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气韵”说蕴含的中国哲学思想

2024-08-05 00:00王溪楠
书画世界 2024年5期

内容提要:书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哲学思想。其中,“气韵”说是中国书画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中国哲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本文将从“气韵”的概念、思想起源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入手,探讨书画“气韵”说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关键词:气韵;中国书画;中国哲学思想

“气韵”属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准则。根据《辞海》的解释,“气韵”主要具备两层意思:一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传神写照的感染力量;二是作品在更深层次上反映出的艺术家的品格、才情、气质、风韵。

从南齐萧子显的“气韵天成”到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六法”之一的“气韵生动”,再到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的“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历代书画家和理论家都对“气韵”做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多数将其视为艺术家禀赋、才智与精神风貌的最高标准。

一、“气韵”说的基本概念

宗白华曾概括他对“ 气韵” 的理解:

气韵, 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与和谐。[1]465

其中包括对生命内在动能的表现,以及对内在美感的追求、对情感和意境的传达等方面,是一种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

(一)释“气”

《说文解字》云:

气,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2]34

“气”是一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和篆文的字形都是模拟云气的样子。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的“气”字(图1)古字形由“二”和一横指事符号组成,表示天地之间的气流。在金文中,为了区别于数目字“三”,“气”字(图2)第一横被写成了折笔。在篆文中,“气”字(图3)字形由指事字变成了象形字,像极了气流起伏的样子。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气”字本义为云气,即自然界中的气态物质,是一种无形的、难以捉摸的存在。在汉字中,“气”常常被用来表示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状态,如天气、气候、气息、呼吸、气味等等。这些词语中的“气”都是指某种具体的物质、现象或者状态,但都是以“气”为基础来构成的。

从文化的角度看,首先,“气”被看作是一种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物质存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在春秋战国时期,“气”开始被用作哲学概念,逐渐形成了“气”一元论的思想,认为“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其次,“气”也被视为一种感应现象的中介,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应有的精神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常与可贵的精神、优良的品格、崇高的理想等相提并论,被视为是实现这些理想的重要因素。最后,“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观和宇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中提出“通天下一气耳”[3],认为万物皆为一气之变化,并以气之聚散来说明人的生死。同时,“气”也成为阐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概念。

(二)释“韵”

在古代文化中,“韵”几乎是所有艺术形式必备的审美标准之一。其在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在表达情感、创造美感、传达美好愿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韵”在《说文解字》中最早属于新附字,由“均”分化而来,之后南唐徐铉校订《说文》时才将“韵”补入其中,原文如下:

韵,和也。从音员声。[2]100

由其可知“韵”是一个形声字,其形旁为“音”,声旁为“匀”,取匀称、和谐之意。“韵”最早属于音乐、文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音乐领域中,“韵”是指和谐的声音、平仄协调的音律,后扩展为表示各种声音、音韵、和谐、协调等含义。在文学领域,“韵”被用来表现文字所呈现的节奏与和谐之感。在古诗词及曲艺中常指声韵、音韵,即通过押韵、平仄、对仗等方式使得诗歌及曲艺在声音上具有和谐美。例如“押韵”便指在相同音节中元音、辅音或声调相同,以构成声音上的回环往复之感。刘勰在其《文心雕龙·声律》中就讨论过音乐中声律与诗歌中格律的关系。如果向更深一层进行阐释,“韵”则被视为诗歌或曲艺的意境和美感的表现。对“韵”的运用,能够使诗歌和曲艺作品更加严谨、精练、优美,不仅能使其取得完美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传达出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深刻内涵和美好意境,使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和美感。

后来,随着东汉人伦鉴识与魏晋玄学之风盛行,“韵”这一概念又引申到了人物所持有的特殊“韵味”这一层面。随着这一概念的范畴不断发展演进,最终其所指范围落脚于艺术审美领域。后文将会详述这一概念在书画领域中的表现,此处暂不赘述。

二、“气韵”说蕴含的哲学思想

“气韵”说的形成有着独特的哲学思想及文化背景,笔者主要从道家、儒家、禅宗三个方面试着进行解读。

(一)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书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就认为:

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犹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4]80

徐复观也在其《中国艺术精神》中写道:

中国画的主流,始终是在庄学精神中发展。[5]136

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中国书画的美学特质、作品品格,以及画家的内心世界和人格塑造等方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主张回归自然、追求真朴和反对虚伪。这些品格都体现在中国画的品格上。中国画中的气韵不仅来自画面本身,更是来自画家本人的性情、学养,而画家的审美观念、艺术语言等便是其人格性情的直接体现。

其次,中国画中的“理”与“气”相合、“技”与“道”相通的创作理念,直接彰显了中国画的美学内涵。宗白华曾道:

庄子是具有艺术天才的哲学家,对于艺术境界的阐发最为精妙。在他是“道”,这形而上原理,和“艺”,能够体合无间。“道”的生命进乎技,“技”的表现启示着“道”。[4]76-77

