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根基:理念与进路

2024-08-07 00:00:00王文浩徐梦瑶
决策与信息 2024年8期

[摘要]科技人才队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资源。面对生产力质态跃升的现实状况和科技人才构成的复杂情形,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人才生态环境理论认为,人才集聚及其能效发挥与人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关键在于构建良好的科技人才生态环境。既要坚持政治引领、党管人才的原则,健全科技人才的组织体系和社会化工作网络,又要加强对科技人才的价值引导,弘扬科学家精神,促进国际间人才交流与科技合作,也要加大对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方向性指引,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打造世界一流科研高地,还要为广大科技人才做好后勤保障,优化统筹管理和再教育措施,大力培养科技创新的后备人才力量。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人才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科技人才;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29(2024)08-0000-00

[收稿日期]2024-05-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2AZD022)

[作者简介]王文浩,男,河南西平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徐梦瑶,女,山西运城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习近平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1]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肯定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支撑地位,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科技体制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33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新如火如荼发展的复杂情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更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3]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4]3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工作的重要性与艰巨性,坚持人才引领、人才驱动,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时代必要性

人才资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大计,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与基础。

(一)生产力质态跃升呼唤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劳动是生产力的实质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5]208进而言之,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有目的地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劳动过程三个基本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同样也是生产力的基本构成。劳动者是具有一定劳动技能和经验的人,劳动资料是劳动者作用于劳动对象所依托的物或物的系统,劳动对象则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将劳动施加其上的物体。“人”即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要素。一方面,人本身具有内在的“自然力”,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人可以通过劳动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改变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创造出新的劳动工具,并赋予劳动对象以新的面貌。另一方面,人在彰显自身本质力量的同时,也在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不断改变人自身,并调整人利用劳动资料的方式。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成果不断融入到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调整生产力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体系布局,逐渐成为促进生产力革新升级的主动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6]习近平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1]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作为生产力基本构成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必然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就劳动者而言,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不再是从事简单重复劳动的普通劳动者,而是能创造和利用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型人才,特别是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科技人才,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创新人才,也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10]他们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因此,调动各类人才,尤其是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事关全局发展的紧要工作。

(二)科技人才构成复杂凸显人才工作艰巨性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很好地界定了“知识分子”的概念,认为知识分子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行家专家。[7]这就意味着,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凭借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出成就和显著能力,应当属于知识分子的范畴,并且是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成分上的藩篱逐渐瓦解,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兴起,催生出主要由从事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技术工作的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的社会群体,被称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其中不乏科技创新人才。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强调指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要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新力量。”[8]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贡献者和建设者,能够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灵敏感知、解决微观经济问题和科技创新难题的实际能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发挥重要作用,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主体。

进入新世纪,学成归国人员占当年出国留学人员的比例呈现震荡上升趋势(见图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约有八成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进一步充实了科技人才队伍。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9]135学术交流的国际接轨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鼓励拥有国际视野的高学历高水平留学人员、华侨等群体为国服务,优化国外科技人才的引进渠道和利用方式,是扭转我国科技发展亦步亦趋局面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当前,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日益成为大国较量的关键因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留学人员和华侨,以及国外科技人才等群体拥有开放的思想观念、先进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但其为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频繁流动、组织薄弱与社会归属感缺失等特性,又放大了知识分子群体本身的政治疏离倾向,需要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着力把握和因势利导。

二、人才生态环境理论与新时代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思路

人才集聚及其能效发挥与人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末,布朗芬布伦纳(UrieBronfenbrenner)提出人类发展生态理论,认为涵盖整个社会环境和文化及亚文化背景的“宏系统”,如价值观念、经济结构、政策环境和文化模式等与个人发展联系紧密。[11]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国外已有学者尝试将人类发展生态理论迁用到人力资源开发领域。Deolalikar等学者在分析金融危机发生前后亚洲各国人力资源发展环境变化及存在问题时,从人力资源生态学角度展开研究并提出应对策略。[12]其后诸多学者围绕人力资源生态(HumanResourceEcology)这一概念展开理论建构。Harris[13]、Daron[14]、Heather[15]、Atsutoshi[16]、Charlotta[17]等西方学者认为,薪酬福利待遇、学术发展空间、自我实现机会、人际关系、康养娱乐设施、城市的包容性开放性和退休政策等,是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并关注到塑造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与吸纳人才、促进人才发展f7c78d5b0855758d33f027038dcc67279d9a483f182c99237f63d70f15b94b23间的联系。近年来,人力资源生态、人才生态及人才生态环境等概念和学说逐渐被中国学者接受并引入。[18]一些学者研究发现,持续优化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自然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方面对人才集聚与才能施展具有显著影响,为探讨新时代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法路径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和参考。

