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专题史的教学中,应当尤其注意其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用生活认知历史,用历史指导生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需要在立意上追寻历史的当代价值和跨学科意义,以使历史回归生活;其次要注重利用生活情境来促进核心概念的理解;最后在任务解决中,要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最终落脚点在于生活,教师也应当注意用历史塑造学生独有的气质、思维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生活 专题史 学科融合 货币
当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着体悟困难的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情境的创设过于学术化。学术情境由于其严肃性,自然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事实上,如果能够以生活情境来统摄历史教学,应当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在情境中体悟历史。
而将生活与历史结合起来的天然载体就是专题史。专题史因其叙述特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这使得将历史与生活相结合成为专题史教学的应有之义。专题史主要是在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出现,本文结合选择性必修一(以下简称“选必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这一课,尝试通过专题史的教学来探究历史与生活的互动作用。
一、生活化的立意——使历史回归生活
课程当以立意为起点,而专题史的立意最好能做到回归生活,具体来讲,应着眼于历史的当代价值及学科融合这两点。第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只有注意到这一点,历史的教与学才能活起来,所以这要求老师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待历史,以当下为基点,以历史为素材。第二,专题史的核心概念一般不会来自于历史学,而是来自于其它学科,如果不能在立意上就贯彻学科融合的理念,那将是违背专题史的教学初衷的。归根结底,无论是关注历史的当代性还是关注学科融合,都是希望使历史教育回归生活的本质。
在《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的备课过程当中,笔者首先有一个疑问:“货币这样一个经济史的话题,为什么被放到了选必一而非选必二?”要探究这一问题,必须从货币的内涵入手。关于货币的内涵,经济学界一般有“商品货币论”和“信用货币论”这两种观点。“商品货币论”认为货币是作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但是因为现在所用的货币多数已经不具有价值,学生实际上很难从生活体验中对此概念产生共鸣。所以笔者引入“信用货币论”的定义:“信用货币是币材本身并无内在价值而以信用为基础发行的货币。”[]这一概念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使生活情境创设成为了可能。同时也解决了本课为什么放在选必一的疑问,因为信用货币的信用就是来自于国家的背书,甚至货币就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晴雨表,这也便契合了本书的主题《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如此,本课立意便可确定为“货币与国家治理”。
二、生活化的情境——打造理解历史的钥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在日常的生活以及之前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中我们以往可能更重视的是学生的既有学科知识,但实际上生活经验也是不可忽视的认知资源。所以应该致力于将课堂与生活进行联系,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思考问题。
为了使学生理解“货币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和“信用货币”这一概念。笔者选择通过生活情境导入课程,设计了如下小游戏:
教师:(拿出一张一百元人民币)大家喜欢吗?
学生:喜欢!
教师:那你们想要吗?
学生:想!
教师:但是不能白给你们,你们得拿个东西来和我交换。
教师:(学生随后拿出历史课本来交换)大家觉得我亏了还是赚了?
学生:亏了。
教师:但是我觉得我赚了,我这明明只是一张纸,却换了一本书。大家觉得是不是赚了?
学生:没有赚,因为你这不仅仅是一张纸,还是一百块钱。
教师:那么是什么赋予了这张纸一百块的价值?
学生:(教师呈现《人民币管理条例》)是国家。
教师:所以货币的背后是国家的信用,货币和国家治理息息相关。
通过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把知识内化到生活场景中,学生便初步理解了“信用货币”的含义及其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同时,活动又突出了课堂情境与自己以往的认知的区别,为进一步的探究打下基础。
三、生活化的认知——经验与文本的互证和冲突
生活经验作为一种认知资源是文本材料所不能替代的。而现在的历史教学过度专注于文本材料,囿于学生有限的理解能力,这些纷繁复杂的文献恐怕在教学的效度上是要打折扣的。实际上,学生的生活经验何尝不是一种素材,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过程中往往能扮演一个更为生动的角色。
通过前面游戏化的生活情境,学生已经建立起了货币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联,下面就需要进一步深化认知。这里设计了两类不同的任务,分别为顺向的史料实证和逆向的冲突性问题的历史解释。两类任务示例如下:
【任务一】:顺向的史料实证
首先教师呈现以下史料,然后让学生分析影响货币信用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材料一 开始时,交子的发行由成都的16家富户主持。但由于私人家境兴衰不定,影响了交子的信用。宋仁宗天圣元年,朝廷在成都设置“交子务”,将交子发行权收归政府。
——王玉茹主编《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材料三 明朝虽有铸钱,但私铸无法控制,钱法混乱,“有司承行钱之令,出则无虑不普发于民,而纳则不肯收一文,是自贱之也”,因此民间“每至聚市而哗,而钱遂不可行矣”。
——万明《全球视野下的明朝覆没——基于白银货币化的分析》
通过寻找材料的共性,学生可以明确感知到货币的信用是需要国家的背书的,这便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相契合的。但是这一“史料—结论”式的问题解决模式还是过于简单,也并不符合真实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学习需要进一步推向深入,这便引出了任务二。
【任务二】:逆向的冲突性问题的历史解释
教师:(呈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末期的货币购买力的变化)这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怎么样?
