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水神兽》:舞蹈影像传递中轴线上的情深义重

2024-08-06 00:00张知依马燕
北京纪事 2024年8期

位于北京什刹海前海东岸的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的基准点,是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站,亦是水土双龙脉。万宁桥共有六只趴蝮,其中桥东两岸各一只,桥西两岸各一只,桥西的水下还各有一只,与岸上的两只相对而视配为两组,中间各有一颗龙珠,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二龙戏珠图景。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人类用坚石来对抗遗忘,寻求永恒。舞蹈影像《镇水万宁》以万宁桥下的两对趴蝮为讲述对象,演绎了趴蝮镇守北京城的故事。一部舞蹈作品、一部舞蹈影像作品、一部记录幕后工作的纪录片,共同呈现了《镇水万宁》的故事。如何以舞蹈、影像的表达方式将历史文物、历史传说以及北京人的识大体、顾大局的美好品格联系起来,如何用舞蹈讲述中国人民的守望奉献精神,我们走近舞蹈影像《镇水万宁》主创团队,记录他们的创作历程。

灵感源于万宁桥下镇水兽守护北京城的情谊

《镇水神兽》剧组沉潜历史,用舞蹈、影像和富媒体形式,讲述了镇水神兽的故事,亦赋予了这一历史故事动人的情感。龙生九子,“趴蝮”(bā xià)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趴蝮”这一形象被赋予了守护一方水土安宁、防止水患的职责,象征着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镇水神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北京城的地域特色,对趴蝮形象进行了艺术再现,通过融合舞蹈艺术与影像艺术,以肢体构连物像、以视觉传递内涵、以影像拓展表达的方式构筑作品,结合中国叙事表达出其艺术形象所蕴含的生命力及奉献精神,同时,这部作品也反映出人与一座城市之间的情感连接。

舞蹈影像《镇水神兽》透过时间概念讲述了这份跨越千年的感动。当镇水神兽在舞台苏醒,随着舞蹈演员的肢体动作传递着千古爱恋,展现出北京中轴线文化的生命之美、奉献之美、文化之美。此刻,他们就是万宁桥下千古一隅的守护者。

这一舞蹈影像的创作,离不开北京文联艺术家们的倾情付出。在此次创作中,北京文联组建了主创团队,由任冬生任制片。近几年大热的舞剧《只此青绿》《咏春》《永不消逝的电波》《觉醒年代》等不同类型的作品中,观众们都能看到任冬生舞台风格所追求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核。

如何赋予中轴线上镇守千年的趴蝮以感情,并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任冬生找到了经验丰富的田露担任舞蹈编导。他们与团队共同合作,创造出这个兼具历史、此刻与未来科技感的作品。田露是非常有经验的编舞艺术家,曾在作品中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动植物形象,例如她的《翠狐》《骏马图》《老雁》等作品中对动植物特点的捕捉极为精准,并能够通过舞蹈展现出惟妙惟肖的形象。

“接手镇水神兽这一题材后,我们就去地安门采风。”田露说,她原来曾在地安门住过好几年,知道万宁桥,但对于桥下的四只水兽一直没有深入研究。“通过此次采风,我才得以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现如今,田露对万宁桥的历史如数家珍:从明朝开始,地安门万宁桥下有了四个神兽雕塑,镇水兽掌管镇水,守护北京城水系。作为舞蹈编导,田露将雕塑艺术变为舞蹈艺术,在舞台舞美上设计中间一个转台,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动态的艺术,呈现出绝佳的视觉艺术效果。

在舞蹈方面,田露认为需要将四只水兽的形象创造出来,将这一形象表象化,在形象的塑造中来体现镇水兽的作用与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镇水兽承载了两重意义。第一,镇水兽趴蝮承载着守护北京城的责任。第二,水兽生命和北京城老百姓存在一种情感勾连。通过艺术创造将趴蝮在舞台上活化,将这两重意义内化到舞蹈中并阐述出来,水兽不再是客观存在的雕塑,而是具有内在生命力、奉献精神的艺术存在。”田露说。

在编舞的过程中,田露意识到,如果仅仅塑造水兽的形象,并不足以打动人,唤起人们心中对于水兽的情感就需要讲述故事。通过深入了解历史,主创团队想回到一个问题:挖掘趴蝮为什么在这里上千年守护?“我们觉得,感情是其中特别重要的部分。”田露说,她从中体会到深深的感情,“这是一种对于北京城的情。”