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就是一个紧密团结知识分子,为实现革命任务而奋斗的政党,“把一切力量都凝聚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不懈奋斗”[7]是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一贯主题。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发展史中,广大知识分子的人心向背与作用发挥始终是关乎党的事业成败的重要问题。习近平强调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1],为人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根据环境主体层次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优化新时代科技人才生态环境的工作可细分为政治信任、事业引领、精神弘扬等数个项目类别(见图2)。

(一)大胆放手使用科技人才并且给予充分的政治信任

马克思认为,知识分子仅仅掌握知识而不占有生产资料的鲜明特质,使之作为脑力劳动者隶属于“总体工人”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居于无可替代的地位。[19]236中国共产党向来肯定知识分子群体在党926e712af97224fce1e6206e81b748d4b8bf97ca3c0b7cdf28f9ef09bf68dd51和人民事业中的积极作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文中强调,“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20]762并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革命队伍的指示,要求党的知识分子工作在大量吸收、放手任用一切爱国人士、知识分子过程中,注意鉴别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给予相应的培养和教育。

根源于知识分子本身的政治疏离倾向,外化为主动批判社会突出问题的行为取向的现象,[21]308往往是知识分子群体基于对社会现象的深层次认识和专业性思考从而为社会发展仗义执言的理性自觉,而较少牵涉到政治背离和政治危害。中国共产党与知识分子群体的相互关系突出表现在党的事业向好发展离不开知识分子群体的理论牵引与科技创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学术研究也只有在党的政治引领和事业引导下,才能更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基于这种考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确立“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的党的知识分子工作新政策,允许和支持知识分子群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下自由假设、认真求证。因此,营建优良的科技人才生态环境,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也要妥善区分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不能乱扣帽子、乱打棒子,挫伤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正如马克斯·韦伯指出的,“对实际政治问题所持的意见,同对政治结构和党派地位的科学分析完全是两码事”。[22]25

(二)大力优化科研支撑体系和纾解科技人才生活难题

知识分子群体的渊博学识和研究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向好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与创新支持。毛泽东指出,“我国的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为它服务”,[23]178因而要动员和发挥知识分子群体的力量,谋求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新时代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使命与任务之一,就是要营造能够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群体科技创新能力的科研环境,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协助国家在科技实力成为评判综合国力重要指标的国际竞争新环境下把握发展主动权。

习近平强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环境是良好体制机制”。[24]19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要坚守不因政治面貌、体制内外的不同来区别化对待知识分子群体的工作原则。还要在广泛凝聚共识的同时,吸收各类科技人才聚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来。创新困囿知识分子群体才能发挥的科研模式,优化科技系统结构和科研支撑体系,形成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为做到人尽其才创造条件,争取实现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与科技人才集聚的良性互动。

科研任务委重投艰于广大科技工作者,使其没有过多精力关注生活琐事,然而,现实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社会的真空之中,精神生产也只有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25]420基于此,要切实帮助知识分子解决生活、科研等各种问题,使之能积极发挥自身的才能。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更要尊重人才,善于倾听知识分子的意见,切实解决困扰知识分子群体的实事难事,关心广大科技人才的生活需要和思想状态,从精神与物质两个维度同向发力,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是优化科技人才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

(三)引导科技人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广大科技人才以其对学科热点和理论前沿的敏感把握和深厚的学术积淀,能够发挥出他们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科技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学理支撑。习近平指出,“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3]要求广大科技人才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国家战略为指引,把握当前和今后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难题,将研究做在祖国大地上。

时下,国内外局势的深刻演变和世界不同经济体之间尖端科技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中国社会的时代转型也催生出多样复杂的社会需要,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供给主体适应和更新的阀限,由此带来的部分领域国内供给暂时缺位,迫使需求主体寻求外部市场供给,这种“借力发展”虽能满足一时之需,但被“卡脖子”的发展模式极不利于中国经济社会大局的稳健。以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既要引导科技人才将研究重点聚焦到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民生改善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等短板的基础上,通过科研领域的原始创新夺取国际竞争中的先发优势,还要倡导科技工作者通过尖端科技创新提供高层次多样化供给,提高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能力和水平,并创造出更多社会需求,实现宏观调控与微观调节的双重致力,于变局中开新局。

