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域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2024-08-06 00:00:00苏安娜
档案天地 2024年2期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历史遗存及其承载的精神资源,包含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和信息形态三类。物质形态有红色旧址、红色建筑、红色器物,精神形态有红色事件、红色人物、红色精神,信息形态有红色文献、红色文艺、红色研究、红色创作[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3]。因此,保护和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是党和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面对数字化转型热潮,数字人文是提升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打造红色文化资源新业态的重要引擎,能实现资源的数字化、知识化和体系化,推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转型升级。台州是浙江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陆、海、空联合登岛作战的发生地,其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全国红色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台州响应国家政策方针,在市“十四五”规划中制定了“打造红色精神传承弘扬高地”[4]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下,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开发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本文拟从数字人文的视角下探讨台州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技术路径和条件保障,以期提升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和效度,并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提供借鉴与参照。

一、台州红色文化资源概况与开发现状分析

台州红色文化资源颇为丰富,参考学者张泰城的三分法[1],可分为10类(表1)。

近年来,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持续推进,初步形成了“红色+旅游+教育”的复合模式。“红色+旅游+教育”,即将红色文化与旅游、教育相结合,以组织接待参观者游览红色旧址、建筑、纪念物等方式,引导他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重温红色历史,领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以亭旁起义红色遗址群为例,三门县将其列为县级“三张名片”之一,自2018年以来累计投资2.3亿元,将多个景点串点成线,“发展综合红色观光、红色教育、红色餐饮、红色休闲、红色艺术、红色展览等多种旅游形式于一体的综合型的新型红色旅游方式[5]”,打造的红色教育基地游客数破百万[6]。由此可见,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工作已有一定成效和社会影响力,相关资源正逐步转化为可供消费和教育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内化为城市的精神内核,外化为拓展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

但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一是采集与保护程度欠缺。虽有部门系统普查过台州的211处红色文化资源[7],但尚未全方位覆盖。部分红色革命遗址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二是聚合与开发力度有限。首先,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分布零散。除大陈岛红色垦荒小镇、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纪念地、三门亭旁起义红色遗址群外,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尚未形成整体统筹和共建共享。其次,展陈方式数字化程度较低。多数以文字+实物的静态方式为主,一些纪念场所展板陈旧、内容紊乱,如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内展陈了大陈岛垦荒时期的史料。三是主体协同联动性不足。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关联性强,但各行政主管部门、高校、科研机构、民间个体单兵作战,未形成开发联盟。四是红色文化传播效力不强。目前以展览、编书、音视频等传统方式为主,数字化技术应用率不高,编研力量薄弱。同时,智能化、数字化的线上联动十分薄弱,公众参与度低,传播效力有限。

二、数字人文契合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诉求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数字人文将数字与人文相结合,旨在探索如何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人文学科,实现人文资源的深层开发利用,从而更新人文学科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在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亟待革新的现实诉求下,数字人文或可成为一条新路径,实现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从有“数”向有“术”的转化。

首先,数字人文助力台州红色精神传承弘扬高地建设。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主体分散,数字人文借助数据抓取清洗、本体构建、关联化技术、文本挖掘技术、虚拟再现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可高效深入地挖掘新的红色文化资源、修复残损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分散的红色文化资源,开拓新的红色叙事视角和方式,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台州红色记忆文化故事,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扩大其传播力和影响力。

其次,数字人文促进台州多元红色业态融合发展。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并非纯粹的资源整合与利用,其旨归是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的红色经济和文教事业。数字人文赋能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可在数据的挖掘与关联中建构系统化、协同化、共享化的资源平台,激发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地方发展的潜力,促使其与台州的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产学合作、红色教育等多元业态融合得更加紧密。

三、数字人文视域下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技术路径

(一)数字采集与修复技术拓展台州红色文化资源

采集工作是资源开发的底层支撑。针对物质形态的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可通过摄影摄像、全站仪、GPS测图、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获取资源的空间地理分布和影像数据,在实现低成本存储、高精度呈现的同时,为后续的GIS和虚拟现实开发奠定数据基础。针对精神形态和信息形态的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可运用录音录像、口述史料采集、图文扫描等途径建立初步的红色史料库[8],通过数据自动采集等技术抓取互联网上的台州红色文化数据,数据清洗结合人工筛检,提高资源的获取效率,丰富现有的台州红色文化资源。