如何把对一座城市的深情表现出来?主创团队在舞剧里设计了很多对望与对视。“真实的水兽一共有四只,岸上有两个,水下有两个。在剧场展现中,双人舞演员通过对视在空间中传递着深情。我们赋予舞蹈非常抽象的情感。”田露说,通过这种情感传递出了一种爱意,不仅是这两只水兽的爱意,两个演员互相传达的爱意,更折射出对北京城老百姓的爱意。

在舞蹈设计中,四只水兽呈现出了城市与人之间的情感关联,“镇水兽是因为爱这座城,爱这座城里的老百姓,才能坚守上千年。在这个过程中,趴蝮忍受寂寞,忍受自然灾害,无论是雷电交加,暴雨倾盆,它都会在那。”田露感动地说。在舞蹈设计上,能够看到很多这样的巧思:镇水兽趴在那几千年,最开始先是苏醒,苏醒后它找寻兽,找寻到以后,两段双人舞就构成了四个人的舞蹈。在田露看来,万宁桥是北京城水系的闸门,因此如果闸出现问题,就会淹北京城,所以趴蝮的存在非常重要。

肢体语言和舞蹈动作呈现趴蝮舞蹈想象力塑造神话

舞蹈影像《镇水神兽》的编舞与最终演员们的呈现,在静态与动态之间不断进行转变,镇水兽从苏醒到自由游弋、抗击灾难的过程,再到静默守望的生命轨迹,为观众呈现了两对趴蝮隔水相望、千年守候的动人场景。

趴蝮的整体呈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想象。雕塑是客观存在的,但舞蹈影像需要通过舞蹈编舞的想象力、服装上的想象力及音乐想象力共同构成,作品中的服装需要融合龙的元素,服装设计要与整体视觉相统一,人物造型也要体现趴蝮的神态,编曲更要选取特定的乐器来体现趴蝮的精神……这些都是由想象力来共同构建的。

在田露看来,想象力源于对实际情况的综合把握:静态的雕塑造型,水兽的心理情感、内在生命的流动都是需要想象的。如何在没有水的舞台环境中呈现万宁桥桥墩,经过反复思考,田露和舞台团队做了一个很大的框,在舞台中呈现出一幅和谐对称的画面,就如同水一般,田露认为这样才能够在舞台上体现出水的存在。

舞蹈的想象源于静态的造型,使静态造型勾连出其内在的生命力及其蕴含的奉献精神。在编舞的过程中,主创团队想象水兽的情感,并展现出与历史脉络相连的情感起伏——面对灾难、战争,镇水兽是如何发起抗击的。

舞蹈的抽象性意味着强多义性,所有的舞蹈都是在表现情绪,高兴、愤怒等情绪,发展成连续的情感,成为一种连贯的逻辑变化,情绪、情感再到人格,共同构筑起舞蹈形式的内在生命。主创团队希望让观众感受到家国情怀与民族自尊,“其中包括大家与小家的情感,爱情、亲情都被涵盖在了舞蹈中。”在田露看来,这种设计需要特别巧妙,才能够将多义性设计包含在其中,体现出这一题材的深邃和宽广。

中国叙事与舞蹈影像贴合让传统故事更具视觉感

今年6月,在北京朝阳区一家水下潜视工作室,我们见到了正在拍摄水下影像部分的《镇水神兽》主创团队。舞蹈影像是舞蹈与视频影像的富媒体“双向奔赴”,既考验对舞蹈艺术的把控,又考验主创如何用镜头语言让艺术升级。

《镇水神兽》是田露第一次接触水下影像,对她来说,很具有挑战性,舞蹈的经验能够告知田露在熟悉的舞台空间里,动作形成的效果是怎样的,但面对水下陌生的环境,就需要多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理解镜头应该如何呈现舞台效果。现在的田露已经渐入佳境,摸索出了视频运镜的方法,让她更加清楚如何在水下呈现出舞蹈的视觉冲击力。

《镇水神兽》这一题材具有着特殊性,需要以水下舞蹈影像的方式来呈现。田露根据题材需求以及水下的环境来调整演员的造型、服装以及舞蹈动作,她认为水下与舞台表演体现出的动作质感都是不一样的。“需要不断地变化,没办法在舞台上排好,而是需要直接在水下跳。”田露说,她希望在镜头语言当中去编舞,在她看来,只有这样,才能让舞蹈与影像更具有贴合度,而不仅仅是舞蹈变成影像记录下来。

“舞蹈影像与单纯拍摄舞台表演完全不一样。”田露希望这部作品能够成为影像语言的艺术,“这部作品的语言不仅是舞台语言,更是镜头语言。舞蹈影像是多部门配合的结果,这样的艺术形式是在教室里排练不出来的,演员所呈现的样貌、形象、艺术质感以及舞台,包括水下的表现,这些部分都要有机地融合,才能实现期望中的艺术效果。”