(四)以科学家精神激励科技人才勇担科技创新重任

在新征程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更加险峻,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层出不穷,新一轮产业革命、科技革新掀起新的时代浪潮,一系列复杂的结构性难题亟待解决,而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的客观现实又迫切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延展科技优势。此外,科研领域的学术不端和越界行为,以及对科技伦理和学术道德的淡漠,已然危害到学术事业的发展。于此背景下,推动科技事业创新发展,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尤其需要精神力量的涵养。

科学家精神是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引领科技创新实践的价值理念与道德标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践行和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26]4推进科学技术迭代更新的重要意义与重大责任,要求在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敦促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践行涵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和育人六个维度为一体的科学家精神,并涵养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爱国精神,激励广大知识分子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多做贡献。

三、优化人才生态环境与新时代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路

科技人才等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更加依赖广大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活动,凸显了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时代必要性。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提升舆情把控与价值引领能力、增进国际人才交流与科技合作、优化后勤保障等为着力点,持续改进和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与时俱进,不仅是团结和引导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创新以培育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的迫切要求,更是凝聚共识、集智聚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

(一)坚持政治引领、党管人才的原则,健全组织体系和社会化工作网络

首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抓住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方向盘”,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基础上,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政治领导能力和水平。把握科技工作者群体本身的特殊性、复杂性与科技人才政治引领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规避急功近利的倾向与短视行为,建立归口管理制度,引导广大科技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其次,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密切配合、基层单位深化落实、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的统战工作新格局。逐步压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主体责任,增进各工作主体之间的协调性,实现党的意志在科技人才思想引领、工作引导领域的全覆盖,重点克服部分基层单位中存在的科技人才工作边缘化和碎片化倾向,在国企、高校等部门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技术专家负责制。最后,下沉工作重心,变革以行政动员为主的工作模式,完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社会化网络。设立枢纽型管理服务平台,统筹对“两新”组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自组织等的再组织,增进该群体的政治认同,加强科协、文联等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发挥其对科技工作者群体的影响力,延展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二)加强舆情和价值引导,营造良好学术生态,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一方面,结合数字媒介更新工作方式,立足新媒体、网络期刊等阵地,建立舆情把控机制。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留学人员等群体自主发声,号召各级党政工作者做广大科技人才的诤友、挚友,包容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疏离与个性发挥,以沟通交流化解矛盾、增进共识。另一方面,鼓励科技工作者群体为国贡献,引导他们将个人发展熔铸于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中。激发科技人才的责任感、使命感,将境外不良势力公布的实体清单作为科研攻关的首要目标。大力发展以创造性思维为起点,以严谨求实、严格求证为路径的原始创新,厚植广大科技人才在科学高峰上砥砺前行的精神根基。激励科技工作者们发扬甘为人梯、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与协同意识,集智攻关,打击“圈子文化”和学术门阀,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再一方面,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拓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与国外人才引进的多重模式,鼓励在华外资企业、外籍科学技术人员等承担和参与科技计划项目,为全球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同时,还要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构建开放创新的科研生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推动科研领域的国际交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科技合作推动科技创新。

(三)强化问题与战略导向,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打造世界一流科研高地

其一,有计划、按步骤地引导广大科技人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维护面临的重大课题开展研究。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必须要坚持问题、战略导向,破解经济发展遭遇的结构困境与民生保障、医疗卫生面对的科技难题,调整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规模及结构比例,将基础研究摆在重点发展位置,明确基础研究的方向,加大资源和要素投入,实现科创领域尖端突破与底层夯筑的相得益彰。其二,遵循科研规律,深入推进科研体制机制的结构性改革。保障科技创新的进而有为,构建以专家为主体的科技咨询机构支撑行政决策,建立相关责任制,优化人才遴选制度与评价奖惩体系,增加公共科技供给,弥合科技供给与国家需求间的偏差。其三,树立全局观,优化科研布局和资源配置。以各地区的产业状态、科研水平、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等因素为标尺,协调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的研究侧重,以打造高端智库、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机构为平台,建立健全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系统整合多种创新资源,集聚相关领域的科技人才,营建区域性科研高地和创新集群。同时,还应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克服组织分散、成果重复的弊端,拉长科研优势领域的“长板”。

