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中轴线上的胡同

2024-08-06 00:00王越
北京纪事 2024年8期

明清北京城是我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它把紫禁城设在中央,处处体现着“天子中而处”的礼制规范,成为以“中”为尊的重要表征。沿中轴线,还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型体不同的广场。中轴线上的街巷胡同,成为帝王巡行、商业贸易、市民来往、文化传播的集中区域。厚重的文化遗存与胡同里的名人故居交织在一起,见证了当年在这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它又像一本历史书,讲述了一代代人不平凡的生活经历。

中轴线北起点钟鼓楼

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最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古代城市的报时台。钟楼在鼓楼北,与鼓楼成为古代报时、警晨昏文化。在鼓楼上有二十五面大鼓,其中有一面主鼓。钟楼上悬挂着明永乐年间铸造的重六十三吨的大铜钟。古时划分每夜为五更,戌时(晚7时至9时)曰定更,卯初(5时)曰亮更,即天明之意。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二更至五更只撞钟不击鼓。击钟鼓时先快击十八响,再慢击十八响,俗曰:“紧十八,慢十八”,快慢相间计六次,共108响。鼓声钟声洪亮悠长,全北京城都能听得见。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师,钟鼓楼上文物遭到破坏。民国十三年(1923年)将鼓楼改为明耻楼,第二年复改为齐政楼。1996年,钟鼓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北豆腐池胡同9号(现15号),为杨昌济故居。杨昌济,湖南长沙县人,出身诗书世家,在苏格兰勒伯丁大学哲学系学习时与章士钊相识。1917年,章士钊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向校长蔡元培推荐杨昌济。于是,1918年6月,杨昌济携妻子向振熙、儿子杨开智、女儿杨开慧,住进文化底蕴深厚的豆腐池。豆腐池胡同在鼓楼后身,东西走向。明代属金台坊,称豆腐陈胡同,因陈姓豆腐房而名。清乾隆时讹传为豆腐池。1965年整顿地名,将西段娘娘庙并入,名豆腐池胡同。1918年8月毛泽东到北京,他和蔡和森住在杨先生家的南屋,与杨开慧产生了炽热的爱情。

葫芦状钟鼓楼胡同

鼓楼前面的大街,清代称鼓楼大街,现并入地安门外大街。钟楼在鼓楼北100米左右,两楼前后纵置。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万历《明会典》记载,起初敲鼓撞钟报时属顺天府的事。正统六年(1441年)改由钦天监测定时刻,敲鼓撞钟报时由旗手卫拨军士执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鼓楼四周,有一圈葫芦状的钟鼓楼胡同,恰似卫兵守护在胡同内的钟鼓楼周围,类似形状的胡同,在北京城没有第二处。钟楼湾胡同呈南北走向,北起豆腐池胡同,南侧有两个出口,分别通鼓楼东大街和鼓楼西大街。东与草厂北巷相通,西与钟库胡同、铃铛胡同、汤公胡同相通。因位于钟楼周围呈弯曲葫芦状,1947年称钟楼湾,1949年后改称今名。

清代以后,在钟楼湾周围出现不少与钟鼓楼名称相关的胡同。据《燕都丛考》记载,钟楼附近曾经是京城铜铁器具的制作场所,不仅有铸造大钟的铸钟厂和存放钟的库房钟库,还是大小铃铛、汤锅等日常用具的生产地。

钟库胡同在钟楼湾西侧,东起钟楼湾胡同,西不通行,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1947年称钟库1949年后称钟库胡同。铃铛胡同,在钟库胡同北,钟楼西侧,呈东西走向,北有支巷通汤公胡同。这是一条长仅有一百多米的小胡同,胡同有两个岔口,状似一个铃铛围绕着钟楼,因此得名。汤公胡同,在铃铛胡同北,钟楼西侧,呈东西走向,东端曲折。东起钟楼湾胡同,西止旧鼓楼西大街,南有支巷通铃铛胡同。清称汤锅胡同,汤锅是屠宰牲畜时煮热水褪毛所用的大型铁锅,可能这里与宰杀牲畜有关。1947年称汤公胡同。

