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德:此生无憾为中华

2024-08-06 00:00:00赵栋桉
档案天地 2024年5期

一、受人尊敬的马博士

马海德(Shafick George Hatem),祖籍黎巴嫩,阿拉伯裔中国人。1933年取得日内瓦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当年大学毕业后到达中国上海,研究当时流行的东方热带病。1950年,马海德正式加入中国国籍,他积极投身到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的组建,专注于麻风病和性病的研究与防治,取得了丰硕成果。2009年,马海德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1]。

马海德是杰出的国际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医学专家和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曾经担任卫生部顾问、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在许多人心中,他不仅是优秀医生,还是中国革命队伍中一位和蔼可亲、令人尊敬的老同志,在中国的55个春秋里,马海德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奉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特别是热带病防治事业。他的许多感人事迹,让人永远缅怀[1]。

二、精神崇高 医术精湛

(一)从小立志当医生

1910年9月26日,马海德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给他取名乔治·海德姆。在他八岁那年,马海德一家染上了流感,因家境贫寒,平时的收入只够勉强维持生活,哪还有钱治病呢?这次流感让他们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就在他们快要放弃的时候,一位善良的医生免费为马海德一家人治疗,成功把他们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这位医生善良的举动,深深影响了幼时的马海德。从那以后,马海德就有了一个人生理想:“长大了要当一名医生,去救治更多贫困的病人。”

(二)马海德结缘中国

一直以来,马海德都把时间花费在了学习上,同龄的孩子玩乐的时候,他却始终都在刻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1927年,马海德终于如愿考入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攻读医学预科,在校期间,马海德学习非常刻苦。

1929年,马海德进入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学习,因其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表现良好,又获得了前往瑞士日内瓦大学学习的资格,主攻临床诊断,为期两年。23岁时,他成功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1933年,在马海德毕业前夕,一群游行的失业工人遭到了军队的枪击,受伤的工人被送到了马海德所在的学校手术室救治。这件事情的发生,让马海德对当时的瑞士政府感到失望,所以他不知道毕业后该何去何从。当他得知东方正流行热带病时,当即就下了决定,要去中国治病救人[2]。于是,马海德来到了中国上海,和同学一起开办了一个私人诊所,同时还在一所英国人修建的医院里做兼职医生[2]。

(三)投身共产主义事业

来到上海后,马海德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之后他就开始四处调查收集有关热带病的资料,原本计划只在中国停留一年的他,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认识了宋庆龄女士。从那以后,他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书籍,并将自己的诊所作为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的联络点。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立即申请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外国血统的中国公民。1950年,马海德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并担任卫生部顾问,此后一直为发展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努力奋斗,以极大的热情从事麻风病和性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他对麻风病患者不仅给予药物治疗,更给予精神抚慰。1981年提出了“中国到2000年底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得到卫生部的认可。

马海德还是一位非常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和人民外交家。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应邀到世界各国访问,出席国际会议。在广泛的国际交往中,他总是以亲身见闻和实际经历,生动地宣传新中国,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卓越贡献。

三、马海德与河北“麻防”

麻风病在世界上是最古老的“瘟疫”,终身隔离似乎是麻风病人的“宿命”。在河北省的一个地方,肩负着全省麻风病防治使命,几十年来为社会建起皮肤健康屏障。这里诠释医者仁心,为病人治疗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这个地方就是河北省皮肤病防治院。河北省皮肤病防治院又名河北省麻风病防治院,是1952年5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唐县、望都、顺平三县交界处建设的河北省第一所麻风病医院,该院195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在红星照耀下成长起来的河北省皮肤病防治院,承担着华北地区的麻风病防治任务。几十载春秋,医院一代又一代“麻防”工作者在马海德精神感召和鼓舞下,践行初心使命,为维护人民群众皮肤健康作出积极贡献。

