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档案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态势和应用策略研究

2024-08-06 00:00:00王玮张娟
档案天地 2024年6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迈入了新征程。“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大思政课”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相继提出运用,思政教育的运行发展和整体生态得到根本性转变,教育领域不断拓展,教育力量明显加强,思政引领和导向功能显著提升,高校铸魂育人的立身之本愈加坚实。红色档案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历史时期的奋斗征途与辉煌成就,是高校思政教育最鲜活生动、最富感染力的教学资源。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发展的百年来,许多高校积极参与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形成了独有的校本红色档案,它既是书写教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日新月著蓬勃发展的物质载体,也是荟集学校精神底蕴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和激励师生前行的思想宝库。深入挖掘、盘活用好红色档案,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

SWOT分析法基于对研究对象的内外部条件进行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剖析,依照矩阵形式排列,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各因素进行关联匹配,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研究,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1]。本文借助SWOT分析法,对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资源优势、应用缺陷、发展机遇和面临挑战进行逐项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策略,探讨构建红色档案育人生态系统。

一、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态势分析

(一)内部优势S(Strengths)

红色档案作为诸多红色资源中最原始、最客观的历史凭证,具备无可比拟的真实性,能够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2]。红色档案兼具“红色”基因属性,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血液因子、中国人民的精神烙印、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3],也使红色档案蕴含的价值立场和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因此,红色档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历史凭证、文化导向和情感力量价值。

其一,历史凭证价值。红色档案承载着新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艰辛历史,它通过翔实的文字、直观的图片、鲜活的影像等多种形式溯源历史真貌,佐证事实观点,补充隐含细节,绘就人物真容,有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编排、捏造、丑化和诋毁。一件件档案、一幕幕记忆、一个个片段,汇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奋斗印迹,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凭证价值。

其二,文化导向价值。红色档案集中体现了党领导人民谋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中凝结而成的顽强意志和光荣传统,彰显着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和崇高品格,荟集了共产党丰硕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基因,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物质载体[4]。红色档案的强烈政治属性和主流意识形态,使其从内容到形式都蕴含承载鲜明的文化导向,传递正向积极、拼搏进取的价值观。

其三,情感力量价值。一枚勋章、一封家书、一件遗物,每一件红色档案都承载一段峥嵘往事,透过具象的物质载体彰显有血有肉、有勇有谋的共产党人坚守理想、忠贞为国的情怀担当。红色档案看似“沉默不语”,实则迸发出强大的情感冲击,将故纸堆中涌动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映现得淋漓尽致,以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的形式传递情感力量,激发内心共鸣。

(二)内部劣势W(Weaknesses)

长久以来对红色档案价值认知固化,多局限于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近年来红色旅游事业发展逐步显现出经济价值,但其教育价值还未得到充分释放,红色文化引导力、红色精神感召力在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塑造、爱国情怀培育方面影响较弱。

一方面,价值认知片面,精髓挖掘欠缺。高校缺乏对红色档案的思想阐释和文化解析,削弱了红色档案在意识形态构建中的价值功能。由于对档案资源本体的认知匮乏,加之对红色话语体系的掌握不足,高校思政教育主体在解读红色档案时常常停留在表面化的叙述和刻板僵硬的理解,史料堆砌胜过逻辑分析,把红色档案用作故事案例,重事件人物轻精神内核,缺乏对红色档案价值内涵的学术性创新和哲理性凝练,使其隐含的红色精髓发掘不够深入透彻、红色精神诠释缺乏时代新意、红色内容展现欠缺青春元素,导致受众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深度不足。

另一方面,融合开发浅显,育人成效不足。红色档案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嵌入形式单一、融合程度较低,使得育人成效甚微。高校通常在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活动、重要时间节点,才借助红色档案以举办党史讲座、参观红色旧址、观看红色影片等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且针对群体多是学生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距离“三全育人”实际要求仍有差距。高校在思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对红色档案运用存在时节性、局限性、单一性,没有找到与思政教育的联结点,档案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思政育人素材,难以发挥实质性效用。

(三)外部机会O(Opportunities)

建党百年激发红色浪潮。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各行各业纷纷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掀起红色文化浪潮。传媒界增幅扩版积极刊载红色事迹,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争相报道革命故事、英雄故事,以字传情流传红色史话。文艺界形式纷呈讴歌党的百年荣光,以多元化艺术语言聚焦红色主题创作,演绎传颂新时代红色精神。教育界探索推进润心铸魂红色教育,各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红色研学社会实践活动层出不穷,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走进校园课堂,把红色种子埋进每一位学生心灵深处。