在北京中轴线上,有个非常有趣的南北对称现象,那就是在中轴线的南端,民国年间出现了民俗文化区天桥市场,而在中轴线的北端也在其后出现了一个民俗文化区小天桥。20世纪20年代中期,一些小贩和民间艺人在钟楼前面、鼓楼后面的空地上谋生,形成小天桥鼓楼市。抗日战争胜利后,更名为民众商场。它有东南西北4个出入口,进南门挨着鼓楼这一块,有卖破烂的、算卦的和卖扒糕、炸丸子、豆汁、馅饼、烧饼、锅饼等的小摊儿,还有小酒摊。有石记、舒记、鲁记3家茶馆,后来又开设第一、第二民众茶社。西门外边有个落子馆,有不少卖艺的场子。

侯宝林先生之女侯鑫主编的《一户侯说》中侯宝林自传里写道:“再进去一些,东边有块场子,那是说相声的,有时摆在西边大槐树底下。我们这场子没有固定的地方,有时也在那儿唱戏。”“再往北走,还有两块地,常在那儿演出的,一个是‘全家福’,不知道姓什么叫什么,老夫妻俩带着两个儿子、两个儿媳妇、闺女,大家一块儿唱,唱的大概是花鼓之类,人家就管他们叫全家福。还有一摊是父子俩带一个徒弟,唱莲花落。这家姓崇,老头的名字不知道,儿子叫崇佩林,他们时常唱些太平歌词。”

1999年后,曾在这里建起规范化的摊床,成为常年集贸市场。2001年撤销,在钟鼓楼中间空地开辟群众休闲广场。

富庶殷实,莫盛于此

元代,今北海和中海统称太液池,积水潭是太液池的上源。在大都城的规划建设中,首先考虑在太液池的东岸兴建宫城(大内),将宫城的中心建筑群大明殿和延春阁设置在宫城的中心线。然后,沿宫城的中心线向北延伸至积水潭的东北岸建中心阁。中心阁是元大都的重要建筑,其位置相当于今天鼓楼的所在地。

元大德九年(1305年),元成宗铁穆耳兴建规制宏伟的大天寿万宁寺,把中心阁围在寺内。《析津志》载:“原庙、行香、完者笃皇帝中心阁、正官、正月初八日”。元成宗去世后,每年的正月初八皇帝要到中心阁行香,祭祀元成宗,完者笃皇帝即元成宗蒙古语的称谓。元末成宗影响式微,万宁寺亦随之衰落,其规模也日渐缩小,几近荒废。明代永乐年间,在万宁寺西南中心阁处兴建鼓楼。元代万宁寺的残址,在今鼓楼东北隅草厂胡同12号,20世纪50年代成为大杂院,当地居民称大庙。

元大都按照“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建制原则,在皇城后方的鼓楼大街设立后市。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京杭大运河通航,漕船可以从通州以南的高丽庄径入大都城,并停泊在积水潭中。史文有“舳舻蔽水”的描写,可以想见当时积水潭的盛况,也使这片经过人工改造的天然水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且,也正因为其水面浩大,盛况空前,称之为海子。常有人误认为积水潭称“海”源自元朝,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就说过,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海”原指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后引申为形容某事物之大,也把天然湖泊称之为“海”。《汉书·苏武传》载:“乃徙武北海(今贝加尔湖)上无人处”。位于阿拉善盟的居延海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游移湖,汉时曾称其居延泽,唐代起称居延海。可见,把陆地上大的水域称之为海是汉语,起码在汉代就开始了。

京杭大运河通航之后,东南吴楚的大贾,西南西北的川陕豪商,都通过水上交通来到大都,所谓“川陕豪客,吴楚大贾,飞帆一苇,径抵辇下”。于是大都城“百廛悬旌,万货别区。匪但迩至,亦自远输”。《元史》记有:“海子在皇城之北,万寿山(即今北海琼华岛)之阴,旧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 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积水潭周围的钟鼓楼和斜街市不仅成为大都城内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也是当时的游览中心,“率多歌台酒馆”正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

