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公园寻宝的过程既能满足孩子的玩耍需求,又能让他在玩耍中学到知识,实现了科普与玩耍的有机结合。
宝物清单
(注意只捡安全无害的东西,请不要摘取鲜活的植物)
一根羽毛
某物,要100个
一根刺
3 粒不同的种子
非常直的东西
白色的东西
软的东西
能吸收太阳能量的东西
跟你有关的东西
一片咬碎的叶子(不是你咬的)
会响的东西
你认为没有用的自然物
毛茸茸的东西
尖的东西
一片香樟叶
圆的东西
动物的痕迹
家长带孩子走进大自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激发和保持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及好奇心,所以要用一种更加轻松的方式去接触大自然,带上一份清单去大自然中寻宝。
以我所在的重庆南山植物园为例,我们会为日常走进植物园的家长和孩子准备一份宝物清单,让孩子带着清单去寻宝。这份清单上面列举了在植物园能找到的东西,比如一根羽毛、3粒不同的种子、软的东西等,让家长和小朋友来园的时候按照清单找到这些东西。这份清单也推荐给更多的家长和孩子,适用于楼下的公园、城市的植物园或动物园等一切自然环境。
当孩子拿到这张清单,家长首先就要跟孩子讨论,今天要去寻找清单中的某一种或者几种东西。假设孩子决定本次要完成的任务是找到某物100个,家长要先提醒孩子不能去破坏鲜活的植物,然后再一起讨论去哪里能找到100个一模一样的东西。有的孩子可能会说我要捡100片叶子,但是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按照这个逻辑任务也不能完成。
孩子有很多奇思妙想,在我们曾经组织的活动中,有的孩子拿来叶子,说这些叶子都来自于同一棵树,这也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相同”的逻辑;还有一个孩子拿来了一棵蒲公英,吹一下,就有几十上百个种子随风飘走了;还有的孩子找到了会响的东西—他拿来的是装了一块小石头的盒子,只要轻轻晃一晃,声音就产生了……我们觉得这些都很有趣,惊讶于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份简单的清单,让家长和孩子在公园闲逛的时候有了任务和目标,而且有的能很容易地完成和实现,有的需要一起研究探讨、发挥想象力,家长和孩子都觉得这让逛公园变得有趣和难忘。
有趣并不代表没有知识上的收获,比如清单中寻找动物的痕迹,孩子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对动物有所了解,知道在哪个地方能看到动物,了解动物可能会留下哪些痕迹,比如动物的脚印、气味等,动物经常在哪些时段出没等。这份清单既能满足孩子的玩耍需求,又能让他保持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也是对家长的一种松绑。这份清单也推荐给更多的家长和孩子,无论是楼下的公园、城市的植物园或动物园,都可以带着清单去寻宝。
用好身边的自然科普资源
除此以外,别忘了利用好身边各种各样的资源,公园、植物园或动物园里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科普活动,家长只需按照相应的流程和指引,就能轻松参与其中。
以重庆南山植物园为例,我们根据3~12岁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性活动,家长和孩子只需要一键报名即可参与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通过互动式学习,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自然大集
结合五一、端午、国庆等休闲节假日,依托惊蛰、春分、清明等重要节气,植物园会开展相应的主题科普活动。比如每年的3~5月,在植物园一年一度的樱花节其间,园内会举办一次探索春日大自然的主题活动,类似于一个自然大集,由很多相关的趣味活动组成。比如巧听盒中宝、猜猜袜子里面是什么、“香”聚一堂、识别让人脸盲的桃李梅杏樱的大闯关、蝴蝶飞蛾傻傻分不清、原色原形敲拓染、野菜对对碰、拼贴一张自然的脸、树枝投壶游戏等。当家长在节假日带孩子来园的时候,可以自由选择参与其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活动。
“我的植物朋友”主题研学实践
除此以外,植物园还会不定期开展主题探究式活动,这是一种为了吸引中小学生的参与,课程设计上与现有的校内课程进行衔接,从相关度较高的科目入手,吸引学校参与的项目。以“我的植物朋友”主题研学实践为例,这是一种任务单式的学习方式。工作人员会提前设计好一份任务单,由导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开展活动。
其中,针对一年级学生开展的是叶片主题相关的活动,首先透过热身游戏“最特别的叶子”引出项目的核心—叶的形态。孩子拿到的任务单就是要找到与学习单上列出的12 种常见叶形一致的植物,从而去了解叶片的组成和形态,并通过画叶片的形式加深理解。紧接着,在只有工具网格纸的情况下,孩子要想办法计算叶片的面积。活动过程中,导师注重启发孩子,比如抛出一个问题,让孩子自己找到方法来解决,活动不仅是让孩子听或者是看,更多的是利用其他的感官或者动手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