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实验优选醋红大戟炮制工艺

2024-08-07 00:00:00王欣格普藓雲蒲昕颖陈晓娇戴万生邱斌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4年7期

摘要:目的 采用正交实验优选醋制红大戟炮制工艺。方法 以3-羟基巴戟醌含量、芦西定含量、醇浸出物含量、饮片外观性状为指标,以醋水比、煮制火候、干燥温度作为醋煮红大戟的考察因素;以加水稀释量、炒制温度、炒制时间、作为醋炙红大戟的考察因素,采用正交实验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方法测定3-羟基巴戟醌含量、芦西定含量、醇浸出物含量及饮片外观性状。结果 优选醋制红大戟炮制工艺,醋煮:20%醋,400℃火候煮制,70℃烘干;醋炙:20%醋和60%水稀释的醋水混合液,在100 ℃下炒制 10 min。最佳醋制炮制工艺为后者。结论 优选的红大戟醋制炮制工艺合理可行,可为红大戟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科学依据。

关键词:红大戟;醋制工艺;醋煮法;醋炙法;正交实验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4)07-0067-06

红大戟[Knoxia roxburghii(Spreng.)M.A.Rau]是茜草科(Rubiaceae)红芽大戟属(Knoxia)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区。《中国药典》(2020版)收载红大戟以块根入药,其性寒,味苦,归肺、脾、肾经,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之功效,可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痈肿疮毒,瘰疬痰核[1]。据本草考证,红大戟始见于民国时期的《药物出产辨》[2]。历代的重要本草,像《本草经集注》、《嘉祐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等也有相关记载,并对其形态、产地、性能、功用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有的还绘有药图。因其药材外皮紫红而状如兽牙,故又有“红牙大戟”之称[3]。红大戟主要含有蒽醌类成分和萜类、黄酮苷和色原酮苷类等非蒽醌类成分[4-6]。

炮制是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门传统技术,在炮制过程中药物的形态变化、性质变化、性能变化及添加辅料等不同的炮制方法均会对中药的临床疗效产生影响[7]。醋制是指以醋为辅料进行药物炮制的常用方法,历代医家对有毒中药的炮制极为重视,近年来醋制减毒的中药炮制工艺众多,诸如大戟科甘遂[8]、狼毒[9]、商陆科商陆[10]等醋制后可以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味,降低毒副作用。相关文献表明红大戟化学成分中的芦西定具有遗传性毒性[11],认为醋制能缓和其毒烈之性,醋制后能缓和峻泻作用。故就红大戟醋制对所含有毒成分的含量是否有所改变为指标展开实验研究。

历版《中国药典》对红大戟的炮制有着不同规定,最早在《中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收载有“红大戟”和“醋红大戟”两种饮片[12]。但在现行的2020版药典中并无醋制的要求,其中收载的加工方法为秋、冬两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干燥。在全国各地执行的地方炮制规范中,对于红大戟是否醋制,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各地依然并存“醋制”和“生用”两种方法。而在《云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986年版和《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版中就有醋红大戟的炮制要求。在《中华本草》中红大戟的醋制有醋煮和醋炙两种炮制方法,本研究以《中华本草》记载的醋红大戟炮制方法为依据开展红大戟醋制工艺研究,为红大戟现代药理研究及配方颗粒的制备奠定基础、为其用药安全补充理论依据。

药典规定的醋制分为醋煮法和醋炙法,为优化和规范红大戟的炮制工艺,本研究采用正交实验法对醋红大戟炮制程度及表征炮制品质量的量化指标等进行考察,以确保醋制红大戟饮片的质量。拟以外观颜色、醇浸出物、3-羟基巴戟醌、芦西定的含量为指标,醋煮法选择醋水比、煮制火候、干燥温度三个因素[13];醋炙法以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加水稀释量三个因素[14-15],研究醋制红大戟炮制工艺,对红大戟醋煮和醋炙工艺进行优选,以期为红大戟醋制饮片的生产提供参考。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天平(上海浦春计量仪器有限公司);AR224CN电子天平(奥豪斯仪器有限司);SK7210HP超声波清洗器(上海科导超声仪器有限公司);HWS-24型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电磁炉(佛山市富士宝电器科技有限公司);电灶(昆明飞龙电器厂);药材粉碎机(中南制药机械厂);Waters e2695型高效液相色谱仪(苏州邦鑫电子技术有限司)。

1.2 材料 红大戟药材{购自云南省大理州,经云南中医药大学邱斌正高级工程师鉴定为茜草科红芽大戟属植物红大戟[Knoxia roxburghii(Spreng.)M.A.Rau]的干燥块根}。老陈醋[山西老陈醋集团有限公司,浓度:6 g·(100 mL)-1],3-羟基巴戟醌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鉴定研究院,批号:111962-201301,纯度为93.7%)、芦西定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鉴定研究院,批号:111960-201301,纯度为97.2%)、流动相甲醇为色谱纯、提取用甲醇及冰醋酸溶液为分析纯、纯水为实验室自制。