据《析津志》记载,元大都城内外的商业行市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帽子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沙剌市(即珍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等,鳞次栉比,比比皆是。《析津志》云:“钟楼……本朝富庶殷实莫盛于此。”道路两旁商贾云集,人流熙攘。许多富家大户、显贵官宦、文人雅士也趋之若鹜。他们相继在这里建府第、豪宅,造园林、兴别墅。一时间,海子周围成了大都城人们最向往的所在,街巷胡同内云集了权贵功臣们的高宅大院和普通百姓的素雅民居。明、清、民国以至于今,鼓楼前大街、地安门外大街一带依然是北京城区的重要商业区。

万宁寺与草厂胡同

鼓楼东大街曾是北京古老的商业区,大街两侧为南北锣鼓巷。东大街北侧有一座黄色琉璃瓦财神庙,俗称黄瓦财神庙。该庙始建于明末,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中绘有此庙。据文献记载,原有山门、正殿及配殿,凸出大街,内供财神、土地、药王及鲁班泥塑像。现仅存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财神庙为道教庙宇,增财有文武之分,文为日春神青帝,武为月财神赵公明。据民间传说,此庙原为民间供奉财神的小庙,庙顶原是灰筒瓦。相传胤禛为亲王时从今雍和宫住处出西直门去圆明园,路过此庙休息,曾祈求保佑登上帝位,日后如能继承大统,当将此庙的屋瓦易为黄琉璃瓦。胤禛登基后,即派人复黄色琉璃瓦还愿。2005年8月,在鼓楼东大街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中,拆除了财神庙周围的非文物建筑,亮出了大殿,进行了修缮,成为该地一独特景观。

元代,在鼓楼东大街北侧,由西向东建有大天寿万宁寺,倒钞库、宝钞库(在倒钞库北),警巡院,大都路都总管府。万宁寺占地广大,包括今草厂胡同和鼓楼所在。元末万宁寺衰落,规模日渐缩小几近荒废。明末清初的《析津日记》记述万宁寺:“今寺之前后皆兵民居之。从室而入,有穹碑二,尚存,长各二丈余。”东一碑题曰:成宗钦明广孝皇帝作天寿万宁寺神御殿碑。民国时调查,尚存“不动产土地约三亩,房屋四十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自行管理,所有殿房除供佛僧人住外,余房外租。庙内法物有佛偶像三尊,神偶像九尊,礼器六件,法器两件,另有水井一眼。时有两名僧人,住持叫全祥”。后为大杂院,残址在如今鼓楼东北隅草厂胡同12号,当地居民称该院为大庙。

元朝实行纸币,倒钞司是负责全国新旧纸币兑换的机关,设于胡同南口。明代倒钞库和宝钞库所在地,称倒钞胡同。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倒钞改为宝钞,称宝钞胡同。民国后沿称。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对这一地区记载:“金台坊九铺,倒钞胡同、点铜厂街、万宁寺、钟楼鼓楼、亭子张街、豆腐陈胡同……”亭子张街即今旧鼓楼大街。倒钞胡同与钟楼鼓楼间,称点铜厂街、万宁寺,可见当时还称万宁寺胡同。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京城全图》,已无点铜厂街和万宁寺,只在通往宝钞胡同的今草厂东巷处标注“草厂”,为堆放薪柴草料之所;草厂西侧有大片空地,其南为南北向北醋儿胡同。但在清康乾年间《宸垣识略》地图上,在鼓楼的东北角万宁寺位置附近,标注三官庙,东侧标注北醋儿,无草厂。清嘉庆七年(1802年)刊刻的《唐土名胜图会》中亦同,有三官庙、北醋儿,无草厂。清末《京师坊巷志稿》载有三官庙、北醋儿胡同,还有东、西草厂胡同。

今草厂胡同南北走向,向北往西有岔路可达万宁寺大庙。草厂北巷原称西草厂或北草厂,东起草厂胡同北,西向连接钟楼湾胡同,北靠豆腐池胡同,1965年改今名。草厂东巷呈南北走向,1947年为草厂和北醋胡同,1965年箭杆胡同并入,改称今名,有东西向小巷通往宝钞胡同。

