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峰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2024-08-07 00:00:00周一婷卢雨蓓李小燕董洪克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4年7期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发病率高,难治愈,是一种癌前病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廖志峰教授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常应用以下5组角药:半夏,竹茹,枳实以燥湿化痰,破气除热;砂仁,杏仁,藿香以化湿行气,温中醒脾;麦冬,草果,知母以行气温中,滋阴降火;白术,白芍,当归以调和肝脾,活血行气;党参,白术,茯苓以健脾养胃,益气利水。经临床验证,疗效确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角药;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4)07-0010-03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传统医学中依据症状体征被归为“胃痞”“胃痛”“嘈杂”“反酸”等范畴,常表现为胃脘疼痛、胃胀、恶心,纳差,或乏力等,因黏膜出现异常增生也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得到广泛重视。脾胃为中焦气机枢纽,纳运水谷,运化气血,供养五脏;而脾易生湿,胃易生燥,湿郁气滞,燥盛为热,廖志峰教授于2022年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名中医”称号,深耕中医临床工作,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方面有独到经验。廖志峰教授认为湿热瘀虚是本病基本病机,迁延难愈,当从中焦入手,除湿热瘀血,恢复脾胃气机;角药是指依据七情五味,归经药性,辨证配伍而成,三味药互为特角,具有灵活巧妙,减毒增效的特点。

1 病因病机

清代名医薛生白长于温热病,著有湿热病篇,对温病学说做出极大贡献,廖老熟读古籍,汲取前人经验用于脾胃病诊疗,其中薛生白治疗湿热病的灵活用药给予极大启发,“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同类相从,薛氏认为“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可见,湿热邪气不论何来,终归不离脾胃,而脾胃气机失调成疾,也多生湿热。血瘀则痛,脾寒则湿,中焦如沤,寒热胶结,用药当灵活平和,祛邪扶正,也体现了廖老“和中”的学术思想。

2 基本药组

廖志峰教授将达原饮,温胆汤,六和汤,四君子汤中治疗脾胃的主要药物组成角药,各司其职,效专力宏。

2.1 燥湿化痰,破气除热-半夏,竹茹,枳实 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本用于胆郁痰扰证。半夏自古就在脾胃病中被广泛使用,可消痰热满结,治胃痛胃痞及气逆呕哕,开胃健脾,《汤液本草》“半夏,俗用力肺药,非也。止吐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另外,现代研究发现半夏生物碱能通过抑制中枢起到止呕作用,具有抗炎镇痛作用,能降低炎性因子的分泌,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有保护胃黏膜作用[1]。竹茹擅长清阳明经热引起的呕哕噎膈等症,除虚烦止渴;《经》曰:“竹茹,甘寒解阳明之热,则邪气退而呕哕止矣。”竹茹对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枳实行胃中气滞,消一切积滞,化瘀而治胃痞,利窍除痰,《珍珠囊》:“去胃中湿热。”枳实可促进胃肠运动,抗炎抗溃疡,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2]。总之,廖教授认为半夏和竹茹寒热互补,皆能化痰止呕;枳实辛苦破气除痞,化痰消积,气行痰自消。三药配伍,适用于湿热气滞,实证偏重的CAG患者。

2.2 化湿行气,温中醒脾-砂仁,杏仁,藿香 六和汤主治气不升降,呕吐泄泻,寒热交作,胸膈痞满,嗜卧倦怠,小便赤涩;砂仁性温能化湿开胃,温脾行气,助水谷运化,除冷气,强虚损。《本草汇言》:“砂仁,温中和气之药也。”砂仁有抗胃溃疡作用、促进胃排空和胃蠕动,抑制胃酸的分泌和胃蛋白酶的生产,保护胃黏膜。杏仁辛温,散邪宣滞,降气消痰,入肺经,肺主通调水道,故杏仁能行水气。《药征》:“杏仁主治胸间停水。”苦杏仁苷可抗炎镇痛,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抑制应激性胃溃疡,促进溃疡愈合,改善胃肠道功能[3]。藿香芳香化湿,醒脾,补益中气,除痰涎,治呕逆,进饮食。《本草图经》:“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藿香的醇提物可以改善胃粘膜损伤,保护胃黏膜,藿香花和叶的挥发油提取物对胃癌细胞有抑制作用[4]。廖教授认为砂仁为君化湿行气,杏仁入肺消痰,藿香芳香醒脾,土金并治,适用于寒湿痰气郁积的CAG患者。

2.3 行气温中,滋阴降火-麦冬,草果,知母 达原饮,此方为吴又可所创,用于瘟疫,疟疾,适用于寒热起伏,脘痞呕恶等症。麦门冬甘寒除热,又能生津,以免清热伤阴的弊端,膏脂浓郁,是补益之品,也能除痰饮,消胀满,止呕,治身目发黄。《本经》:“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麦冬能改善肠道菌群多样性,有抗炎、抗肿瘤作用[5]。草果入脾、胃二经,燥烈善于除中焦寒湿凝痰,宽中理气,治寒热之症,止呕益气,消胃胀,助运化。《纲目》:“草果,与知母同用,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草果有较强的抗炎,抗菌作用,能调节胃肠运动。知母,除湿热下水肿,泻火,又能滋阴,生津止渴,补气治虚弱。张元素:“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知母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促进消化道功能,有抗肿瘤作用[6]。廖教授认为此三味药草果性燥烈,臣以知母麦冬牵制,使药性平和,草果健脾湿土,知母润胃燥土,麦冬清三焦火,适用于痰热伤阴较重的CAG患者。