2 方法与结果

2.1 因素水平的设计 根据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考察,采用L9(34)正交设计实验,醋煮红大戟选取干燥温度(A)、醋水比(B)、煮制火力(C)3个因素;醋炙红大戟选取炒制温度(A)、炒制时间(B)、加水稀释量(C)3个因素,以确定合理的炮制工艺参数。因素水平设计见表1和表2。

2.2 实验方法 醋煮法 取净红大戟药材500 g,共9份,置煮制容器内,按表1设定组合条件。具体操作方法为:9份样品均加入相应量的醋水混合液拌匀,闷润2 h,于电磁炉和电灶上控制火候,加热煮至醋水液被吸尽,取出,晾至6~7成干时切厚片,烘干,编号为1-9。

醋炙法 取净红大戟9份,每份200g分别置于9个容器内,按表2设定组合条件.具体操作方法为:9份样品均分别加入醋(20%醋+水),拌匀,闷润(2 h),置炒药机中控制温度炒制,取出放凉,编号为1~9。

2.3 检测项目

2.3.1 外观性状 2020版《中国药典》中红大戟饮片外观性状为切面皮部红褐色,木部棕黄色;周边红褐色或红棕色,粗糙。质坚实。醋制后红大戟色泽加深,具醋气。传统外观性状评价是以经验总结为主,是不易量化和说明的评价标准。故选其作为正交实验评价指标之一。依据《中国药典》及各地方炮制规范对醋红大戟进行外观色泽评分,醋煮红大戟评分标准为:黑褐色10分;深褐色9分;黄褐色8分。醋炙红大戟评分标准:深褐色10分;棕褐色9分;黄褐色8分。对各组醋红大戟饮片进行打分,计算各饮片得分。结果见表3和表5。

2.3.2 浸出物含量测定 按照《中国药典》2020版(通则2201)项下冷浸法测定,以95%乙醇为溶剂。

2.3.3 3-羟基巴戟醌含量测定 色谱条件:色谱柱(Phenyl-Ether 4.6×250 mm 5μL);甲醇-1%冰醋酸(75∶2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6 nm,柱温为30 ℃,进样量为20 μL。在此色谱条件下,3-羟基巴戟醌理论塔板数在3000以上。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定3-羟基巴戟醌对照品0.05 mg,加甲醇定容至置2 mL容量瓶中,摇匀。即得3-羟基巴戟醌对照品溶液(25 μg/mL)。

供试品溶液配制:取醋制后各组红大戟药材适量,粉碎,过40目筛。精密称定各组样品粉末1 g,置具塞锥形瓶中,用移液管精密移取20 mL甲醇加入锥形瓶中,称重,超声处理30min,放冷,称重,用甲醇将减少的重量补足,摇匀,用滤纸过滤,取续滤液,用0.22 μL的微孔滤膜过滤。即得供试品溶液,醋煮和醋炙色谱图见图1和图2。

2.3.4 芦西定含量测定 色谱条件:色谱柱(Phenyl-Ether 4.6×250mm 5 μL);甲醇-1%冰醋酸(75∶2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 nm,柱温为30 ℃,进样量为20 μL。在此色谱条件下,芦西定理论塔板数在3000以上。

对照品溶液配制:精密称定芦西定对照品0.11 mg,置2 mL容量瓶中,加甲醇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3-羟基巴戟醌对照品溶液(55 μg/mL)

供试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定各组样品粉末约1 g,置具塞锥形瓶中,用移液管精密移取20 mL甲醇,称重,超声处理60 min,放冷,称重,用甲醇将减少的重量补足,摇匀,用滤纸过滤,取续滤液,用0.22 μL的微孔滤膜过滤,即得供试品溶液,醋煮和醋炙色谱图见图3和图4。

2.4 综合评分标准 采用综合评分评价醋红大戟工艺,权衡传统外观质量、醇浸出物含量和3-羟基巴戟醌、芦西定含量对醋煮红大戟饮片质量的影响,确定3-羟基巴戟醌、芦西定含量的加权系数分别为0.3,外观性状加权系数为0.2,醇浸出物加权系数为0.2。综合评分按以下公式计算:综合质量评分=3-羟基巴戟醌含量得分×0.3+芦西定含量得分×0.3+外观性状得分×0.2+醇浸出物量得分×0.2。(各指标评分为它们的隶属度,指标隶属度=指标值-指标最小值/指标最大值-指标最小值)。