建院初期,医院主要任务为接收驻本省、天津、山西、内蒙古部队、机关干部、厂矿职工麻风病员和本省部分群众疣型麻风病员,后收治范围扩大至华北地区。

建院后,由于当时人们“恐麻”思想严重,很少有人靠近这里,冷清是医院的常态,医院俨然成为一座“孤岛”,直至1982年1月25日,这种局面才被彻底打破。

那天是大年初一,时任卫生部顾问的马海德教授来到院区慰问患者。在麻风防治领域,马海德是领袖人物,人们亲切地叫他马老。马海德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与麻风患者李某握手,这一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惊讶又感动。李某本人也不敢相信,自己患病25年来,马海德是第一个同他握手的人。马海德和患者们促膝谈心,嘘寒问暖,还把患者带有溃疡的肢体放在自己的腿上检查,嘱咐患者如何注意自我保护,减少畸残发生。那时候,只要与麻风挂钩,不论是患者还是医务人员,或多或少会被歧视,此刻,大家受到马海德如此亲近的对待,感动得无以言表。那年也是院区第一次充满欢声笑语的春节。对于患者来说,他们并不知道这位鼻子带勾、头发卷卷的“老外”身份,他们只是觉得这个老外和善、亲切,没有躲着他们。马海德的到来,让患者心理得到安慰,对医院的医护人员来说也是一种鼓舞,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自那时起,医护人员更加科学地应对疾病,逐渐减少不必要的防护装备。党和国家对马老的支持和认可,也坚定了医务人员追随他的决心,只要有跟马老学习的机会,大家都一定争取。马海德早已被众多从事麻风病防治的医务人员视为偶像,这位带有一口陕北口音的“老革命”一直冲在与麻风病战斗的最前线,他不仅为老百姓“驱逐恶魔”,还努力消除麻风歧视。

几十年来,河北省皮肤病防治院医务工作者大力弘扬马海德精神,这种精神代代相传,“麻防”公益宣传活动从未间断。生活小区、大学校园、乡村集市,经常可以看到麻风病防治医护人员的身影。河北省皮肤病防治院工作人员为群众讲解麻风病科普知识和麻风病患者们经历的故事。“马海德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既然肩负党和国家给予的‘麻防’使命,就要踏实践行。”这是来自河北省皮肤病防治院全院干部职工的心声。

马海德医生不仅医术精湛,他的大爱无私更让人钦佩。因为他,麻风病人得到了更专业的治疗;也因为他,从事“麻防”工作的工作人员,更加懂得了这份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对马海德医生,医护人员一直心存感激之情和崇敬之意。时间不语,岁月无声,却见证了一切伟大与不朽。马海德博士的崇高精神不断传承赓续,成为一代代“麻防”人的精神坐标。他精湛的医术鞭策着一代代“麻防”人刻苦钻研、修身笃行、勤勉致学;他崇高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麻防”人献身医学、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在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和河北省卫生健康委的大力支持下,医院干部职工发扬马海德精神,砥砺前行,不断调动广大麻风防治人员积极性,发挥麻风专科优势,促进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服务麻风防治,举办公益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通过长期实施综合性麻风防治措施,河北省麻风病患病率于2012年底降至千万分之1.18,全省以市县为单位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指标。2013年以来,我省共新发麻风病例9例,最近1例新发病例于2021年发现,2022年、2023年无新发病例。

近年来,为巩固消灭麻风病成果,医务工作者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消除麻风病危害、加强麻风防治宣传培训、及时发现新发麻风病例、科学规范治疗现症患者上来。传承马海德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麻风病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促进活动,社会人群麻风病基础知识知晓率不断提高,“麻风可防可治不可怕”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目前,虽然我省处于麻风低流行状态,但麻风防治仍旧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努力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残,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和诊疗手段让麻风治愈者早日回归社会,共享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 马海德基金会.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M].中国人口出版社,2021:853-858.

[2] 陈敦德.大医马海德[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16-17.

作者单位:河北省皮肤病防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