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庙的神秘内涵

2024-08-06 00:00贾福林
北京纪事 2024年8期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中轴线,共有15处遗产点,其中天坛和太庙是重要的古代建筑,也是重要的传统文化凝聚地。天坛是世界最大的祭天建筑群——中国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天坛的存在,是自然神崇拜的体现,天帝是“众神之神”,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太庙,是祖先崇拜的体现,(人神)太庙是“众庙之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祭祖建筑群。

古人祭天与尊祖并举

古代人有时候也有困惑:是祭天重要呢?还是祭祖重要?

中国古代祭祀,无论是祭天还是祭祖,都和科技有关。当然科技是现代的词汇。古人原本就把这两者浑然一体,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所以,不能用西方文化的尺子,来衡量中国文化的现象,这应该是研究自然国学的一个基点。

在古人心目中,祭祀是比军事征伐还要重要的头等大事。而祭祀活动中,祭天为大祀之首,属重中之重。透过祭天活动之程序、内涵及其所承载的理念,可体味出根植于古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信仰与价值观,而纵观古人之信仰,“天人合一”“应天顺时”的思想,居于核心地位。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社会,倡导以礼治国,而“孝”则是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贯穿社会伦理道德的主线。学者梁漱溟曾说过: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 ,“孝”在中国古代,深入到从皇城帝都至偏僻乡野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婚丧嫁娶、日常生活的每一项活动之中。天坛祭天文化是中国古代礼乐思想的体现,蕴含着深厚的“孝文化”思想。从祭天文化的初衷以及表现形式上来看,传达的就是人类对神秘莫测的“昊天上帝”的一种“孝”,中国最高统治者怀着一种尊天如父、敬畏崇拜之情来运作整个祭天仪程,在祭天建筑的选址布局、形制规范,祭天祀典的严谨繁复、祭天思想的系统成熟等方面也体现了“孝”的元素和内容。同时“孝”的支撑也成为国泰民安重要保障。

答案自古就有sobsHk/sxD59l1fLbtQxqnFsZ9pU+0KrEMO6n7oe84U=,“天”比“祖”大。因为,天是神,祖是人。但是,“天”没有“祖”亲。所以,祭天要远,是“郊祀”;祭祖要近,是“朝祀”。人和自然,人和祖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十分清晰。

在中国文化中,“天”指有意志的神,为世界的主宰,也指整个自然界。在中国的话语系统中,“天”同“天道”“天行”“天常”“天命”“天理”“天意”等众多概念联系在一起,几乎渗透在整个文化系统乃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

中国古代祭天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现即为天人合一,天人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的重要内涵。用肯定自然的方式来肯定人类自身,使人与自然达到有机的统一,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都有自己的“天人合一”说,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家以“道”为中心的“天人合一”说和儒家以“人”为中心的“天人合一”说。老子提出了“道”的观念,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种种主张无不反映出人们追求和谐的本质和诉求。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天圆地方理念与殿宇色彩

天坛建筑造型的象征手法主要体现了“天圆地方”的设计思想。早在周代时古人就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对天空形状的理解是中央隆起而四周下垂的穹隆状,天坛的祭祀建筑风格完全融入了古人对天体的原始理解。祈年殿三层檐的圆形攒尖顶逐层向上收缩,叠落起来形成穹隆,皇穹宇的单檐攒尖顶造型也呈穹隆状,符合古人对天体形状的认识。圜丘、皇穹宇、祈年殿及三层台面等都采用圆形,又各具特色,坐落在三层圆形台基之上的祈年殿,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缩,有直入云霄之感,营造出一种人间与天庭交流的空间效果。皇穹宇虽为单檐攒尖顶,其造型表现形式与祈年殿一致,也突出了天体的特点。圜丘三层洁白的圆形台面营造出了独特的人与天交流的非凡意境,其坛势平缓宽敞,体现了追求“圜丘祀天,宜即高敞,以展对越之敬”的思想。而太庙呈矩形,是紫禁城的缩小版。

中国古代建筑色彩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人们在建筑上用色彩来表示其政治文化的象征意义,包含有浓厚的伦理等级的意味。

4HREGY+/jd0zWKNj6uuDCQYffcKM1NCRFi5FMRWerhM=古人认为天为苍色,《广雅》云:“苍,青也。”《素问》中有注:“谓薄青色。”周代的礼乐制度出现“苍璧礼天”之说,《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疏:苍玄皆是天色,故用苍也。”以苍璧的“圆”和“苍色”与“天”相像而采用其作为礼天的祭器,也说明了古人对天的认识。天坛建筑多采用蓝绿两色来突出其祭天特征,尤其是最大程度地采用象征天色的蓝色,就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这种观念。祭祖的太庙,是祭祀人皇,全部琉璃瓦都是明黄。

