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值得中国人民永远纪念。1938年6月,白求恩到达晋察冀根据地总部所在地五台县,受到了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等领导的热烈欢迎,并聘请他为军区卫生部顾问。军区领导希望他在后方医院领导医疗卫生工作,但白求恩为了能够及时抢救伤员,强烈要求上前线去,他说:“我是个外科医生,应该到离火线最近的地方去治疗,离火线近,伤员可以及早治疗,可以少受痛苦,伤员好得快,前线就可以多一份打击敌人的力量。”并表示为了中国抗战胜利不怕牺牲的坚定决心,“如果为了个人安全,我就不到中国来了,只有消灭了法西斯,才有最可靠的安全”。
关于他在晋察冀根据地奋不顾身抢救伤员的事迹,有许多文章已经介绍了,这里选取几则,主要是他的演讲、书信,以及创建战地医院和卫生学校等事迹,说明他时刻将伤病员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对工作严谨负责的崇高精神。
一、《在我们生命的重要日子里》的演讲
1938年8月,白求恩倡议在山西五台县松岩口村建立一所“模范医院”,得到了晋察冀根据地党政军领导的全力支持。这年9月15日,医院落成并举行开幕典礼,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同志亲自到会并致辞,白求恩在开幕典礼上发表了著名的讲演,之后这篇讲演被整理为《在我们生命的重要日子里》一文[1]。
白求恩在演讲中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发动战争的威胁,我们都应该发扬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互帮互助来击败他们……在来到晋察冀边区工作的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从你们身上学习到了忘我的精神、合作的精神、克服困难的精神,我只有教会你们更多的医疗技术才能报答你们”。
接下来,他强调了掌握优秀医疗技术的重要性。前线的战士为了战争的胜利英勇负伤,“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用自己的技术去治疗受伤的同志”,这也是一场战争,“我们要打的敌人是死亡、疾病和残疾”。医疗技术涉及所有的医护人员,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我们可以说扫地的技术,组织医院的技术,上药的技术,动手术的技术,给病人洗澡的技术,扶起病人来的技术,以及使病人舒适的技术”。每一个人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些工作做到最好。
同时,他说所有医护人员都要具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感。无论医生、护士或护理员,他们的共同职责只有一个,“责任就是使我们的病人快乐,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恢复力量”。“你必须把每一个病人看作是你的兄弟,你的父亲,因为,实在说,他们比父兄还亲——他是你的同志”。无论是诊治或者是在护理的过程中,都要把病人的利益和感受放在第一位,“在一切的事情当中,要把他放在最前头。倘若你不把他看得重于自己,那么你就不配在卫生部工作。其实,也简直就不配在八路军里工作”。
只有做到良好医德和精湛技术的完美结合,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医护人员。他要求,“医生要有一颗狮子的心,一双妇女的手”,既“胆大、坚强、敏捷、果断”,同时也得“和蔼、仁慈、对人体贴”。这适用于医生、护士、护理员等每一个从事救治伤员工作的人。每一个人都要时时刻刻“想着伤病员”,时时刻刻问自己“我还能多帮助他们吗”?为此,要想方设法地改进自己的工作,掌握新的技术。
二、致聂司令员的信
白求恩率领的医疗队在紧张的战争环境和艰苦的医疗条件下,在抢救运送伤病员、战地医院建设和培训医护人员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仅从1938年9月白求恩大夫写给聂荣臻的一封信中就可以充分地体现出来[2]。
首先,信中总结了“处于非常紧张中的游击战争情况下在冀中所进行的工作”。如仅在4个月的时间中,医疗队经过了四次大的战斗,在紧张的战斗中抢救伤员,“在这几次会战中医药队离火线始终没有超过八里地,有时甚至还要近些”。如在4月26日到28日的吉会战斗中,“医药队驻在离火线七里的地方,在六十九小时不停的工作中给一一五名伤者施行了手术”。医疗队离前线很近,危险性极大。在河涧东北40里的杨家庄,医疗队刚出村,400日军就闯入村子。由于全体队员都骑了牲口,不但能够迅速地撤离,而且将所有的医疗器具装到了鞍袋之中,“全体队员和装具都得保全了”。在吉会和宋家庄,手术室所在的庙宇都被炮火击中,燃起了大火,所幸队员们无一伤亡。这段时间内医疗队仅在冀中所走过的总距离,就有1504里。