(四)高效配置科研资源,统筹管理完善再教育,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一是创建和完善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科研资源供给与科技人才专业方向的适配度,优化科研经费使用渠道,同时为科技人才提供妥善的后勤保障,解决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一般生活问题,尽量减少对广大科技人才创造性劳动的干扰。二是在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主体的新产业和新业态中建立工作组织,统筹管理,优化人才结构。通过政策帮扶,强化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运用市场化配置人才、资金等资源的高效优势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三是更新党的知识分子工作者的工作认知。及时了解作为工作对象的科技人才的新情况、新构成与新动态,充分考虑和积极适应科技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以更适合科技人才特殊性的方式,通过安排集体学习和终端自主学习等形式,宣讲党的知识分子工作新政策、新思路与新方法。四是充分发挥现有人才资源优势,同时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扩充人才储备库。发挥院士、学部委员、资深教授等领域泰斗的带动作用,重点培养以青年为主的后备人才和特殊人才,让科研后辈有渠道可行、有资源可用、有知识可获,做好科技创新事业的人才接力。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28而科技创新正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7]465这一论断不仅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依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脱粗放式开发,转向集约内涵经济发展方式的阶段性概括,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制定经济政策的宏观前提和依据,更加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群策群力,推动科技创新行稳致远。

直面新的发展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后国内社会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多维发力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提升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效。这不仅是在国际局势深刻嬗变和国家中长期战略深度转型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把握发展主动权的顺势而为,还是引导科技创新聚焦民生和尖端两个领域,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各领域高质量发展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时而动,同时也是应对知识分子群体出现的阶段性特征,发挥广大科技人才的能力和作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适时之举。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调动广大科技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奋斗,更好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更好完成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28]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12.

[4]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求是,2024,(11).

[7]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02).

[8]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6-11-29.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0]张小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N].人民日报,2024-04-17.

[11]BronfenbrennerU,RealityandResearchintheEcologyofHumanDevelopment,ProceedingsoftheAmericanPhilosophicalSociety,1975,No.6.

[12]AnilB.Deolalikar,RanaHasan,HaiderKhan,andM.G.Quibria.HumanResourceDevelopmentandtheAsianEconomicCrisis:Facts,IssuesandPolicy[J].UniversityofWashington,CSDEWorkingPaper,1998,99(05).

[13]HarrisLC,EmmanuelO.StrategicHumanResourceManagement,MarketOrientation,and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1,(02).

[14]DaronA.TechnicalChange,Inequality,andtheLaborMarket[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2002,(01).

[15]HeatherAE.BuildingaWorkplaceofChoice: ;UsingtheWorkEnvironmenttoAttractandRetainTopTalent[J].JournalofFacilitiesManagement,2003,(03).

[16]AtsutoshiO.AStudyoftheSelf-directedHumanResourceDevelopmentPlatforminCorporations[J].JournaloftheJapanInformation-cultureSociety,2008,(01).

[17]CharlottaM,RichardF.Creativity,Talent,andRegionalWagesinSweden[J].AnnalsofRegionalScience,2011,(03).

[18]陈建俞,沈慧青.中国人才生态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导报,2019,.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6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1]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2]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23]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24]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6]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8]习近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

StrengtheningTalentSupportforNurturingandDevelopingofNewQualityProductivity:ConceptsandWaysForward

——BasedonthePerspectiveofTalentEcologicalEnvironmentTheory

WANGWenhaoXUMengyao

Abstract:Th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talentteamisanimportantstrategicresourceforthedevelopmentofnewqualityproductivityandtheconstructionofasocialistmodernized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power.Talentagglomerationanditsenergyefficiencyplayarecloselyrelatedtothetalentecologicalenvironment.Thekeytoconsolidatingthetalentsupportfornewqualityproductivityliesinbuildingafavorableecologicalenvironmentfor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talents.Itisnecessarytoadhereto ;theprincipleofpoliticalleadershipandpartymanagementoftalents,improvetheorganizationalsystemandsocialnetwork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talents,strengthenthevalueguidancefor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talents,promotethespiritofscientists,andpromoteinternationalexchangesoftalentsand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cooperation,aswellasincreasethedirectionalguidanceforthedevelopment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talents,innovate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ionsandmechanisms,andcreateaworld-classscientificresearchhighland,andalsodoagoodjoboflogisticalsupportforthemajority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talents,andoptimizetheoverallmanagementandre-educationmeasures.Itisalsonecessarytooptimizetheintegratedmanagementandre-educationmeasures,andvigorouslycultivatethereservetalentforce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

Keywords:Newqualityproductivity;talentecosystem;high-qualitydevelopment;strategyofdevelopingthecountrythroughscienceandeducation;strategyofstrengtheningthecountrythroughtalents;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talents;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