古建中的数术之学与物理学

天坛建筑中对数字的运用可谓是丰富之极,且有深刻的寓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反映了古代建筑者的聪明智慧和别具匠心。

天坛建筑数字运用具有突出特点的有祈年殿、圜丘、七星石、丹陛桥等。祈年殿共由内、中、外三层大柱组成。大殿中间的4根大柱叫龙井柱,象征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中间的12根大柱叫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最外层12根大柱称为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相加共24根,象征一年内的24个节气。加上中间4根大柱共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中国古代的人们非常迷信星相,常常根据星相来预测人间的福祸。古人把观测到的恒星分为28组,称作28星宿,通过这些恒星出没和位置变换来判断季节的变化,以利于农业生产。这又与祈年殿的历史功能恰恰相符合,不禁让人叹服古人巧妙的设计构思和理念。另外祈年殿内梁上还有8根童柱,与28相加,合计36根柱子,象征着36天罡。天罡,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而祈年殿东砖门外的长廊,为72间,又称72连房,正应了七十二地煞之说。这些数理变化与天象的映合也反映了中国古人重视农事以及祈福于天的愿望。

圜丘规制设计之别具匠心还表现在“天心石”周围铺设石块的巧妙数字排列上。古人认为天为阳性,祭天的场所也为阳性,而在数字中,偶数为阴数,奇数为阳数,因此在祭天建筑中多采用奇数。天坛建筑数字表现最突出的当属圜丘坛。“九”作为奇数中最大的数,被视作至阳之数。圜丘作为最高等级的祭台,其建筑构件尽采用至阳之数“九”及“九”的倍数。圜丘坛中处处表现出对奇数的运用,特别是数字“九”的使用达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周易》认为“天地之数,阳奇阴偶”。

环绕圜丘天心石共有九重石板,每重石板采用九的倍数向外扩延,即第一重为九块石板,第二重为十八块石板,第三重为二十七块石板。依此类推,分别为三十六块、四十五块、五十四块、六十三块、七十二块、八十一块,至第九重的八十一块,合计有石板四百零五块,恰为九的倍数。

中层坛也以九重石板相围墁,从第十重至第十八重,共计石板一千一百三十四块,下层坛坛面从第十九重至第二十七重,石板数为一千八百六十三块。三层坛面共计有石板三千四百零二块,为九的三百七十八倍。除了石板数字为九的倍数外,圜丘三层坛的栏板、望柱的数字也呈“九”的倍数增长。上层栏板数为七十二块,中层为一百零八块,下层为一百八十块,共计三百六十块。

圜丘坛面的直径也与奇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上层坛面直径为九丈,中层十五丈,下层二十一丈,共合四十五丈,不仅体现了至阳的含义,同时也蕴含着“九五”之尊的寓意。此外,圜丘四面都有台阶,各层台阶均为九级。

天坛建筑不仅规制独特,还蕴藏着极为巧妙之处,其回音现象即是著名景观之一,奇特的回音也为天坛建筑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令人称奇。天坛回音现象之一是圜丘“天心石”。“天心石”是指圜丘上层坛面中心一块凸起的圆形艾叶青石,又称“太极石”。“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代表万事万物中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一个概念,“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于万事万物皆由其生,是中国古代玄妙精深的宇宙观的绝好体现。天生万物,而“天心石”被视作“天”的中心,自然认为它有化生万物的神奇力量。人站在“天心石”上面讲话,不仅声音顿时变得洪亮、清晰,而且耳旁会感受到极强的声音共鸣,如同好多人对着麦克风讲话,而声音却又从后面传来,玄妙万端,仿佛人在与自然对话。这种现象在明嘉靖初建圜丘时就已存在。祭天大典时,嗡鸣的声音由此发出,仿佛能与天神交流,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块石遂被命名为“亿兆景从”石,意为皇帝在此祈求皇天上帝佑护,同时,“亿兆”的人们都跟随皇帝身后,皇帝发出的旨意就是上天的旨意,是天命,所有的人都必须服从。皇穹宇的回音现象无意中营造出天人协和的意境,为天坛神圣肃穆的祭坛环境增添了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