其次,信中对抢救和转运伤员方面的成绩进行了总结。在战地医院中实施的手术有315次,这还不包括护士对伤员的初次包扎。胜利地完成了将1000多名伤者从冀中转运到了冀西的艰巨任务,虽然这个行程是极困难和危险的,但是没有失落一个伤员。
在信中,白求恩特别提到,为了能够及时地抢救伤员,战地医院越靠近前线越好。他说:“我相信每个人对于在距前线仅一二里的战地能胜利地施行手术都感到快慰。”他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有两名战士都被步枪子弹穿过了肠子,受伤的部位和程度几乎是相同的。两名都施行了手术,一个是送到后方,在受伤后18个小时后进行的;另一个是在前线,在受伤8小时后进行的。但结果却是迥乎不同,前者在次日牺牲,后者很快痊愈。“很大数目的受伤者,他们的伤处得以及早开刀,因而避免了发炎,能在一个月内归队”。而能否及时进行手术又取决于战地医院距离前线的距离,战地距离前线越近,越有利于及时抢救伤员。但另一方面,这对于战地医院的建设、医院的医疗条件和医护的技术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意味着全体医护人员随时面临着伤亡的威胁。白求恩曾提出过一个口号:“我们要到受伤的人那里去,不要等受伤的人来找我们。”他是百分之百地做到了。
他在信中又赞扬了翻译董同志和张医生为病人献血,救活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在此之前,白求恩自己先为一个伤员献出了200CC的鲜血,挽救了这位伤员的生命。每次在伤员做手术急需输血时,白求恩总是第一个要求给病人输血。大家考虑到他年龄大了并且身体不好,都不同意。白求恩说:“前方将士为国家民族流血牺牲,我们在后方工作,献出点血有什么不应该的!别耽误时间,救伤员要紧!”坚持给病人输了血,给所有人做出了表率。
再次,在战地医院的建设方面。白求恩在每个旅都建立一个流动医疗队,在前线部队的急救站和后方医院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他还创办了新型的“特种外科医院”,把医院建立在驻地群众的村里,家家都可以当病房,由医生、护士、伤员和当地群众共同组成院务管理委员会。不但节省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每个伤员可以得到群众很好的护理和保护。
三、战地医院建设
骡马流动医院,是一种靠骡马鞍袋驮运的流动医院。白求恩根据战地医院经常需要流动转移,而山路崎岖,交通运输主要靠骡马驮运的现状,创造了这种方便快捷的流动医院。白求恩将手术室所需要的器械分门别类地装到袋子或者箱子内,装卸方便,转移快捷,很适合游击战环境下流动医院的需要。一所简易的战地医院的用具,包括一个手术室、一个包扎室和一个药房的药品在内,“所有必须品足够施行一百个手术、五百次包扎以及五百人的药品的装备”,这些所有的用具和药品、器械,都可以装到鞍袋中,用两头骡子来驮运。在前面所提到的杨家庄历险中,就是由于采用这种快捷灵活的运输方式,无论是人员还是用具、药品和器械都得到了保全,充分体现了这种流动医院的优越性。
这种鞍袋流动手术医院给八路军各军区医院都带来了很大启示。各地都效仿着做了自己的手术箱,将各种医疗器械井井有条地加以放置。更主要的是新型手术箱装卸和转移都很方便快捷,到达目的地之后,把手术袋或者手术箱子从骡马上拿下来,打开后,将器械摆好,很快就可以做手术了。
由于冀中当时没有医院,所以白求恩筹划尽快建立七个流动救护队性质的简易战地医院,使每个游击区都有一个医院,以便于能够及时迅速地抢救伤员。
为了将医院建设成真正的模范医院,白求恩注重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他看到医院沿袭过去打游击的习惯,无论是诊断、治疗、护理、探病等都缺乏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就下定决心要加以改正。他建立了医生做记录的制度,对病人的病情变化加以详细地记载。白求恩自己身体力行,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包括患者的姓名、受伤的部位等,都要记录在本子上。他还对手术器械和药品的保管、使用制定了详细的制度,防止出现差错。白求恩每晚休息之前,都要检查、核对第二天手术要用的器械和药品。他说:“不这样,万一急用时,器械发生了毛病,药品短少,就要影响治疗。”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战场救护的能力,白求恩举办了多次特种外科培训班,八路军军区的医疗卫生干部都参加了培训,由白求恩亲自授课,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此外,他还编著了《战地救护须知》《初步疗伤》《战场疗治技术》《战地外科组织治疗方法草案》和《消毒十三步》等多种教材供学员们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
四、创建卫生学校
