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初,方志敏在江西弋阳、横峰发动领导农民武装起义,开展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权,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
方志敏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为我们树起了一座巍峨壮丽的精神丰碑,留下了值得我们永远发扬光大的宝贵精神财富。“清贫”是方志敏一生最鲜明的品格风范,是他一生追求信仰的生动写照,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法宝,是中国共产党人永志不忘的红色血脉。
方志敏出生在上饶市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一个农民家庭,当年这里的很多穷苦大众跟随方志敏参加了革命,村里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96位,还有很多是无名烈士。
在弋阳这片红色热土上,弋阳县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新时代中小学教育,以弘扬方志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主要抓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让校园里的每个角落都彰显精神
方志敏希望小学以方志敏烈士生平事迹和学校特色文化亮点为主线,打造红色文化传承馆,营造红色文化教育氛围。教室、办公室布置以“美观、整洁、实用”为标准,各年级以方志敏精神为主线,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各班级的文化板块和走廊板块,一年级至五年级的主题分别为“爱国”“清贫”“创造”“奉献”“梦想”,以手工制作为主,切合主题进行布置。同时,学校将卫生死角利用起来,转化为特色文化角,将爱国楼1号楼楼梯间改造成“红色故事”阅读角,将爱国楼2号楼楼梯间改造成“自然博物馆”主题区,将创造楼楼梯间改造为“童心向党、红星闪闪”主题区。党支部副书记马建文带着记者一行来到第三个主题区,在这里,有中国工农红军的军旗、军号、军服……俨然一个小型的“军事博物馆”。
走进漆工中学,映入眼帘的是四栋各具特色的建筑:爱国楼、清贫楼、创造楼和奉献楼。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陈志岳介绍,这四栋楼的功能与方志敏精神的内核紧密相连,将方志敏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引导他们成长为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代好少年。
漆工中学将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积极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中,努力挖掘学校文化特色,擦亮办学品牌,全面打造红色校园文化,使一楼一路都彰显红色精神、一室一墙都承载红色历史。学校建设红色文化长廊,左边是“百年党史,光辉历程”板块,右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党史板块、“英雄之路”方志敏革命事迹板块、“岁月如歌”校史板块。
漆工中学大力推动“红色文化进教室”“红色文化进寝室”等工作,在常态化的教室、寝室卫生评比中,要求每间教室和寝室布置红色文化板块,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设计作品、提供美术书法作品等方式积极参与班级红色文化的建设。学校还通过班牌、班训、班风的建设来体现红色革命精神,让校园内的每面墙壁都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红色剪影,让红色文化渐染少年心怀。
让每节课都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方志敏希望小学广泛开展“党史故事进课堂”活动,充分挖掘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学习革命先辈不惧艰苦、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刻体会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漆工中学积极倡导“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通过经验交流、专项研讨、专家论坛等方式,引导学科教师厘清学科体系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冲破学科知识思维束缚,把学科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书记、校长等班子成员带头为学生讲党课;建立“党员驻班制”,全校党员教师承担学生导师职责,进一步推进思政教育全员化。
漆工中学将“大思政课”建设作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抓手,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使命感、责任感,促进自我学习与提升,不断改进和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引导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还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漆工中学将红色传统教育引进课堂,列入学校德育及教学计划。充分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将其作为学生学习红色知识的主阵地。要求相关教师上好“红色文化”“永远跟党走”等课程,通过定期检查红色课程的教案、校级领导“推门听课”等方式,落实落细红色课程的开设。深入挖掘育人元素,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的领域,将思政教育与人文、科创、体艺课程高度融合,让思政教育“有意义”更“有意思”。
