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上的那些个“门”

2024-08-06 00:00端木东舸
北京纪事 2024年8期

北京中轴线上一度有过将近20座“门”,它们模样迥异、功能不一,各自背后更是排满苦乐悲喜的一个个故事。

永定门

纵贯京城的中轴线上,由南而北第一座门就是永定门。城楼落成于明朝嘉靖年间,之所以修建永定门是因为城防所需。明朝中期蒙古俺答部经常到北京南城外烧杀掳掠,嘉靖皇上就计划赶紧修个外城来提高安全系数,结果因为国库空虚,只在受扰严重的南城外筑起一道厚实的城墙,永定门是正中那座门。

永定门的名字是嘉靖皇上亲自起的,想要图个吉利,希望这座城门能够守护京城永远安定。可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其后400年里,永定门从没得过半分安定,被俺答部骚扰过,被八旗军围攻过,被八国联军凿穿过,被北洋军队猛攻过,还险些被铁甲叛匪炮轰过,战争和事端一波接着一波。好不容易盼来了太平盛世,却为了适应城市发展需求彻底拆除。直到20年前为了配合北京中轴线申遗,永定门城楼得以复建。

正阳门

从永定门北望,在北京城和天安门几乎一样出名的正阳门遥遥可见,北京人习惯叫它大前门。

嘉靖皇上筑起北京外城之前,正阳门是北京城的正南门。有了内外城的界限正阳门又作了内城的正南门。清人入主实行满汉分居,汉人一律被赶到外城,内城只允许留有八旗子弟也就是所谓的“自己人”。于是,正阳门就成了满人和汉人之间不可逾越的一道情感鸿沟。

正阳门可以看作是元大都丽正门的接班人,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们是同一座门。

大明灭大元,最初那几年,元大都的正南门丽正门一直健在。直到永乐初年,成祖朱棣重建京城准备迁都,城池南扩,丽正门被拆除,在其南向不远处建起了一座崭新的巍峨城门,就是如今这大前门。可城门虽然是新的,名字却抄了老黄历,继续叫做丽正门。直到正统二年才正式更换官方名称为正阳门。

天安门

正阳门城楼继续向北,位于如今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在明清和民国年间以及建国初期,曾经还有一座地位很高的城门,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和紫禁城同年诞生,是明代北京皇城的正南门,名字就叫大明门。

大明门没有永定门正阳门那样高大气派,只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砖石结构的门,很像是如今天坛西门和先农坛东门那种造型。可既然是皇城正门,就必然有特殊之处,将皇家与民间隔绝开来的大明门平日不得开启,惟遇国家大典才能出入。所以这座门也有“大明国门”之称。

江山易主,明朝之后是清朝,前期这座门依旧作为皇城正门,只是应景儿地改叫了大清门。乾隆朝才把皇城正门由大清门换成天安门。

到了中华民国,大清门又被改叫中华门。反正是更迭一番天下,这座门就要换上一个新的名字,就连李自成亡了大明江山后,还一度把大明门改成了大顺门,只不过没几天兵败而退,没顾上修改门上牌匾。

天安门,一开始叫承天门,明永乐年和紫禁城一起建好。清初顺治朝改作天安门。这座城门在乾隆年被规定为皇城正门,由此开始荣升到了国门的地位。

1949年10月1日,这座城门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后被用作国徽构成元素。

每年有众多游客来到北京,他们对这座城市最感兴趣的地方必然是天安门。但是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如今的天安门其实是一座年龄只有五十多岁的年轻“古建筑”,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城楼,是1970年初才秘密建好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领导人每次阅兵和大规模集会都要到天安门城楼与人民和军队普天同庆,可是在经历了八国联军的炮火和邢台地震的殃及后,天安门城楼已经出现了主体下沉、建筑结构严重损坏变形的情况,说一句民间老百姓的俗话,“瓤子都酥了”。这就对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安全造成了潜在威胁,必须当机立断予以大修维护。经过反复核算,国务院决定,把历经了几百年风雨炮火的天安门城楼,拆了重盖。

由于当时国内外环境的特殊性,整体工程都是在十分保密的环境中进行的,用苇席搭起的巨大天棚把城楼包裹得严严实实,外边人根本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三个月后,一座崭新的健康的城楼拔地而起,中国人的精神图腾再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需要着重说一下的是,拆除过程中,在墙体里面掉落出一共7枚长度将近半米直径10厘米左右的炮弹,是庚子年八国联军遗留下的真实罪证。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攻打天安门的时候,美国人使用了大炮,进行近距离射击,应该就是那个时候,7枚质量不合格未能引爆的炮弹残留在了天安门城楼墙体里,事后被清廷的修缮人员草草掩盖起来。

午门

午门比中轴线上其他任何一座门都要显得厚重和崇高,毕竟这是紫禁城的正门,就连与之南北呼应的神武门都无法和其相提并论。

午门曾经是一个很庄严神圣的地方。公元1420年午门建成,从此便担起多项重任。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每逢重大典礼和重要节日,要在午门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作为紫禁城的正门,午门不是谁想走便可以走的。

午门还是明朝皇上处罚大臣进行廷杖的地方。所谓廷杖,就是把不听话的大臣拖出午门用大木棍子打屁股的一种刑罚手段。用廷杖打大臣打得最起劲儿的莫过于明朝那个多少有些心理扭曲的皇上嘉靖帝。作为非正统血亲继承皇位的天子,他长时间认为所有大臣所有关于礼制的进谏全都是针对他出身与血统的诟病,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他非要把自己的亲爹追封为皇帝,大臣们认为有违礼数群体劝谏,结果一百多人被打,当场打死的就有十多个。后来因为点儿芝麻小事儿,嘉靖都可能命人把大臣拖出午门廷杖一下。

至于民间关于午门最多的言论“推出午门斩首”,听个热闹就好,千万别当真事儿相信。

“推出午门斩首”这种说法最早应该是出现在《封神演义》里面,提到纣王命令属下把臣子“推出午门斩首”。咱们都明白,《封神演义》讲的是商周时候的事情,而“午门”这个名称始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将阙门叫做了午门。前后两千多年的时差,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永定门,大前门,大明门,天安门,午门,北京中轴线上的这些门,每一座所承载的故事,贯穿起了京城600多年的厚重历史,充满了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密码。门,不只区区如此几座,就好比故宫里的御门听政,地安门外的市井烟火,也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当然,那是另外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