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沙滩对孩子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暑假去海边玩是很多家庭的不二选择。
带孩子赶海的过程,不仅能收获抓螃蟹的快乐,
也是一次难得的让孩子亲近海洋、认识自然的机会。
去赶海,别只盯着“爆桶”
赶海时,抓到螺、螃蟹和八爪鱼,孩子的兴奋和快感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那些不住在海边的小朋友更是对海洋充满了无限向往,期待着在赶海过程中体验蛤蜊、螃蟹等海鲜“爆桶”的乐趣。但别只盯着这些收获,我们更应该看到这是一次难得的与海洋亲密接触的机会,让孩子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
很多孩子平常了解海洋的渠道可能有限,往往是通过吃海鲜或者看与海洋相关的科普读物、纪录片获取信息,赶海能帮助孩子获得更加直观和鲜活的经验。比如很多小朋友都吃过海鲜,但餐桌上的海鲜一般都会被切割和处理,已经不是它原来的形态了。如果孩子到海边去,很幸运地遇到一只八爪鱼,他就有了一次难得的观察和接触的机会,看一看八爪鱼是否有8只腕足,体验一下被缠绕的感觉,甚至能看到它喷墨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孩子在海边现场体验和海洋生物的互动是更宝贵的。
更加友善的科学赶海
我们现在一直在推的是赶海2.0的理念,就是把纯粹向海洋索取的理念转化为去认识海洋、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科学赶海。所以,我们希望家长带孩子真正地去亲近海洋的时候,能用更加友善、更加科学的方式,尽量降低对海洋原住民的干扰,和这些生物友好相处。
不要留下垃圾,不带走生物
赶海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不留下垃圾,同时也不带走生物。很多小朋友特别喜欢抓螃蟹,抓到螃蟹后希望能带回家养,但是如果家里没有海水缸,这些螃蟹都是养不活的。所以我建议孩子对这些海洋生物的观察以及和它们的互动要在现场完成,当我们观察结束之后就要把螃蟹放生。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小螃蟹被抓走了,会有什么反应和感受,它们的爸爸妈妈会不会着急……
做好现场环境的复原
另外,有一些螃蟹住在礁石的缝隙里或者躲在礁石的背阴面,为了找到它们,我们可能需要把部分礁石翻过来,但是别忘了要复原现场—把礁石翻回去。因为有些礁石上生长着附着生物,比如苔藓虫只适合生活在阳光不能直晒到的地方,当它完全暴露在阳光下,这些生物就死掉了。
选对时间、带好工具去赶海
选对时间
去赶海要了解潮汐表,在安全的时间范围内赶海,通常最佳的赶海时间段在最低潮前后的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这段时间的潮水低,露出来的地方更多,能发现的生物就会更多一点。
带好工具
到海边赶海,工具肯定也是必要的,家长可以提前准备,在海边购买工具,一是价格贵,二是质量也不一定好,用三两下可能就坏掉了。
一双手套
最重要的赶海工具是一双手套。比如当孩子要观察礁石下面的螃蟹或其他生物,就需要把礁石反过来,戴上手套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手被割伤,另一方面有些生物本身是有毒的,手套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一把镊子或夹子
遇到螃蟹或其他不认识的生物时,不要直接用手去拿,借助镊子或夹子就能避免受伤。
一个观察容器
家长可以准备一个小水桶或者亚克力的透明观察盒,也可以就近取材,选一个比较合适盛放生物的透明的容器,同时又便于孩子观察的。
赶海的首要原则是安全
在尽情享受赶海乐趣之余,一定要注意安全。尤其到了礁石区就更要注意防滑,这是因为在藻类生长的季节,海藻会附着在礁石的表面,如果不小心踩到就很容易滑倒。而且礁石上面会附生牡蛎、藤壶等这些生物,它们的外壳都很尖锐,一旦滑倒,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割伤,甚至会血流不止。建议家长和孩子要穿上防滑的鞋子,保护好脚和腿部。
另外,不要去陌生和偏僻的海域,除非有了解和熟悉这片海域海况的向导。越偏僻的地方交通可能越不便捷,所以它的危险系数更大,遇到危险时的救援难度会更大。
去赶海也要注意防晒,哪怕是阴天,紫外线也非常强烈,所以像防晒、补水这些措施要做到位。当然带孩子赶海还要带上干粮及一些基础、应急的药品,比如创可贴、酒精等,万一摔倒了、擦伤了,可以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