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精神档案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2024-08-06 00:00:00田亚伟张磊
档案天地 2024年5期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以下简称塞罕坝林场)地处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1962年2月由原国家林业部建立。建场以来,面对极端困难的生存环境和恶劣条件,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几代塞罕坝人艰苦创业、接续奋斗,在一片荒漠中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也孕育产生了宝贵的塞罕坝精神。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首次将塞罕坝精神高度提炼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塞罕坝林场时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1]” 2021年9月,塞罕坝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再次提到了塞罕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弘扬塞罕坝精神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塞罕坝林场档案资源概况

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林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持续的生态建设进程中,塞罕坝林场形成了类型齐全、数量较多、内容丰富的珍贵档案资料,真实记录了不同时期林场发展情况。从档案形成时间看,时间跨度从1958年到2023年。从档案类型看,包括文书档案、科技档案、财务档案、人事档案、电子档案、声像档案等门类。从档案数量上看,林场现存各类纸质档案3805卷、59523件,实物档案1097件,声像档案2868盘(张)。从档案内容看,既有《林业部关于在河北省承德专区围场县建立林业部直属机械林场的通知》《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设计任务书复函》等重要文书档案,也有建场初期茫茫荒原、造林会战、雨凇灾害等图片档案。既包括创业者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实物档案,也包括三代务林人口述史料、声像资料以及宣传出版刊物。这些档案资料作为重要信息资源,真实记录并立体呈现了塞罕坝人牢记使命的红色情怀、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绿+enSE/iN8GQ3YmDFXln2OO9PYxjroLqSoPZTcEXYryE=色发展的生态画卷。保管好、利用好这些档案资料,对传承和弘扬塞罕坝精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塞罕坝林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实践

作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塞罕坝林场充分发挥档案资源优势,从平台搭建、资源收集、研究开发、宣传展示等方面入手,多形式、多方位开展塞罕坝精神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一)构建多元格局

为利用好林场档案资源,传承弘扬好塞罕坝精神,林场成立了塞罕坝精神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塞罕坝精神档案资源收集整理和弘扬塞罕坝精神系列活动。2022年8月23日,中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校塞罕坝分校正式挂牌成立。分校以林场档案资源为基础,围绕塞罕坝精神教育,积极推动特色课程、教材开发,申请实施了《塞罕坝精神的科学阐释及弘扬路径》课题项目,不断将中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校塞罕坝分校建设成为弘扬塞罕坝精神、开展林草特色党性教育的重要平台。目前,塞罕坝林场档案开发利用格局逐步由“一馆(展览馆)一室(档案室)”转变为“一校(党校)一馆(展览馆)一室(档案室)一中心(塞罕坝精神研究中心)”。

(二)强化档案采集

由于塞罕坝第一代务林人都已迈入高龄,抢救、健全塞罕坝“活档案”刻不容缓。为此林场专门组建访谈组,历时三年开展了第一代务林人口述创业史访谈工作。采取无结构式访谈的方法,通过个人自由叙述的形式,累计整理退休老干部、老职工影像资料139份,形成文字材料30余万字。联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遗产与森林环境史研究中心共同开展了“塞罕坝精神口述史”线上访谈活动,对塞罕坝建设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代工作者进行了调研访谈。在此工作基础上,联合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实施了“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 口述塞罕坝史”活动,活动进一步扩展采访范围,既涵盖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及其家属,又包括支援塞罕坝建设的社会人士,先后采访700余人并整理成档案资料。与此同时,为全面回顾塞罕坝艰苦创业历程,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在塞罕坝林场建场60周年之际,联合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发起了塞罕坝历史资料(实物)征集活动。通过口述访谈、资料征集等方式,进一步丰富了林场档案资源库,也为进一步研究阐释塞罕坝精神提供了鲜活教材。

