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档案资政服务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2024-08-06 00:00:00陈静琳
档案天地 2024年5期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理念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推动各行各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信息多元、资源共享的优势,实现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档案资政服务作为档案事业的重要内容,也要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依靠新兴的互联网技术,深挖档案价值,用以资政惠民。目前,国内关于档案资政服务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微观视角,对档案资政服务的概念[1]、功能[2]、方式(档案编研[3]、档案智库[4-5])研究,二是从宏观视角,对档案资政服务的框架[6]、机制[7]、路径[8]研究。档案资政服务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数量的学术成果,但对于档案资政服务支持体系的探讨尚属空白,鉴于此,本文借鉴社会支持理论,构建“互联网+”背景下档案资政服务的社会支持体系,并探索其实现路径,以期为促进档案资政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一、“互联网+”背景下档案资政服务的重新认识

档案资政服务是指档案部门利用所开发的档案信息资源辅助党政机关等公共决策和管理部门进行决策。“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作为基础平台和实现工具,融入档案资政服务中,对档案资政服务进行重构,变革了其理念、手段和模式,加强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是互联网思维改变了档案资政服务理念。“互联网+”背景下,“重档案保管,轻档案利用”的传统服务理念不再适用,而应该以“注重档案信息挖掘、信息分析”的理念指导档案资政服务。要掌握公共决策部门信息需求的要点和规律,例如,某些政府部门在特定时间段或者地区对某一类信息需求较大,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对原始档案信息进行开发,实现档案资政服务供给与公共决策需求的精确匹配。同时,要更新档案工作人员的培养理念,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信息识别技能,使其能够准确挖掘档案中的有用信息为公共决策部门编写参考资料。

二是互联网技术优化了档案资政服务手段。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可以应用到档案收集、存储、处理、传输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技术赋能提升档案资政服务的质量。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在汇聚政务、民生、国防等多种类型的档案信息并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档案信息中的隐性知识,并关联形成知识图谱,将“档案库”提升为“知识库”,促进档案资政服务知识化发展。

三是互联网平台创新了档案资政服务模式。“互联网+”背景下,档案资政服务模式由线下转为线上线下交叉融合。传统环境下,档案分散存放在各级各类档案馆中,这种分散的情况限制了档案资源整合、共享,而互联网的出现能够突破空间的界限,提供一站式档案资源交互平台,方便公共决策部门检索、查阅、利用档案。另外,通过联通档案系统与政务系统,能够聚焦公共决策部门工作重点,提高档案资政服务的精准度。

二、“互联网+”背景下档案资政服务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

“社会支持”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开始引入是在精神病学的文献中,随后又应用在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中,不同研究学者采取的研究视角各不相同 ,导致“社会支持”成为一种多维度的概念,对“社会支持”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较多学者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人类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所感受到的来自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的帮助、支持,尤其是指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群体所获得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一些学者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还可以是“公益创业[9]”“家庭教育[10]”等社会活动,因此,社会支持理论应用于档案资政服务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本文将档案资政服务置于社会环境与社会网络中构建其社会支持体系,并从支持主体、支持内容的角度厘清社会支持体系的框架与层次。

(一)支持主体

档案资政服务社会支持体系的良性运行,需要政府、档案机构、其他机构、公众参与其中,形成“政府引领,档案机构推动,其他机构联动,公众辅助”的支持主体结构,并且对支持主体的职责、义务进行科学界定,使各主体各司其职,相辅相成。

1.政府

从政府层面看,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和投入经费调控资源配置是档案资政服务社会支持的主要形式。《“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和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对档案资政服务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出台了有关规定,但并未明确提及“互联网+”这一概念,因此,还需制定新的政策及实施细则,并对相关法律进行新的司法解释,保障档案资政服务的发展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互联网环境。鉴于相关的政策与举措并不是由政府单独负责和落实,因此,政府支持的重点在于优化顶层设计,引导和协调其他主体参与档案资政服务,加强监督问责,明确界定适用于档案资政服务参与主体的问责程序,疏通监督问责的渠道,明晞违规、违法查处办法,督促责任主体正确履职。