2.4 调和肝脾,活血行气-白术,白芍,当归 逍遥散为基础,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利血,除胃胀满,除胃热,进饮食,生津止渴,补泻兼施。李杲:“去诸经中湿而理脾胃。”白术有调节肠道菌群、促进黏膜溃疡愈合、抗炎抑菌,提高免疫力,改善消化道功能的作用[7]。白芍养血泻肝,缓中止痛,敛阴止汗活血,消积益气,也有利水功效。《滇南本草》:“泻脾热,止腹疼,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现代研究发现白芍具有抗炎镇痛、抗癌,通便作用[8]。当归,补血活血,通经止痛,温中除湿,可攻可补。《本草正》:“当归,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廖教授认为白术为君,健脾燥湿,当归和白芍一温一寒,活血能治血瘀之痛,补血能治血虚之痛,柔肝能治肝急之痛,适用于平素体质弱,肝郁脾虚腹痛甚的CAG患者。

2.5 健脾养胃,益气利水-党参,白术,茯苓 党参补气平和,能生津止渴,温而不燥,润而不湿,补而不腻,升发清阳,鼓舞中气。《本草从新》:“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党参提取物具有治疗胃溃疡、促进胃肠道运动,助消化等作用[9]。而白术擅于补脾同时温燥除湿。李杲:“去诸经中湿而理脾胃。”茯苓,渗利水湿,和胃安神,利窍开心,助药下行,补少利多。《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口焦舌干,利小便。”茯苓能抑制Hp(Helicobacter pylori,幽门螺杆菌)生长,减轻胃黏膜损伤,有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的作用[10]。廖教授认为党参为君补脾气养虚羸,白术燥湿,茯苓利水,三药配伍,补中有行,行中有补,最适宜经治疗诸证已去而脾胃气机尚未恢复或体质极虚,不耐攻伐的CAG患者。

3 典型病案

刘某,女,63岁,初诊时间:2022年8月8日。主诉:胃痛反酸5年,加重7天。现病史:患者5年前因误食腐败变质食物出现胃痛,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治疗后诸证缓解,后续时常出现胃痛,反酸等症状。7天前因受凉劳累,饮食不节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于当地医院检查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胃窦黏膜轻度萎缩,部分肠腺化生。HP阴性。自服小建中丸疗效不佳,遂就诊,现症见胃脘灼痛,反酸烧心,恶心欲呕,口干口苦,进食后腹胀加重,大便黏,心烦易怒,乏力,苔黄腻,脉弦滑。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湿热中阻);治则:燥湿化痰,行气清热;方拟:温胆汤加减;处方:半夏12 g,茯苓15 g,竹茹10 g,陈皮12 g,炙甘草6 g,黄连10 g,枳实10 g,海螵蛸12 g。7剂,水煎,每日1剂。

二诊:2022年8月16日,病史同前。患者胃痛较前缓解,反酸减轻,仍有恶心欲呕之证,食欲不佳,大便溏,乏力,口干口苦,心烦急躁,双目干涩,右臂偶有麻木感,舌红苔少,脉弦滑。诊断如前,前方去黄连,海螵蛸,加入白术12 g,白芍10 g,当归10 g,10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胃脘部疼痛明显缓解,反酸、烧心明显改善,双目干涩感减弱,右臂麻木感消失,大便可,纳差,心烦急躁大减,自觉乏力,食后欲寐,脉沉细。上方去半夏,竹茹,枳实,白芍,加党参15 g以健脾养血,10剂,以后随证加减。1月后患者自觉痊愈,复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胃窦黏膜轻度萎缩,部分肠腺化生。

按:该患者为老年女性,性情急躁,初诊时一派湿热征象,恶心欲呕是胃气上逆,口干口苦反酸是肝胃之火,心烦急躁是痰火扰心,属心胆气虚,胆郁痰扰证,即温胆汤加减;二诊时肝郁脾虚症状加重,双目干涩,视物模糊,一侧上肢麻木,是肝血虚损,脾气亏虚不能荣养头目经络造成,因此,以白术,白芍,当归健脾养血;三诊时患症减轻,只有乏力,食后乏困等脾胃亏虚症,去白芍,加党参健脾补气,恢复脾胃功能。

4 小结

廖教授认为CAG病因病机复杂,也因为脾胃生理特性常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证,肝木脾土之间的联系也密不可分,肝主疏泄,调节气机,而脾胃是人一身气机之枢纽,肝郁克土,脾胃必虚;脾土生化气血供养五脏六腑,肝血常虚也往往来源于中土不运;肝为刚脏,在志为怒,肝气上逆必然使胃火上灼。因此,角药简化了君臣配伍,最大限度发挥了药对精准治疗的特性,又能灵活机变,依据患者不同地域,体质,病因,病机,加减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疗效。故廖教授注重经典传承,古方今用,使用角药的形式使得古方能更好的适应当今复杂的疾病,发扬传统中医简便,价廉,效佳优势,以期使更多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

[1]杨熠文,杨柏灿.基于本草认识的半夏药理及对中药药性理论的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6(6):758-762.

[2]陈廉,王殿俊,常复蓉,等.青皮、陈皮、枳实药理作用的比较[J].江苏中医杂志,1981(3):60-61.

[3]张德珂,聂金娥,钱芳芳.中药苦杏仁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21,50(22):100-102.

[4]杨洪早,王东升,张世栋,等.广藿香药理作用研究概述[J].中国兽医学报,2017,37(9):1807-1810.

[5]蒋凤荣,张旭,范俊,等.麦冬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刊,2006,24(2):236-237.

[6]李庆天,熊燕红,胡莉,等.国内外知母药理研究进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3(2):120-124.

[7]殷静先.白术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6):572.

[8]张生杰,庞文娟,王丽.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白芍药理作用机制[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9):162-167.

[9]王涵,林红强,谭静,等.党参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21-22.

[10]杨培树,张娜.茯苓药理作用与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11):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