(三)推进展馆建设

塞罕坝展览馆始建于1992年,2002年改建,2005年由原国家林业局投资扩建。为全面展现塞罕坝林场建设历程,塞罕坝展览馆多次进行了改陈升级。在展馆建设和改陈升级过程中,林场档案室提供了大量文书、数字、图片、实物等档案资料。通过持续的档案“输出”,目前塞罕坝展览馆设有“五厅一室”,以图文声像的形式,生动展现了塞罕坝从一棵松到一片林的艰苦创业历程,全面展现了几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新发展和取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成为展示塞罕坝艰苦创业史料最翔实、宣传塞罕坝精神体验最生动的重要阵地,先后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作为塞罕坝精神档案资料集中展示的窗口,塞罕坝展览馆已累计服务观众60余万人次,切实肩负起了弘扬塞罕坝精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职能。同时,通过“塞罕坝展览馆”微信公众号及VR全景展览馆建设,线下实体档案转化为可听、可看的“活资源”,进一步满足了社会大众在线观展的需求,有效拓展了塞罕坝精神的宣传覆盖面。

(四)创作主题作品

一是撰写典型案例。在总结归纳现有档案资料的基础上,林场组织编写的《塞罕坝林场脱贫攻坚口述史》入选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脱贫攻坚口述史》丛书(河北卷),《二次创业:塞罕坝续写绿色传奇》入选《百年初心成大道——党史学习教育案例选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努力实现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共赢——塞罕坝林场脱贫攻坚事迹》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牢记使命 艰苦创业 绿色发展——三代塞罕坝人接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范例》被收录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丛书。通过撰写系列典型案例,有效发挥了档案存史、资政、育人功能作用。二是出版图书作品。与出版社合作,先后编印了《绿色奇迹塞罕坝》《读懂生态文明范例——塞罕坝告诉我们什么?》等理论出版物,创作了《塞罕坝创业英雄谱》系列丛书,出版了《碧海丹心——记塞罕坝林场》等画册,其中《读懂生态文明范例——塞罕坝告诉我们什么?》被评为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三是创作文艺作品。以塞罕坝建设者感人事迹为原型,先后协助推出《最美的青春》《那时风华》《塞罕坝之恋》《塞罕长歌》等20余部反映塞罕坝艰苦创业的文艺作品,其中电视剧《最美的青春》、话剧《塞罕长歌》两部作品荣获全国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五)组织主题活动

塞罕坝林场不断把塞罕坝精神档案资源转化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依托档案资源,深入开展“如何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塞罕坝人怎么办”等大讨论,组织开展“老同志讲故事”“塞罕坝精神讲堂”等专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将塞罕坝精神植入灵魂血脉。专门成立“弘扬塞罕坝精神红色线路讲解团队”,面向全国各地考察学习团体讲述塞罕坝精神。充分发挥“塞罕坝精神宣讲团”作用,在北京、贵州、内蒙古等20余个省市举行塞罕坝精神巡回报告近百场。持续开展塞罕坝精神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利用档案资料在周边区域学校建成了塞罕坝精神教育展览室,推动老一辈人的先进事迹代代传承。组织举办弘扬塞罕坝精神座谈会、研讨会以及主题作品展,积极探索档案资源在弘扬塞罕坝精神上的新方式、新途径,特别是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塞罕坝今昔对比历史档案照片让参观者深受震撼。

(六)广泛宣传报道

积极深化与中央、省级主流媒体的沟通合作,通过深挖档案资源背后的感人事迹、动人故事,累计发表重点宣传稿件300余篇、融媒体产品300余个,网络话题阅读量超6亿次,极大提升了塞罕坝精神的传播力、影响力。一是加强与中央媒体合作。人民日报先后推出《最美青春,铸就绿色奇迹》《在塞罕坝当“树医生”》等文章,大篇幅讲述了塞罕坝务林人的创业故事。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从一棵树到一片“海”——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2]。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3集节目,《焦点访谈》《红色财经 信物百年》《穿越百年》等专题栏目对塞罕坝精神内涵进行了深入报道。二是加强与地方媒体合作。《现代快报》、湖南卫视、河南卫视等国内几大地方媒体通过专题片、人物专访等形式多角度对塞罕坝精神进行了深入宣传。《河北日报》、河北广播电视台、长城网持续推出系列综述报道、“塞罕坝·人物志”专题报道、“弘扬塞罕坝精神”系列评论报道。三是加强与网络媒体合作。各媒体充分利用VR、3D动画片等手段,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吸引人、打动人的融媒体报道作品。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推出手绘视频《夫妻望海楼:塞罕坝林海的守望者》,央广网制作MG动画《世界这么大,我要去塞罕坝》,中国网以漫画叙述形式播出《中国精神——塞罕坝精神》。这些视频短片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有力有效促进了塞罕坝精神的网络传播。