悠然自得的地安门外大街

积水潭北岸的斜街市到钟鼓楼一带,在元代就是一个发达的商业中心,明代商业中心移到正阳门内外,钟鼓楼商业区的重心也移向鼓楼前的地安门外大街一线。清军入关后,实行满人居内城,汉人居外城的政令。八旗当中,正黄、镶黄、正白为上三旗。正黄旗在德胜门内,东界鼓楼大街,南界西直门大街,西北到城根;镶黄旗在安定门内,西界鼓楼大街,南界东直门大街,东北到城根。鼓楼大街两侧成为皇帝亲自统辖掌管的正黄旗、镶黄旗居住地。什刹海南邻大内,环境幽美,自然成为兴建王府、官宦宅院和花园的首选之地。

这里的老北京味不同于喧闹的大栅栏,也有别于天桥的市井风格,它的京味更多地表现为悠然自得的休闲文化。肉铺、酱菜园、棉花店、南纸店、中药铺、西药房等各种店铺开满街面,驰名京城的如天汇轩大茶馆、宝瑞兴酱菜店、谦祥益北号、聚茂斋鞋铺、吴肇祥茶庄、北豫丰烟铺、仁和堂药店、庆和堂饭庄等。后门桥北的合义斋、福兴居两家灌肠铺名气很大,老北京有“都一处的烧麦、会仙居的炒肝、穆家寨的炒疙瘩、后门桥的灌肠”之说。市民生活所需可谓一应俱全,与众不同的还有古玩、字画、曲艺和那渐行渐远的“老礼”。

辛亥革命后,宫中书画器物等,由太监和内务府人员偷出的不在少数,太监们出神武门,距离最近的销赃处就是后门大街。于是后门大街便因地利之便,开有奇珍斋、宝文斋、聚珍斋等多家古玩店,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品古斋。北城的王公将相第宅很多,落魄的纨绔子弟以及管家们也都把品古斋当作销售场所,以至于琉璃厂和东四一带的古玩铺也时常到这里来找俏货。

品古斋在桥南路西,我国近代发生的蔡襄《自书诗卷》、三希堂《中秋帖》和《伯远帖》两大“名帖事件”都与它有关。朱家溍先生在《从旧藏蔡襄〈自书诗卷〉谈起》一文中说:“蔡襄此帖想当然也是被太监们窃出的”,“当年‘品古斋’郑掌柜送到我家”。如今,蔡襄此帖入藏故宫博物院。

《中秋帖》和《伯远帖》,是三希堂三帖中的二帖。溥仪出宫以前,光绪帝的妃子瑾妃将《中秋帖》和《伯远帖》偷藏到居住的寿康宫,又在出宫的时候把它们带回娘家。因为《中秋帖》和《伯远帖》名气太大,瑾妃不敢把它们卖到琉璃厂,便叫亲信太监偷偷卖给了品古斋,被清末民初年间最有名的大收藏家郭葆昌购得。1951年底,在周恩来总理直接批示下,马衡、王冶秋、徐森玉来到香港。经过鉴定,为原三希堂宝帖真迹无疑,终以重金将这两件稀世国宝重新收回。

在后门大街熙熙攘攘的闹市中,路东有条富有意境和诗意的杏花天胡同,据说早年间这里有个花园,内种10余棵杏树,每至阳春,满园杏花盛开。

地安门新华书店位于杏花天胡同南面,是座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它就是民国时期“为宝书局”的旧址,其名取自《大学》:“惟善以为宝”,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对老北京人来说,这里更有着独特的记忆,因为很多人小时候,都曾在此沉醉于阅读之中。

住在蓑衣胡同的爱新觉罗·溥任,就是这家书店的常客。溥任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醇亲王载沣之子,1947年在父亲支持下利用醇亲王府开办北京竞业小学,并自任校长;后将学校赠与国家,自己仅以一名教师的身份继续为学校服务。溥任先生是“书痴”,出门骑车办事或买菜,必到地安门新华书店浏览一遍才肯回家。找不到他时,家人都会说,“准是在新华书店里呢,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