政策引领提供发展机遇。档案界尤为重视红色档案资源建设,通过全域收集、民间征集、口述采集多渠道归集红色档案,以抢救修复、技术保护、数字化管理多措并举保护红色档案,借助整理编研、多元开发、融合传播打造红色档案文化品牌。《“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强调,要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建立“四史”教育专题档案资料库,充分发挥档案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5]。2023年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指出,要加大红色档案资源抢救、征集和保护力度,建设红色档案资源名录,研究制定红色档案定级标准,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珍稀红色档案认定工作[6]。新时代档案工作迎来了全新发展机遇期,在党和国家政策指引支持下,对红色档案的摸底调查、收集整理、保管保护、研究开发将持续深化,其存史资政育人作用也将愈加凸显。

(四)外部挑战T(Threats)

不良社会思潮对价值观的侵蚀。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实现了三大社会经济转型,步入了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轨道,加之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国民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思想领域呈现出多元并存、流派纷呈和彼此冲突转化、消长取代的文化景观[7]。一些社会思潮理论基础薄弱,观点偏颇极端,问题分析不精准,解决路径不合理,甚至于谬误。诸如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公民社会等错误思潮,往往以社会热点进行炒作,或以学术话语、舆论话题形式出现,表述模糊暧昧甚至还带有文学色彩,在“学术研究”或“理论探讨”表面下隐藏着不可告人的政治诉求,对社会公众迷惑性较强。高校是多种社会思潮传播最活跃的汇集地,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与定型的关键时期,思辨力和意志力尚未成熟,对这些思潮本质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和判断,极易被不良社会思潮侵蚀。

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变革。伴随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和数字技术迭代升级,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纵深融合,“纸媒”逐步被“智媒”取代,媒介格局、舆论环境、话语主体随之改变,信息传播形态、内容、结构、方式也发生重大变革。融媒体背景下,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使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传播者[8],信息资讯与话语言论的传播渠道不再单一,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提供的便利渠道随时随地分享与传递信息。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教育空间由线下扩展到线上,教育场景由单一转向多元,教育主体与受教育者呈现出虚拟化、符号化趋势,这些都对思政育人的方式、内容、效果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二、红色档案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应用策略构建

基于SWOT结果构建矩阵分析模型(表1),组合推导出SO增长型策略、WO扭转型策略、ST多元化策略、WT防御型策略,由此分别对应形成资源链、产品链、融合链、应用链,进而从档案本体、技术开发、主体内化、矩阵联合四重维度构建红色档案育人生态系统,打通红色档案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SO增长型策略

增长型策略旨在强化档案本体建设,为红色档案育人生态系统提供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链。红色档案资源形式多种、载体多样,包含红色档案及其相关的文献资料、各类出版物、实物等,以及在红色档案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数字化成果、档案目录、数据信息、研究成果等[9]。

1.汇聚红色档案资源库

高校档案馆应秉承“大档案”理念,打破部门壁垒,将红色校史相关联的图书、期刊、报纸、手稿、文物、遗址等纳入红色档案范畴,扩充红色档案资源数量。要按照历史线索串联各类型红色档案,结合校史架构红色档案间的关系指引,构建红色档案层级结构。围绕资源总量和结构建设,形成以校史脉络为主线、校本档案为特色、门类齐全、内容丰富、载体多元、结构合理的红色档案资源库。

红色档案资源库建设,既要注重对现存馆藏红色档案的抢救、修复与管理,又要着眼新近产生红色档案的发掘、更新与补进。对于现存的馆藏红色档案,要全面排查质量状况,对受损的红色档案要开展抢救修复。高校要改善馆库保管条件,升级基础设施设备,优化环境管控措施,运用现代档案保护技术为红色档案提供长久安全的存储空间。对于新近产生的红色档案,要加强系统归集,健全收集机制,拓宽收集渠道,明确收集范围,补充收集形式。加大红色档案的征集力度,分时期、分主题地面向师生校友、专家学者、社会群众等,征集反映红色校史的档案资料。开展红色档案采集,以档案人员、学生团队为支撑,通过寻根寻访活动、口述历史访谈,抢救性采集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的相关实物、照片、书信、日记等。

2.建设红色档案数据库

为便于红色档案保管保护和开发利用,高校要立足实际推进建设红色档案数据库。

一要盘清家底,细致梳理馆藏红色档案的门类、数量、保存状况和数字化程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台账全。二要做好红色档案数据采集,细化原有文件目录,尤其对时间、人物、事件、地点等关键要素进行扩充,提升目录数据质量。三要大力推进档案数字化,通过扫描、转录、翻拍、仿真复制、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对红色档案进行转化,以数字模式完整再现档案原貌。在此基础上,依据数据类型(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信息层次(如目录、全文、专题)或内容主题(如典型人物、历史事件、时间分期)等线索整合建设多类型红色档案数据库,吸引学术界对红色档案深入研究,引导师生跨时空对话历史、以史为鉴。