三、塞罕坝林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一)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塞罕坝林场在塞罕坝精神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思想观念上,重保管、轻利用,档案开发利用的内生动力不足。在机制建设上,多部门、跨单位的合作大机制、大格局尚未建立,档案开发利用主体相对单一。在档案结构上,以文书档案为主,照片、音像、实物、口述等档案的比例偏低,内容和结构不够丰富。在专业力量上,档案专业人员比较匮乏,队伍结构不合理,具备现代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档案人员占比不高。在技术手段上,档案开发利用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数字化程度不够,导致档案利用率较低。

(二)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化策略

1.强化档案资源收集整理。档案资源是弘扬塞罕坝精神的基础。要加强对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认真做好现有档案资源系统化梳理,进一步摸清档案数量、种类等基本情况。要持续推进塞罕坝精神口述档案采集、珍贵档案抢救修复、纸质档案数字化保护等重点工作。要建立常态化的档案资源补充机制,继续加大塞罕坝精神档案征集力度,运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法,突破区域、部门、群体界限,扩大资源征集范围,将散存在单位和个人手中有价值的档案集中、统一、规范化永久保管,不断丰富塞罕坝精神档案内容和结构,为档案的开发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2.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开发。多元协同是档案开发利用的推手。塞罕坝精神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只有多主体协同开发,才能在弘扬塞罕坝精神上实现“1+1>2”的聚合效应。从内部来看,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进一步加强“一校一馆一室一中心”在弘扬塞罕坝精神方面的内部协作、联动配合,不断优化档案资源配置与利用。从外部来看,要积极与政府机构、档案馆、博物馆、专业院校等主体建立协同开发利用机制,组建档案开发利用专家智库,加强共同研究开发,有效将政府部门的统筹优势、院校的理论优势、档案馆的专业优势、林场的资源优势充分结合好,系统深入开展塞罕坝精神研究,积极开发新时代塞罕坝精神优质课程,培育塞罕坝生态文明IP,推出一批优秀文化精品力作,不断开创塞罕坝精神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新局面。

3.强化档案专业队伍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是档案开发利用的支撑。要合理配置档案人才队伍,吸收具有档案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加入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不断优化林场档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培训相结合,灵活开展教育培训、岗位轮训,特别是要加强现代信息技能培训工作,提升档案专业队伍档案数字化处理能力,促进信息化与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深度融合。

4.强化档案信息宣传推广。宣传推广是档案开发利用的关键。要统筹运用“报、台、网、微、端、屏”一体化融媒体平台,加强档案信息宣传推广。要继续加强与出版社、新闻媒体、主流网站、政务微博的合作,为出版专题著作、撰写主题文章、制作专题节目提供丰富的档案资源。同时,采取主办、承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塞罕坝精神档案资料宣传,不断唱响档案好声音、讲好档案背后故事,有效扩大塞罕坝精神传播面和影响力。

5.强化塞罕坝展览馆建设。塞罕坝展览馆是档案开发利用的窗口。要依托塞罕坝精神档案资源,进一步强化塞罕坝展览馆宣传教育功能,通过硬件配置升级+系统集成+应用程序开发+其他光影特效等构成要素的紧密配合,推动塞罕坝精神档案资源数字化、可视化、互动化[3],不断增强塞罕坝展览馆育人的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逐渐形成以塞罕坝展览馆为主要阵地,以流动宣传、网络宣传为重要平台的宣教模式,真正发挥档案的育人功效。

6.强化档案开发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档案开发利用的支撑保障。无论是塞罕坝精神档案采集、协同开发,还是宣传推广、展览馆升级,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与保障。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申请项目,为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以及数字化建设等提供支持,确保档案开发利用工作高效、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 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 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N].人民日报,2021-08-26(1).

[2] 姚伟强. 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掀起宣传高潮[J]. 河北林业, 2017(8): 18-19.

[3]吕青,杨澜涛,刘淑妮.西迁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建设的实践路径及思考.[J].陕西档案,2023(4):20-22.

作者单位: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