演绎镇水兽的青年舞蹈演员

“这条不错!你们水下的配重还在身上吗?能不能让两个人下降的速度保持同样的节奏?”在潜视工作室碧蓝的“岸边”,田露给青年演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部《镇水神兽》的创排中,来自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四位青年演员,收获了非常丰富的体验。

万宁桥下镇水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把舞蹈影像编排得更为极致,主创团队创意性地加入了水下舞蹈的拍摄,表现舞蹈之蹁跹、镇守之情怀。

这对青年舞蹈演员们来说,就需要接受水下舞蹈的挑战。这是参与表演的四位青年演员第一次尝试水下舞蹈。一位青年女演员讲述了她们进行的四次训练:“第一次就是练习水下憋气,同时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第二次开始尝试动作;第三次来到场地,开始规定动作,我们要想好录的动作,不断进行尝试;第四次训练就要摘面罩,每一次的训练都在着力推进进展。”

对于舞蹈演员们来说,她们每天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因为水下没有重力,演员的表演会更自由一些,想腾空就可以腾空,“但水下也会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就比如水流的阻力,我们自身的重量也会影响到漂浮的速度。”演员说,在水下,男女舞者的平衡是特别难把握的,“男生重,下落的速度就会快,女生就比较容易往上漂,这就需要演员们解决两个人的平衡关系。对于我们而言,单人的舞蹈效果会更好一些,双人部分怎样配合对方的节奏特别需要我们演员花心思。”青年演员说。

“舞台和水下是非常不一样的,在舞台上会更放松、更自由,在水下会有很多局限,光是练习睁眼舞蹈演员们就训练了很久。因为眼睛其实不能清晰地看见东西,只能看见模糊的色块。在镜头中表现的时候,则是需要我们尽量丰富地、有内容地进行艺术表达。只有当演员们不那么慌张之后,心里才能沉淀下来,涌出来感情带动身体。”青年舞者讲到,演员们在水下也不能呼吸,需要在憋气的状态,去表演自由的状态。“因为时间很短,必须马上准备好,马上开始,30秒可能就需要上来,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控制表情,但有时候因为摄像机呈现出来的效果和表达出来的效果从主观和客观来看还是不太一样,有时候灯光、摄影配合出来的效果会比想象的还要好。”在一位男演员看来,第一次下水比想象中还是困难的,因为它要经历好几个过程,需要先练习憋气,然后是戴着泳镜,最后是把泳镜拿掉,戴着泳镜和摘掉泳镜完全是两种难度。因为水底的动作可能就要随着水的动力摆动,有些东西跟陆地上做很不一样。在陆地上做觉得这样就可以,但是在水底下有些效果就无法呈现,必须要跟随水的惯性。“要克服在水里的恐惧,需要战胜自己,这对心理及形体的考验都很大。”

精神内核和主题表达

《镇水神兽》的主题是“一眼千年”,在青年舞者看来,他们最希望用舞蹈传达关于“永恒”的概念。“‘千’字代表的是绵延的历史,当很多年后,人类已经不存在了,但镇水兽还依然存在。它们在万宁桥下观望这历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当我们在表演的时候,看到的不单单只是镇水兽这一形象,也是看向这一段历史本身。”一位舞者告诉记者。

对于青年舞蹈演员们来说,镇水兽趴蝮的形象之前也比较陌生,刚开始她们甚至不知道水兽名字。通过深入了解历史文化,舞蹈演员们都觉得这很有价值,“因为趴蝮在万宁桥下跟北京的文化息息相关,它也象征着古代人对和谐安定生活的期望,趴蝮镇在这里稳定河水,祈福不要有洪水,不要有灾难,也是人们对美好的期待。”

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青年演员告诉我们,她们在初拍前去万宁桥看了水兽的形象,四只兽彼此对望、上下守望,是一种很内在的情感表达。“从固态的雕像中舞蹈演员们看到了它们流动的情感,我们希望把淋漓尽致的外形、情感的勾连,用身体表达塑造出来,同时加入‘一眼千年’的深情与深沉——把穿越时间的这种情感赋予镇水兽,它们就活了。”

在主创团队一次次的悉心挖掘,一次次对影像质量的孜孜以求中,舞蹈影像《镇水神兽》即将以崭新的面貌为观众带来中轴线上的动人故事。《镇水神兽》拂去了尘封已久的历史面纱,使“趴蝮”这一形象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镇水神兽所蕴含的历史意义。跨越时空,也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水利智慧及其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理解。唯有记住生命的光辉才能不灭,文明的生命在历史的守望中获得生生不息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