(二)WO扭转型策略

扭转型策略重在挖掘红色档案中的精神要义,经凝练演绎后通过技术赋能具象化,形成可视、可感、可知、可赏的多元档案文化产品,为红色档案育人生态系统提供源源不竭的素材产品链。红色基因蕴含的思想智慧与精神力量的诠释表达,依赖客观载体红色资源的外化呈现与建构。因此,于内挖掘凝练红色档案精神要义,于外开发创作红色档案文化精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精练红色档案精神要义

红色档案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珍贵遗存,蕴含超越时空限定的精神内涵,是研究、挖掘和弘扬红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红色档案的文化精髓并不会因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就褪色消亡,而是经过历史积淀转化成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高校应把握时代之魂、关注时代之需,深挖红色档案文化内核,精练红色档案精神要义。

要加强对红色档案文化内核的研究,通过追溯人物、时间、地域、思想等线索,探寻红色档案内在的要素关联,科学把握红色历史的主线与本质,从中挖掘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化基因,用现实感性的方式解析悠远理性的红色历史,使红色档案的宏大叙事与微观表达联结起来,激活红色档案的时代生命力。

要深化对红色精神内涵特质的分析,结合新时代育人理念与要求,从中汲取符合当下时代语境和教育对象需求的红色精神,将内蕴其中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方式逐层解构,运用红色文化教育话语转换[10],从时空、理论和现实多个维度诠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复杂抽象的概念,增强红色文化的精神感召力。

2.创作红色档案文化精品

高校要立足馆藏特色开展红色档案“大编研”,既要横向扩展全方位开发相关联的红色资源,又要纵向延伸深度加工不同层次的红色信息,注重配合关键时间节点和重大选题,以汇编、摘录、缩编、剪辑、分析、研究、归纳等方式对红色档案进行再生产,打造理论深刻、形式新颖、覆盖广泛的红色档案文化精品。

结合学校发展历史和办学特色编撰校本红色教材,将丰富的红色档案资源转变为思政育人辅读教材,融历史性、知识性、时代性于一体,解决不同学科专业课程思政言之无物的困境,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

利用学校平台优势开发红色文化微课堂,以红色故事、革命人物、历史物件为切入点,采用以小见大手法揭示大主题大道理。微课堂短小精悍、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助推学生了解党史国情,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感悟。

改变传统档案编研的呈现方式,将红色史料汇编、红色档案展览制作成不同主题系列的微视频、微纪录片,例如诵读红色经典、品读红色家书、探寻红色印迹等等,用真实的档案故事、生动的档案影像展现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亘古的家国情怀,让红色基因传承接地气,成为学生易理解、好吸收的精神营养。

(三)ST多元化策略

多元化策略侧重于红色档案育人生态系统的主体内化,通过争做红人、沁润红心的方式,优化师生的红色内核力量,用红色精神滋养师生灵魂,增强教师对红色文化的解读力,增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提升红色文化在育人主体中的践行度。

1.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

教师是引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中坚力量,直接决定着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提升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关乎红色基因的传承和时代新人的培育。

要丰富教师的红色文化知识储备,通过组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等方式,帮助教师扩充红色文化知识容量,优化红色文化知识结构,理解在立德树人实践中守护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的必然性,才能够将红色文化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锤炼学科专业特色,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要增强教师的红色档案应用技能,面向教师宣传红色档案馆藏情况,推广红色史料利用方法,培训档案语言转化能力,掌握红色语义表达方式,通过交流研讨加深教师对红色档案的价值认知和利用自觉,拓宽教师应用红色档案的学术视野。

要鼓励教师开展红色文化育人研究,通过划拨专项经费、设立科研项目的方式,支持教师围绕红色档案展开理论和实践研究,深入探寻红色文化与各专业的关联,将红色文化植入知识结构与教学方针中,激发教师应用红色档案育人的内驱力与自觉性,以研促学、以学促教形成研究与教育合力。

2.培养学生红色研学兴趣

探索组建学生红色社团。红色社团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枢纽和衔接作用[11]。在思政育人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反客为主”方法,以社团为载体,通过组建各类红色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提高红色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立以阅读红色书籍、重温红色电影、唱响红色歌曲、讲述红色故事为主题的红色学社,把“学历史”和“育红心”结合起来,在学史知史中内化信仰之力。