2.档案机构

在我国,档案机构以国家各级综合档案馆(室)为主要组成部分。档案机构的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和档案本身的资政特性决定了档案机构能够成为公共决策和管理部门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撑。档案机构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档案,包括政府文件、统计数据、报告、研究成果等,全面记录了国家发展历程和政府工作情况。同时,互联网催生若干新领域、新专业,丰富了档案资源种类,档案机构可以利用充裕的馆藏档案,通过简报、专题汇编、专题研究、政策咨询报告、研究报告、知识库、案例库等形式[11],为公共决策和管理部门提供经验借鉴和信息保障。另外,档案机构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参与者,要推动决策程序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公共决策不仅与国家战略相衔接,还要关乎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的福祉。

3.其他机构

“互联网+”背景下,应探索档案机构以外的其他机构的支持作用,全方位满足不同类型的公共决策需求。首先,博物馆、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机构,与档案馆在发展目标、服务职能、馆藏资源等方面的相似性为其支持档案资政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21年6月,《“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档案馆与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在档案文献资源共享方面加强合作”,整合散落在图书馆、博物馆的资政档案资源,为公共决策部门提供跨机构的资源利用服务。其次,各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专业人才充足,拥有档案学、历史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学术团队,可以依靠其学术基础和研究经验,开展交叉研究,针对全方位、跨领域、较为系统复杂的公共决策问题辅助档案机构进行档案资政编研。最后,科研机构研究资金充裕,研究实力雄厚,可与档案机构共同推进知识库、案例库、科学决策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

4.公众

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提到,“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档案事业发展”,公众作为社会力量的核心角色支持档案资政服务发展已成为必然。一方面,我国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决策的部署追求解决公众的需求和问题,因此,与公众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档案变得极为重要。“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性增长,信息提供形式日新月异,公众在网络上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的观点,在政府档案网站提出的意见,都可以作为档案信息的一部分,对公共决策部门了解民生并做出符合公众价值偏好的决策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另一方面,公众和其他领域专业人才可以直接参与档案事务,可以向档案机构捐赠历史档案,可以对档案进行转录、著录、添加说明,对符合政府决策需求的外文、少数民族语言档案进行翻译,还可以通过政府档案网站的局馆信箱、网上调查问卷、档案公共论坛[12]等与政府进行协商,参与档案公共政策的制定,为档案资政服务的开展筑牢根基。

(二)支持内容

“互联网+”背景下,档案资政服务社会支持体系的支持内容更加具体化、多样性,可从技术、人员、资源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为档案资政服务提供支持,维系社会支持体系的稳定运行。

1.技术支持

首先,5G技术发挥其低延时、大容量、高速率的特点,提高了档案信息的传输效率与共享程度,在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时,可以快速从档案数据库中调取同类事件的处理措施,提供历史经验,使公共决策部门及时做好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其次,区块链技术将档案数据分布式存储,采用哈希函数算法和时间戳功能,保证数据不被篡改并提供可追溯的数据记录。资政档案通常涉及一些未开放的信息(包括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对档案访问权限的精确控制,只有拥有密钥的用户才能查阅特定的档案信息,为档案资政服务带来更高的数据安全性。再者,云计算技术依靠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巨大的存储空间将分散的具有资政意义的档案信息整合在档案云中,并进行分类存储,解决了由于信息分散、信息混乱而产生的影响决策的一系列问题。最后,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档案数据的挖掘,可以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趋势和规律,主动推送档案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还能捕捉到档案数据中潜在的价值和创新点,为档案资政服务带来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2.人员支持

档案工作者是档案资政信息的筛选者、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者、资政服务策略的实施者和政务信息的传递者[13],专业人员的支持奠定了档案资政服务的智力基础。2022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显示,管理学下设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旨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实现从传统的档案保管者向新型的信息资源管理者转变[14]。该人才培养方案与档案资政人才的需求理念相契合,将为档案资政服务输送更多具备洞察力、创新能力的专业人员,能够对档案数据整理和挖掘,捕获对公共决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档案资源从数据到知识到智能的升级。同时,随着档案资政服务专业人员准入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奖励机制等措施的逐渐施行,将提高专业人员队伍水平,促进档案资政服务的综合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3.资源支持