修复工作无法直接生产资源,却能实现物质形态资源的再生。通过对台州红色历史文本的信息提取,借助全息投影、3D建模等技术,能数字化修补或再现已损坏的消失的台州红色旧址、建筑和器物。以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为例,可提取与一江山岛战役相关的报道、书信、地图、文件中的文本数据和地理数据,依托测绘遥感精确扫描岛上现存的军事遗址影像,提炼出经典的、标志性的红色元素,运用3D建模技术绘制出几何形状,通过几何处理和绘制,复原当时一江山岛的地理环境和战地建筑分布实况,既能实现资源长期保存和传承,也为后续的深度开发奠定基础。

(二)多源数据整合实现台州红色文化资源集中管理

台州红色文化资源涉及遗址、器物、建筑、文献等多源信息,分散保存于各个机构、团体和个人。引入数字化技术,可整合各项数据,以搭建共建共享数字平台的方式实现集中管理和深度利用。

在完成台州红色文化资源采集的基础上,参考相关的条例、规范文件,针对不同主题和类型的资源,由研究台州红色文化的专家和研究数字人文的专家共同制定元数据标准和框架,再进行细粒度描述和著录。如根据主题和时期,分为台州红色文化总库和大革命时期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库、抗日战争时期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库、解放战争时期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库等不同子库,子库再按照旧址、器物、音像、文献等多源类型分层,也可将重要的红色事件、红色人物、红色精神分别建库,著录其名称、地点、时间、人物、类型等信息,“并基于语义映射进行关联创建与数据整合,打造跨模态、层次化、高可用性的红色记忆数据存储和利用体系[9]”,进而搭建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数字平台,提供个性化、复合化的知识服务,从多个维度重构和再建台州红色文化记忆。

(三)GIS与虚拟技术增强台州红色文化展演效果

GIS是采集、存储、管理、分析空间地理分布数据的信息技术系统。当前在文化资源领域应用较为广泛,英国泰恩—威尔郡档案馆开发的项目“隐秘的纽卡索”最有代表性。借助地理信息分析系统,打开App软件便可再现街区的历史老照片,讲述历史故事[10],给公众带来即时性的、沉浸式的历史体验。这为台州红色文化展演形式带来了启发。依托GIS整合分散的台州红色文化资源,每个台州红色旧址、建筑和器物的时空分布,每个台州红色事件和人物、红色文献、红色文艺所产生的时空及相关信息都会立体地呈现在分布图上,丰富台州红色文化展演方式。

虚拟技术则是运用虚拟数字技术实现人与场景可视化互动交互,涵盖VR、AR、MR等。当前,已有部分展馆引入了该技术“复活”历史,如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推出了VR/AR实体体验馆、红色文化裸眼3D产品和《红色福建星火传承》VR影片[11],贵州赤水推出了全国首个“四渡赤水VR体验”项目[12]。当前,台州还未有类似案例。以大陈岛垦荒为例,情景模拟能让公众穿越到20世纪50年代的大陈岛,与垦荒青年们共同建构登岛宣誓、开发大陈的青春回忆。打造立体感、层次感的虚拟场景,在极大地提升红色文化的展陈效果、提升公众体验感的同时,也能深化他们对台州红色历史的理解和认同,构建台州红色文化记忆共同体。

(四)文本挖掘与可视化提升台州红色文化编研质效

文本挖掘技术是自然语言处理(NLP)的分支,是一种从文本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和知识,揭示其内在关联与外部联系的数据处理方法,以文本分类、情感分析、实体识别等技术切实提升台州红色文化编研质效。首先,进行文本预处理,通过文本清洗、分词、去除停用词等操作,将原始的红色文本转化为机器可以理解和处理的格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分类。其次,依托主题建模和情感分析技术,在海量数据中发掘一批台州红色文化编研受众群体,分析其情感偏好和兴趣网络,搭建红色文化资源与受众群体之间的情感链接,高效了解受众需求,进而为台州红色文化编研选题、素材遴选、内容组合提供数据支撑,节约编研时间和精力成本。

文本可视化技术则指将文本数据中的关系和规律以图形、颜色、图像等视觉符号呈现出来,使受众更高效准确地获取、理解和处理文本信息,发现隐藏在大数据中的模式和趋势。譬如,基于词频的可视化和词汇分布的可视化,能直观地呈现当前台州红色文化编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多层面信息的可视化,因包含时间信息和地理坐标,故能揭示台州红色文化发展历程的规律,挖掘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台州红色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编研者提供技术辅助。