学生:不高。
教师:(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物价上涨的情况)这是否说明新中国的国家治理能力也和南京国民政府一样不高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知道新中国的国家治理能力不是南京国民政府可以相提并论的,但是文本材料却与生活经验相冲突。如何去解释这一冲突性的问题,就需要更加高阶的思维了。这一任务将学习路径延长至“史料—结论—冲突性史料—新结论”的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生活和社会的复杂性。
四、历史地生活——知识与思维的迁移
事实上,不止生活经验对历史学习大有裨益,历史学习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现代的历史教育应当是一种公民教育,使历史精神融入到学生的血脉中去,使学生“历史地生活”。
第一,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从历史的延续性理解当下。布罗代尔将观察历史的视角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其中“长时段”和“中时段”对于历史研究尤为重要。当我们把历史扩大到宏观的长时段视野,当下的生活又何尝不属于历史,学会从历史的宏观视野来看待自我个体生命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
本课前面的任务教学更多地是从“短时段”来考察历史,所以接下来应当着眼于对长时段的规律和趋势的总结。在这里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
教师:我们学习了中国货币史的相关史实,能不能总结出货币发展的几个基本趋势?
学生:①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如新中国的银元之战)
②通货紧缩→增加货币发行量(如宋代交子的发行)
③货币多样→货币统一(如秦朝统一货币)
④民间铸币→中央铸币(如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教师:那这些变化趋势对国家治理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有什么好处?
学生:前两个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后两个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
这个环节通过对长时段历史的总结,提炼出了货币与国家治理的规律与趋势,最终将有利于学生利用历史来思考当下。
强调历史的延续性,利用历史来思考当下,本质上就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思维。在过于提倡逻辑的当下,经验主义似乎是一种坏的东西,但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是没办法事事都做到逻辑自洽的,承认经验的重要性也就是承认世界的复杂性。历史学科有责任补足学生的这个思维缺环,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更进一步地,学生在把这种延续性的思维扩大到个体生命史中时,也会更容易成为一个富有包容心与同理心的人。由此,便塑造了学生对同伴之温情,对民族之敬意。
第二,实现知识的时空迁移和学科迁移。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历史并不会成为他的专业,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学科理解其他学科的能力,促进终身学习。因此不妨让学生利用历史课学到的经济规律来探究当下的经济问题。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
材料一 10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总量上,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稳定性,切实支持扩大内需,增强发展动能,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每日经济新闻》2023年10月21日
教师:央行行长潘功胜的货币政策是针对当下国家治理的哪些难题而制定的?
学生一:疫情以来,经常会出现物价大幅波动的情况,所以需要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
学生二:疫情以来,百业凋零,内需不足,通过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复苏。
材料二 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稳中有进,呈现一系列新进展、新变化。
——光明网2023年10月28日
教师:为什么人民币国际化能够不断稳步推进?
学生:因为人民币背后是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人民币的信用提供了保障。
这样一来,从“有用”的角度,历史学科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增添养料。
第三,用批判性思维武装自己。赵亚夫认为“批判性思维决定了历史教学的质量”[],而这也是学生最应掌握的思维工具。面对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能够利用史料实证的精神去甄别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对不同人的观点,学生能够以唯物史观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分析其立场,从而成为一个理性的人。
总之,教育源于生活,亦当服务于生活。孟子提倡学习中要“修身养性”,每一个学科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气质,同样历史学科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也希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历史气质的人。通过将生活和历史相融合,使学生的人格和气质得到培养,从而真正使历史成为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