档案资源的资政服务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概念主要指档案机构为满足公共部门决策而提供的档案资源内容本身,广义的概念则还要包括与提供档案资源有关的制度、技术、人员等其他条件。本文以狭义的档案资源资政服务展开研究,不同的档案资源内容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公共决策。一是政策档案,记录了制定、实施和调整政策的过程和结果,公共决策部门可以通过分析政策档案发掘历史经验,避免重复错误,评估新政策的有效性;二是经济档案,包括贸易来往、产业结构、市场行为的相关数据和统计信息,有助于公共决策部门了解经济形势、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京津冀协同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民生档案,反映了人民生活状况、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为公共决策和管理部门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资源支持,如扶贫档案作为重要的民生档案可以精准识别贫困户,制定扶贫决策,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档案资政服务社会支持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凝聚各方支持合力

“互联网+”背景下,档案资政服务社会支持体系的实现需要更加宏观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思维逻辑指导,通过统筹协调机制构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稳定运行、功能互补的有机整体。要明确政府、档案机构、其他机构、公众各支持主体的权责关系,才能有效避免各支持主体出现职能重叠、沟通不畅的问题,才能发挥社会支持体系的作用,支持各区域档案资政服务协调发展。我国的档案服务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由于各地的发展情况有所不同,公共决策部门的决策要符合本区域的特征和需求,因此,档案资政服务的统筹、规划不能一概而论,要因地制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主管本地行政辖区的档案事务。但是,“分级管理”并不是“割裂管理”,各地区要协调沟通,地缘相近、发展相似地区的档案资政服务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要发挥发达地区档案资政服务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也要注重培养落后地区档案资政服务的意识。通过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凝聚各方支持合力,实现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有效帮扶,弥补落后地区信息化设施不完善、档案人才匮乏的发展短板,构建适应互联网环境的档案资政服务整体布局,促进档案资政服务社会支持体系的实现。

(二)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精准配置

“互联网+”背景下,搭建档案信息共享平台,是对处于分散状态的档案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共享共建,为档案资政服务社会支持体系的实现提供路径保障。目前,档案资政服务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政府与档案机构之间,各个档案机构之间,档案机构与其他机构之间的网络互不相通,阻碍了档案信息的利用,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的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档案信息的精准配置,满足决策需要。一方面,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档案资源的整合,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档案信息的重复录入与存储,并且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具有统一规范和标准,例如档案编码规则、元数据标准等,确保了档案信息的一致性和互操性,为决策者提供了准确和全面的档案信息参考。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实现档案资政服务的转介,即当某个区域或部门无法提供特定档案资政服务时,可以通过平台将需求转介给其他区域或部门,使不同区域和部门的档案资政服务可以互相补充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牛力, 王钰涵. 面向政府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综述[J]. 档案学研究, 2016(2): 60-66.

[2] 常大伟, 王坤. 档案在责任政府建设中的功能与实现路径[J]. 档案与建设, 2020(5): 28-31, 36.

[3] 留晞. 推进档案编研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浙江档案, 2021(1): 53-55.

[4] 魏扣, 郝琦, 张斌. 面向政府决策的档案知识库构建需求分析[J]. 档案学研究, 2016(5): 32-35.

[5] 张斌, 徐拥军.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档案智库建设策略[J]. 中国档案, 2022(2): 32-33.

[6] 归吉官, 邵晓瑜. 档案资政服务生态系统构成及运行机制研究[J]. 浙江档案, 2023(5): 40-43.

[7] 田晓青. 基于公共决策部门知识需求的档案资政服务研究: 框架、流程及机制分析[J]. 档案与建设, 2023(6): 19-22. (下转53页)

(上接44页)

[8] 归吉官, 田晓青. 档案资政服务样态及路径优化: 基于多案例研究[J]. 档案管理, 2023(3): 66-70.

[9] 刘蕾, 李静, 陈绅. 社会支持体系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基于创业者网络关系的视角[J]. 江苏高教, 2020(9): 78-82.

[10] 陈志其. 家庭教育的社会转向及其支持体系建构: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J]. 基础教育, 2021, 18(2): 21-27, 41.

[11] 许岩. 以资政理念提升档案服务能力: 访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斌[J]. 中国档案, 2012(4): 30-31.

[12] 陈建. 政府档案网站公众有序参与机制构建策略研究: 基于国内省级档案网站的调查分析[J]. 档案学通讯, 2017(1): 59-63.

[13] 吕红苹. 档案机构档案资政服务模式研究[J]. 档案天地, 2023(1): 58-62, 46.

[14] 杨文, 姚静. 档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数字转型: 基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的思考[J]. 图书情报工作, 2023, 67(1): 99-107.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