(五)智慧交互技术建立台州红色文化传播长效机制

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建立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基础之上,当数字人文在线上创建了多维的文化数字平台,物理意义上的时空和身份限制即被消除,代之以数字化的虚拟字符,不同背景、身份的主体便能以数字分身的形式进行文化参与和传播。台州红色文化传播亦可循着这一逻辑机理建立传播长效机制。

首先,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在小程序、App等载体打造线上台州红色文化数字互动平台,引导公众在数字人虚拟主播的带领下观览台州各县市区的红色文化资源集群,实现台州红色文化传播的全媒体化。其次,依托智慧交互技术,发挥其在关联算法、智能推荐方面的优势,鼓励参与主体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游览心得和意见建议,形成不同类型的红色文化传播社群。最后,参与主体们自发参与时所留下的印记或二次创作,即时地转化为了可分析、可转化的数据,生成了台州红色文化传播链,实现文化传播与公众需求的联动。通过收集和分析公众的反馈,也能持续优化台州红色文化传播策略,形成智能化、动态化、多样化、可再生的传播长效机制。

四、数字人文视域下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条件保障

(一)尽快完善数字化时代的法律指引与政策支持

法律与政策是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宏观指引,在开发工作的有效开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家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台州也未出台红色文化相关的条例和规划。因此,有必要尽快出台《台州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条例》《台州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总体规划》及配套的规章制度和《台州市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元数据标准与著录规范》。

(二)组建以项目制为核心的多主体协同创新团队

数字人文的显著特征之一是跨界与融合,它既指的是人文研究与数字技术的跨界与融合,也是团队组成的跨界与融合。面对新时期台州红色文化资源跨机构、跨地域、跨类型的开发现状,需要建立台州红色文化数字人文项目为核心的多主体跨界合作、协同创新的团队。既要有了解台州红色文化的专家和单位人员保持人文色彩,也要有深谙各项数字技术的科技团队提供技术支持,更要有相关政府机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支援。在开发建设中,采用合作共赢的工作方式,共建共享,形成高效科学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台州红色文化资源的跨界与融合。

(三)坚守“红色为主,数字与人文并举”的理念

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文化的载体,是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学习教育、构建城市文化精神的鲜活教材。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坚守红色阵地,以红色文化为内核,数字与人文为辅助。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同样不能陷入盲目追求“技”和“新”的误区,为了技术化、创新化而忽略了红色底色,应加强对相关开发流程和服务的审核和把关。

(四)锚定“保护为要,开发利用为驱动”的目标

红色文化资源有着历史性、不可再生性的属性,即使能够通过技术手段予以修复或重现,但本质上仍有别于原始资源。因而在开发过程中,需将保护原始的台州红色文化资源放在首位,确保原始资源不被损毁,避免改变资源的初始形态。换言之,开发利用只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资源,所有台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都要以保护为前提。

参考文献:

[1] 张泰城. 论红色文化资源的分类[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7,10(4): 137-144.

[2]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EB/OL].(2021-09-30)[2023-11-30].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9/30/c_1127915721.htm.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4] 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EB/OL].(2021-07-16)[2023-101-30].https://www.zjtz.gov.cn/art/2021/7/16/art_1229194871_3722300.html.

[5] 浙江在线.走读三门亭旁①:“浙江红旗第一飘”90年的红色传承[EB/OL].(2018-05-22)[2023-11-30].http://tz.zjol.com.cn/07tztk/system/2018/05/22/030904139.shtml.

[6] 澎湃.省级金名片Get|来三门县亭旁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赴一场红色初心之旅![EB/OL].(2021-06-15)[2023-11-30].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3151431.

[7] 中共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台州党史胜迹图志[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1.

[8] 李伯华,谭红日,杨馥端,等. 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 理论认知与技术路径[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2, 38(2): 135-141, 256.

[9] 李姗姗,罗梦涵,崔璐. 数字人文视域下多模态红色记忆资源知识聚合与开发[J]. 档案与建设, 2022(6): 33-36.

[10] 高元武. 数字人文视域下浙西南革命档案开发路径研究[J]. 浙江档案, 2022(12): 34-37.

[11] 东南网.福建红色文化网上展示馆上线暨福建红色文化VR/AR实体体验馆启动[EB/OL].(2016-12-15)[2023-11-30].http://pt.fjsen.com/xw/2016-12/15/content_18843023.htm.

[12] 向娟. 达州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2, 32(2): 45-50.

基金项目:台州科技职业学院青年专项课题“数字人文视域下台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23QNZ22)

作者单位:台州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