组织开展红色社会实践。结合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三下乡”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计划等推进红色研学教育,指引学生探寻红色足迹、访谈革命后代、宣讲红色历史,通过调研和实践深入了解红色历史、研究红色文化,于无声处润物耕心,以“看、听、思、悟”增强红色教育的鲜活性和体验感,让学生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践行者。

营造校园生活红色氛围。举办红色主题读书角、分享会、情景剧、舞台剧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红色文化切实融入学生生活,增添红色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v+3YDmAV11XGth+9AVRsvQ==心得分享、角色扮演、情景再现中切身感悟红色精神,增进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在感知中内化实现精神升华,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四)WT防御型策略

防御型策略通过传播矩阵与协同矩阵的联合,从时空场域和运作机制两个层面构筑红色档案育人生态系统的传播应用链,扩展红色教育的传播性和影响力,提高多方联动育人的协作性和配合力,发挥矩阵联合优势。

1.以智呈现拓展应用场域

高校要以互联网思维打造红色档案文化传播立体格局,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将红色文化由静态单一的呈现转为动态多样的传承,统筹线上线下,突破时空界壁,全方位、多角度传播,拓展红色档案的应用场域,让大学生在日常信息获取中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产生情感共振与精神共鸣,深化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打造永不“闭馆”红色教育网络基地。以传统媒体为依托,以新兴媒体为平台,综合运用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直播、H5等手段,将红色档案按照人物传、时间轴、故事集等多视角拆分和重构,转化成网络视听、在线阅读等生动、形象、直观的轻量化产品,在“报、刊、台、网、微、端、屏”全媒体渠道传播,实现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便捷化获取,满足学生群体碎片化、个性化、快速化的信息需求,便于随时随地学习红色文化,开启全天候红色教育“云课堂”。

建设红色教育主题互动体验空间。借助现代技术与艺术手法,拓展红色档案展示空间,运用VR、AR和裸眼3D技术,摆脱平面限制再现红色岁月,通过背景解读、互动交流、虚拟现实体验,将视觉、听觉、触觉融为一体,使学生近距离沉浸式重温红色岁月。以红色校史为主题,设计建造人物雕像、文化长廊、纪念刻碑等荟萃红色基因的校园景观,将红色文化物化到校园环境一角一落中,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营造出“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育人氛围。

2.协同共育合力思政育人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应建立多方联动模式,架起内外部联动育人桥梁,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思政教育,既能够避免各行其是,又能够通力合作促进红色档案开发提升育人效能。

高校要强化校内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对红色档案资料、红色图书文献、红色数据信息等进行整合汇聚,形成“大档案”育人资源,充分发挥档案馆、校史馆、图书馆、学生处、教务处、校友办、宣传部等职能优势,通过资源协同、管理协同、育人协同打造红色档案育人新模式。

高校应重视校外单位的多方联动,与政府部门合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与档案管理部门合作拓展红色档案资源丰富性,与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合作开辟育人实践场所,通过互通有无实现同向共赢,优化红色档案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付瑶. 2007—2011年国内竞争情报方法研究综述[J]. 情报探索, 2013(2): 85-88, 91.

[2] 王雨亭. 小议志书口碑资料[J]. 中国地方志, 2009(1): 34-35.

[3] 刘建平, 莫丹华. 实然·必然·应然: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建构的三重逻辑[J]. 求索, 2021(6): 29-36.

[4] 张谨. “三种文化” 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审视[J]. 学术研究, 2021(11): 1-6.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EB/OL].(2021-06-09)[2024-05-23].https://www.saac.gov.cn/daj/toutiao/202106/ecca2de5bce44a0eb55c890762868683.shtml?eqid=c25f188a000044de000000066458aff1.

[6]中国新闻网.国家档案局将组织开展珍稀红色档案认定工作[EB/OL].(2023-02-18)[2024-05-23].https://www.chinanews.com/gn/2023/02-18/9955804.shtml.

[7] 翟志强. 防止不良社会思潮侵蚀青年学生[J]. 人民论坛, 2018(33): 118-119.

[8] 程早霞, 李芳园. 融媒体矩阵如何发挥传播优势[J]. 人民论坛, 2020(6): 120-121.

[9]上海市档案局.上海市红色档案资源管理办法[EB/OL].(2022-11-25)[2024-05-23].https://www.archives.sh.cn/tzgg/202302/P020230210277144132713.pdf.

[10] 马静. 红色文化教育话语转换的实践进路[J]. 人民论坛, 2019(26): 136-137.

[11] 董艳. 红色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48): 49-50.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红色档案资源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态势研究”(2023SJYB0047)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档案馆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