2023年7月7日,漆工中学入选江西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试点建设项目的成员单位,陈志岳受邀在全省红色文化课程建设研讨会上作主题为“厚植红枫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经验分享。
葛河是葛溪乡的“母亲河”,她的源头是革命先烈方志敏同志战斗过的磨盘山和葛源。葛溪中学积极打造葛河文化,围绕葛河人物、葛河诗篇、葛河风俗三个方面,建设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打造葛河人物走廊文化,讲好先辈故事,开展“葛河少年”“葛河之星”评比活动;以王安石创作的七言律诗《葛溪驿》为蓝本,打造“落英溪”“百花径”“繁花道”三条“诗路”,结合园中花卉,收集近百首关于花卉的诗词,开展诗词吟诵比赛、举办诗词大会;结合地域特色,做精以龟峰风景、葛河风貌、戏曲人物为主线的十字绣社团,以葛河民俗为主题的创意美术社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戏曲社团、舞龙社团、龙舟社团,富有畲乡特色的竹竿舞社团等。葛溪中学锚定“办一所有美好成长记忆的学校”的目标,把学校建成学习乐园、美丽花园、书香校园、精神家园。
让每项活动都蕴含思政元素
2024年1月24日,雪后初晴,方志敏希望小学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到百步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追寻革命足迹”重走长征路活动。红旗飘扬,誓言铿锵,全体人员头戴红军帽,身穿红军服,在党支部书记叶鑫的带领下,翻山岭、过泥泞、爬雪山、过草地,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感受红军行军途中的艰难险阻和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体悟伟大的长征精神。
方志敏希望小学开展的“学志敏,遵规范,争当优秀小学生”演讲比赛,吸引了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参加。比赛中,参赛学生把方志敏的故事讲得丰富、生动,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让广大师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漆工中学深挖方志敏革命事迹、思想内核,并取“红枫”这一意象中蕴含的爱国、热烈、美好、缅怀等寓意,以“红枫”作为方志敏精神的实物载体,打造独具学校特色的“红枫”品牌,让学生对方志敏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红色”的土壤中绽放青春活力。在“双减”政策下,学校创办了“红枫”田径社、“红枫”美术社等一系列“红枫”社团,每个社团都开展与红色教育相关的活动;开设“红枫”广播站,讲述党史故事,播放红色歌曲,弘扬革命精神,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创立首届“红枫”文学社,以“写好红色故事,追寻革命精神”为主旨,经过社团成员一个学期的写作,第一部作品《红枫集》已编印成册,获得师生们的一致好评。此外,“红枫杯”足球联赛、“红枫”体艺节、“红枫杯”校园红歌合唱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漆工中学充分发挥作为方志敏家乡学校的独有优势,依托漆工镇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方志敏故居)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方胜峰),深入进行党史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每年,学校精心策划“重走红军路”“勇攀方胜峰”、参观方志敏故居、清明祭扫等红色研学活动,寻访红色足迹,将思政教育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引导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弋阳县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健全红色文化育人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优势,传承和发扬革命老区的红军精神,将研学基地打造成为行走在文化中的“课堂”,持续开展“追寻红色足迹”研学实践、“红色走读”“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等活动,牢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把红色记忆、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牢牢植入学生心中。全县各中小学相继举办了“红领巾讲解员”评选大赛,引导广大少先队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弋阳县教育体育局二级主任科员周立军介绍,在红色课程方面,弋阳县推动用好《红色文化》教材,加强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突出德育实效。加大“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的创建力度,现有4所省级示范校(园)、9所市级示范校(园),还将再创建5所省、市级示范校(园)。通过示范校(园)的创建,思政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得以全面融合,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让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成为新时代少年的鲜活感知。
2024年3月25日,弋阳县推进红色基因传承联席会召开,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韩敏出席并讲话,副县长陈晓华主持会议。会议提出,推进方志敏故居、湖塘村等创建工作,策划纪念方志敏烈士诞辰125周年系列活动,创排弋阳腔《可爱的中国》,组建6个领域“可爱的中国”县级示范宣讲团,开展“方志敏精神弘扬月”活动,培养一批“红色宣传员”“方志敏式好党员好干部”,持续擦亮“可爱的中国”宣讲品牌,打造“全国理论研修班”理论品牌和弋阳“红色教育”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