几道屏障,比如皮肤屏障、呼吸屏障、消化道屏障。它们是由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组成的微生态。肠道有肠道的微生态,皮肤有皮肤的微生态,其中存在很多有益的细菌,跟我们共生,提供一种天然的保护,让体内的生态和体外的生态达到一个稳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现在不断被打破。比如消毒,生活中到处都在消毒,给地板消毒、给餐具消毒、给手消毒、给奶嘴消毒……在形形色色化学物质的围绕下,人体平衡被破坏了。

养宠物能预防过敏。

国外有研究认为,早期接触宠物能减少孩子过敏的风险,但这是基于居住环境而言的,在农场等相对开放、宽敞的环境接触宠物,带来的各种过敏原的浓度相对比较低,发生过敏的概率也会降低。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些孩子在接触宠物后还是有可能引起过敏的,并不能起到预防过敏的作用。

如果家长自己就过敏,孩子小时候有特异性皮炎,或被蚊虫叮咬后经常出现肿得很大的包,说明孩子很有可能是过敏体质,发生过敏的风险较高,将来出现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的可能性也要远远高于正常儿童,所以不建议有“敏宝”的家庭养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