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家公认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对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梅兰芳先生在京生活50余年,除了在抗战开始后,梅家迁居上海、后居香港的那一段。他出生、成长、学戏、成名、终老,都在北京城。这让北京中轴线附近与梅兰芳先生有关的胡同成为京剧发展史的重要见证。
北京曾有梅先生的9处居所,这些地方虽因时间的推移而改换了模样,但仍有不少地方能让人追忆他的风采。
重新寻找这些老地方,怀想斯人,也可从中找到京剧发展的足迹。
他的9处宅院,有6处在老北京所说的“南城”,而且就在珠市口西到珠市口东一带。
出生地
“姬兄,巧得很,56年以前,我就出生在这条街上。就在对面,只隔开三五间门面,明天我指给你看。”1950年6月,梅兰芳回到北京,住在李铁拐斜街的远东饭店,老朋友许姬传来拜访,他说了如上的一番话。
如今远东饭店还在,这所宅子铁树斜街101号,也还在。大门上了新漆,刷着金字对联。
该寓所为其祖父梅巧玲购置,是一所普通的四合院,原宅院外沿街建有高墙,门楼与宅门相对,街门对联上联“门庭香且宝”,下联“家道泰而康”。
1900年,梅家把李铁拐斜街的老屋卖掉,搬入不远的百顺胡同,只是现在的百顺胡同已找不到他曾落脚的宅院。
1907年,梅兰芳全家迁到珠市口东的北芦草园胡同9号。他后来在书中回忆说:“这大概是我住过的房子里面算是最窄小简陋的一所了。”
当时他已经搭班喜连成,有了一些收入,每天只能拿到一点“点心钱”;“我记得第一次出台,拿到这很微薄的点心钱,回家来双手捧给我的母亲。我们母子俩都兴奋极了。”那一年梅兰芳14岁,第二年的7月,他的母亲便在这座简陋的房子里去世。四岁父亲就去世的他,这时已然成了孤儿。
但芦草园是梅兰芳早期完成新戏和学昆曲的重要场所:“每天除了早晨我们可以出去遛弯儿、喊嗓子之外,别的时候,我就在这个屋子里,站在木架子前面对着坛子口,提高了调门儿,练习唱腔和道白,免得有碍邻居们的安宁。”
鸽子与眼疾
1909年,梅兰芳搬到鞭子巷头条(现名锦绣头条),1912年又搬到鞭子巷三条(现名锦绣三条)26号一座四合院。
梅兰芳对鞭子巷三条住所的印象深刻,他描述:“鞭子巷三条,是一所极平常的四合房。上房五间,左首两间是祖母的卧房,右首两间是伯父、伯母带了两位未出阁的妹妹住的。当中这间,布置了一个佛堂。我祖母喜欢看经念佛,拿这个来消磨她的暮年岁月。闲时常替孙辈做活,缝缝补补,到老她的眼力还是不差。我们传统的家规,是不许赌钱的。我到今天不会打牌,就是从小我在家里没有看见过有斗牌一类游戏的缘故。我住在左面的厢房里。对面是厨房,厨房的隔壁,就是鸽子棚。外面靠大门一带的倒座(北方的四合房,对着上房的屋子,称为倒座),是两间客厅、一间书房,开间都小得可以的。这两间小房子,从前常有一般爱好戏曲的朋友们,来向我伯父讨教一些有关昆、乱方面音乐上的问题。这是我那时住的房子的大概情形。”
就是在鞭子巷居住时,他开始养鸽子,因为养鸽子而治好了眼睛的毛病:“我幼年的身体并不结实。眼睛微带近视。姑母说我眼皮下垂是实在的。有时迎风还要流泪,眼珠转动也不灵活。演员们的眼睛,在五官当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观众常有这样的批评,说谁的脸上有表情,谁的脸上不会做戏,这中间的区别,就在眼睛的好坏。因为脸上只有一双眼睛是活动的,能够传神的。所以许多名演员,都有一对神光四射、精气内涵的好眼睛。当时关心我的亲戚朋友,对我这双眼睛非常顾虑,恐怕影响到前途的发展,我自己也常发愁。想不到因为喜欢养鸽子,会把我的眼睛的毛病治好了。”
他还总结了养鸽子的三大好处:“养鸽子的人,第一,先要起得早,能够呼吸新鲜空气,自然对肺部就有了益处。第二,鸽子飞得高,我在底下要用尽目力来辨别这鸽子是属于我的,还是别家的,你想这是多么难的事。所以眼睛老随着鸽子望,愈望愈远,仿佛要望到天的尽头,云层的上面去,而且不是一天,天天这样做,才把这对眼睛不知不觉地治过来的。第三,手上拿着很粗的竹竿来指挥鸽子,要靠两个膀子的劲头。这样经常不断地挥舞着,先就感到臂力增加,逐渐对于全身肌肉的发达,更得到了很大的帮助。”
也是在这座宅子里,梅兰芳的儿子大永、女儿五十相继病夭,夫妇俩大为伤感,决定另觅新居。
养花之所