随着敌后游击战争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战争日益激烈,医务人员缺乏的问题也更加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白求恩提出在晋察冀边区创办卫生学校的建议,得到了中共中央和军区领导的大力支持。1939年7月,军区筹建了“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由白求恩亲自拟定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白求恩重视医务人员的培养。八路军中医务人员占比极小,急需培养大量的医生和护士。他认为这是他们外国医疗队的主要任务。“所以我以为最好的办法,是外国医疗队不仅只直接运用技术工作,而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任务是帮助训练人才,这样纵然离开,他们自己也能担负起来”。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白求恩经常亲自来学校授课,并编写了20多种适合于游击战环境下抢救伤员的系统而实用的教材。他编写的《游击战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就是典型的将医学理论和实际情况完美结合起来的一本教材。白求恩根据自己一年来在游击战争医疗工作中的经验,对战地医院的建设、手术的实施和各项医疗技术都进行了详细说明。本书用一章专门介绍了实用的医疗技术,这些方法都可以在抢救伤员中使用。如木锯可以作离断锯使用,丝线可以代替羊肠线,木棍可以当夹板等。书中对一些小的细节也都一一提到,如“可以借用老百姓的门板或木板作担架,但完毕一定退还”,又如“记住,把手术中取出的弹片、子弹要交给受伤者本人”,等等。
白求恩在教学中贯穿着“让一切理论服从于实际”的指导思想,他要求“我们尽一切力量,保证学员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和教材中都充分地贯彻了这些思想和理论[3]。
卫生学校为八路军培养了一大批医务干部,为抢救伤病员和在根据地开展医疗卫生工作,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由于白求恩大夫对伤员关怀备至的精神和高明的医疗技术,赢得了战士们的衷心爱戴,提高了作战的勇气。在战斗中,大家互相鼓励:“同志们,勇敢冲锋,消灭敌人,负了伤不要紧,我们有白大夫。”受伤后的战士在白求恩大夫这里能够得到很好地治愈,有的战士因为伤痛而不能入眠的时候,护士只要告诉他们白求恩大夫在这里,他们就安心了,一会儿就能熟睡了[4]。
白求恩说:“军医就是要和战士们在一起,就是牺牲也是光荣的。”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他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冒着敌人的炮火,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直至战斗到最后一刻。1939年11月12日,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惦念在前线战斗的八路军,牵挂着伤员,他为不能继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而感到遗憾。
晋察冀边区和延安同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亲笔写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5]。”
参考文献:
[1] 〔加拿大〕诺尔曼·白求恩.在我们生命的重要日子里(1938年9月15日),爱泼斯坦.外国人士作品编(一)[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245-250.
[2] 〔加拿大〕诺尔曼·白求恩.白求恩同志给聂司令等的信(1938年9月15日)[N].新中华报.1939-12-2(4).
[3] 王冠良, 高恩显.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教育史[M].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1: 28-29.
[4] 本报讯.本市各界人士沉痛追悼白求恩 [N].新中华报,1939-11-29(4).
[5] 叶青山.白求恩在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回忆史料(2)[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5:404.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协同创新重点项目“延安时期红医精神传承研究”(20JY065)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