2.5 结果 红大戟浸出物、3-羟基巴戟醌、芦西定含量正交实验成分测定和外观性状评分结果及见表3、表5;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表6。

根据方差分析,对综合评分影响大小的因素进行分析,醋煮法因素主次顺序为:醋水比>煮制火候>干燥温度,结合直观分析,优先最佳醋煮工艺方案是:A3B3C3,即每500 g药材加入20%醋,醋水比为1∶12的醋水混合液,拌匀,闷润,400℃煮至醋汁吸尽,晾至六成干,切厚片,70℃烘干。醋炙法因素主次顺序为:炒制时间>炒制温度>加水稀释量,结合直观分析,优选最佳醋炙工艺方案是:A2B1C3,即每500 g药材加入20%醋和60%水稀释的醋水混合液,拌匀,闷润,炒干,取出放凉。

2.6 验证性实验

2.6.1 醋煮红大戟验证实验 取红大戟药材,除去杂质,取约500 g,平行3份,按正交实验所得最佳工艺确定的醋水比例、浸润时间、煮制火候,将净红大戟与相应量的醋水混合液拌匀,闷润,于电磁炉上控制火候,加热煮至醋水液被吸尽,取出,晾至6~7成干时切厚片,烘干,称定醋红大戟重量,计算收率。评价外观性状,测定醇浸出物、3-羟基巴戟醌、芦西定含量。3批醋煮红大戟饮片制备过程见表7,验证结果见表8。

2.6.2 醋炙红大戟验证实验 取红大戟药材,除去杂质,取约500 g,平行3份,按正交实验所得最佳工艺确定的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加水稀释量,将净红大戟与辅料拌匀,润透,炒炙,晾凉,并称定醋炙红大戟重量,计算收率。评价外观性状,测定醇浸出物、3-羟基巴戟醌、芦西定含量。3批醋煮红大戟饮片制备过程见表9,验证结果见表10。

以上验证结果表明,采用两种优选工艺炮制的样品性状及醇浸出物、3-羟基巴戟醌、芦西定含量均较稳定,表明加工工艺较稳定。对比两种炮制方法,优选出醋制红大戟最佳炮制工艺为:每500 g药材加入20%醋和60%水稀释的醋水混合液,拌匀,闷润,炒制,取出放凉。

3 结论

红大戟应用广泛,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历代炮制方法多为生用,即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本实验选择醋制的炮制方法,研究红大戟多指标质量的稳定性和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醋煮红大戟的醋水比例、煮制火力、干燥温度均对其饮片质量有一定影响,但无显著性影响。醋炙红大戟的3个考察因素也没有显著影响。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第一,考察因素的选择不够准确,辅料品质与用量、炮制火候、干燥温度的确定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影响。第二,此前均无红大戟是否需要醋制的规范与要求,因红大戟与其功效相似,不同科属的京大戟别名音同形近,且京大戟有醋制要求,猜测两种药材存在品种混乱,误用误记的现象。但京大戟醋制减毒之功已被证实,而红大戟醋制后减毒与否缺少实验研究和临床检验,还需要对其进行更全面系统的研究。

通过实验发现醋制后红大戟主要成分含量有所变化,其毒性成分芦西定含量在醋制后降低,但红大戟减毒机制还需进行毒性实验验证。本次研究表明优选的红大戟醋制炮制工艺合理可行,可为红大戟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一部[S].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李兴华.关于红大戟醋制的探讨[J].中医杂志,2011,52(6):534-536.

[3]赵中振,李应生.百草鉴别[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0.

[4]洪一郎,马丽,王垣芳,等.红大戟中的蒽醌和三萜类化学成分[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1):4230-4233.

[5]赵峰,王素娟,吴秀丽,等.红大戟中的蒽醌类化学成分[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1):2980.

[6]石娅娴.红大戟的化学成分及其微生物发酵改性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20.

[7]牛晓静,鲁静,马彦江,等.中药临方炮制的临床意义[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22):99-101.

[8]张超,王英姿.大戟科5种有毒中药炮制减毒机理研究进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539-544.

[9]张元斌.大戟属有毒中药狼毒和京大戟醋制解毒存效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21.

[10]程梓烨.商陆醋制法炮制减毒存效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11]王钢力,田金改,陈德昌.茜草与欧茜草的化学成分研究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茜草素和芦西定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1997(4):4-6.

[12]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115-116.

[13]孙立立,张乐林,石典花.多指标正交试验法优选京大戟醋制工艺[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1):1575-1578.

[14]邓贤芬,罗春丽,杨继勇,等.正交试验优选醋炙金钗石斛的炮制工艺[J].贵州农业科学,2018,46(11):138-141.

[15]史精干,邹纯才,鄢海燕,等.正交试验法优化决明子的炮制工艺[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22,44(1):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