1915年,他以两千多银元典了北芦草园西口青云巷8号寓所(今青云胡同29号)。房子由两所四合院合并而成,共有20间房。其中4间房被打通,用作书房,梅兰芳每天在这里吊嗓、排戏、读书、作画。
他说:“我用两千几百两银子在芦草园典了一所房子。那比鞭子巷三条的旧居是要宽敞得多了。它是两所四合房合并起来,在里边打通的。上房是十间,南房也是十间。南房这部分除了一间是大门洞,一间是门房,再紧里边靠墙是堆杂物的一间之外,其余的七间:外面的三间打通了是我的客厅;里面的四间也打通了,是我用做吊嗓、排戏、读书、画画的地方。我们都叫它书房。有些熟不拘礼的朋友,和本界的同仁来了,就在这一大间书房里谈话。”
这一时期,梅兰芳开始养花,最多的是牵牛花:“我从小就爱看花,到了二十二岁,我才开始自己动手培植。每年的秋天,养的是菊花,冬天养梅桩盆景,春天养海棠、芍药和牡丹,夏天养的是牵牛花。差不离一年四季里面,我对于栽花播种的工作,倒是‘乐此不疲’地老不闲着的。”
每逢他家中各色牵牛花盛开之时,画家齐白石一定来观赏。后来,齐白石以牵牛花为题材,为荣宝斋画过一套信笺。
国际声誉
1920年,梅兰芳购置了东城无量大人胡同24号(现为红星胡同61号)一处带假山花园的大院。此后直到1932年,这里一直是梅兰芳居住的宅邸,也是京城人文荟萃的地方,梅兰芳在这里的书房叫“缀玉轩”,他自称“缀玉轩主人”。这处宅邸,可以说是他众多故居中最出名的一处。
梅兰芳在此编排了许多新剧,如《霸王别姬》《洛神》《西施》等。在梅家花园,梅兰芳还为新剧《红楼梦》拍摄了不少剧照。
1924年10月,梅兰芳第二次赴日演出。1927年6月,他被《顺天时报》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
1930年1月,梅兰芳赴美演出72天,被美国两所大学分别授予文学荣誉博士学位,享誉海外。此后,许多外宾来京希望做三件事情:一是逛故宫,二是看梅剧,三是访梅宅。
1920年至1932年,梅兰芳在这里先后举行过上百次茶会,接待过六七千次外国宾客,包括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美国好莱坞影帝范朋克、英国作家毛姆、瑞典王储夫妇(即后来的古斯塔夫六世)、美国总统威尔逊夫人等。
这处宅邸于1987年春被拆除,造了南北两座办公楼。红星胡同现在也被气势磅礴的新式四合院建筑――香港马会一分为二,摄影协会搬迁走了以后,曾经星光熠熠的“缀玉轩”如今香消玉殒。
最后十年
如今被辟为梅兰芳纪念馆的护国寺街9号,是梅兰芳1951年迁入的,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10年。
梅兰芳纪念馆成立于1986年10月,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为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一部分,占地1000余平方米。朱漆大门上悬挂着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匾额“梅兰芳纪念馆”。
进门后迎面青石砖瓦的大影壁前,安放着一座梅兰芳的半身塑像。在屏门内小影壁前,摆有四个石质刻花小圆墩和一个汉白玉的鱼洗。东、西、北房筑有穿廊,红漆圆柱,廊沿上有鲜艳的彩绘。院内有两棵柿子树,两棵海棠树,寓有“事事平安”之意。
梅兰芳纪念馆现有两部分,正院保存故居原貌,会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室内的各项陈设均按梅兰芳生前生活起居原状陈列。东、西展室为专题展览,不定期更新展览内容,外院展览室,以大量珍贵图片扼要地介绍梅兰芳一生的艺术和社会活动。
1954年,梅兰芳买下西旧帘子胡同29号的一座大四合院,将自己所有藏品和物品存放于此。
现在的西旧帘子胡同也已经被拆除……
时间的大潮湮灭了许多旧迹旧事,然而梅先生的戏却在岁月的打磨下愈发璀璨,《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凤还巢》《宇宙锋》……他的诸多精神财富也依然在京剧的戏脉中蓬勃跳动。我们总能看见他,在各大剧场的舞台上,在戏校孩子的唱念做打中,在早晨遛弯大爷手中新款的“戏匣子”里,在载着游客“北京胡同游”的“现代祥子”的口述里,在每天清晨傍晚放飞鸽群的哨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