中国画家通过感悟自然,将自然意境与道家思想中的“道生万物”理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美学特质。这种美学特质不仅体现在山水画中,也影响了人物画和花鸟画等其他绘画形式,使得中国画具有一种非功利性的清逸之气。这种对自然的崇敬与下文将讲到的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也是相吻合的。

(二)儒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与儒家虽然理念不尽相同,但是在宇宙观上还是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即都将其视为一种“虚空”,然奇妙的是虚空却可创生万物。如宗白华所说:

中国人感到这宇宙的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这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万动的根本,生生不已的创造力。老、庄名之为“道”、为“自然”、为“虚无”,儒家名之为“天”。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6]

虽然《论语》没有直接涉及“气韵”的讨论,但儒家思想及其教育理念也间接地影响了中国书画中“气韵”这一概念的形成。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在儒家思想中,“气韵”主要被用于描述人的气质和内在的精神状态。这种“气韵”是一种生命的活力,是人的精神风貌的体现。同时,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影响了中国画中的“气韵”,使得中国画更加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尽善尽美”等思想在中国书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书画追求“中和之美”,既要有优美的形式,又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教义。在表现上,中国书画往往追求画面整体的和谐与平和,这与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理念是相呼应的。

最后,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德行修养,注重人的品德和人格的塑造,这对艺术创作和个人气韵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中国画中,画家也非常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人品,才能创作出外在形式与内在气韵俱佳的作品。如“文人画”中就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文质彬彬”这一特点。

(三)禅宗思想的影响

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4]76

这是宗白华对“禅”的简单说明。而禅宗思想对中国画范畴的“气韵”之影响直接体现在对意境的追求、对自然的表现、对笔墨的运用以及对空灵的表现等方面。这使得中国画在表现上更为简洁、含蓄和深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对空灵意境的追求。中国画追求意境的传达,强调作品内涵的深刻和幽远,注重表现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内心状态。而禅宗思想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超越,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画对空灵这一意境的表现。这种追求使得中国画在表现上更注重表现作品的空灵和清逸之美,通过简洁、含蓄的表现来传达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内心状态。观后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于物象的深远意境。

第二,对自然的表现。中国画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和体验。这是禅宗与道家思想极为相像的地方。在这种思想的浸润下,中国画更加注重对自然万物的描绘,旨在通过自然的表现来传达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对笔墨的运用。禅宗思想注重内心的修炼和体验,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画对笔墨的运用。中国画的笔墨不仅是表现的工具,更是传达意境和情感的媒介。中国画的笔墨更注重内在的精神表现,通过笔墨的运用来传达作品的内涵和画家的情感。

三、“气韵”在书画作品中的表现

(一)中国书画中“气韵”的概念范畴

前文曾讲到“气韵”这一概念最初是从汉代的哲学和音乐领域中发展起来的。汉代哲学很重视“气”这一概念,认为其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而音乐中则讲究“韵”的概念,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声音的和谐和节奏的协调。所以,这两个概念相互结合便形成了“气韵”这个概念范畴。宗白华就曾谈道:

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其实不单绘画如此,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1]465

在不同历史时期,“气韵”的表现形式都有所不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情感表达,因此在书画艺术中出现了更多抽象的、写意的和意象的表现手法。在唐宋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繁荣,书画艺术也进入了繁荣发展期,“气韵”的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在明清时期,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和艺术的世俗化,“气韵”的表现也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情感表达。在我们今日的艺术领域中,“气韵”这一概念依然秉承传统,常被用来形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韵和内在美。概括来说,“气韵”是艺术作品中流露的生命力和精神气质,是一种“动感”与“节奏感”的外在表现,更是艺术家情感和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二)“气韵”在书画作品中的体现

在艺术创作中,“气韵”对一件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中国画而言,“气韵”是画面的灵魂。首先,中国画中的“气韵”表现在作品的审美情趣上。上文提到谢赫“六法”之一的“气韵生动”,指的就是画面的气息流动、生命力展现以及韵律美感的结合。这种美不仅体现在作品的形式、笔墨、色彩和线条等外在表现层面,更是指在更深层面上所传达出的精神与文化意蕴。

比如道家思想在山水画中无处不在的彰显,便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内化在绘画中的集中体现。山水画画家往往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他们喜欢通过观察自然、表现自然,将自然山水的意境与画家自我的人格精神相融为一,在传递出对生命敬畏与赞美的同时,更能启示人们去追求和保持生命的活力。而且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有不落尘俗、不求功名的“隐逸”之心,故而中国的山水画大部分都流露出淡逸萧散的气息(图4)。如徐复观所说:

山水的基本性格,是由庄学而来的隐士性格。[5]189

……为山水传神的根源,不在技巧,而出于艺术家由自己生命超升以后所呈现出的艺术精神主体,即庄子所说的虚静之心,也即是作品中的气韵;追根到底,乃是出自艺术家净化后的心。[5]161

这种人格魅力与道家思想中的“淡泊名利”的理念相呼应,体现了中国画中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宗白华则认为绘画作品中的“空白”是对“道”的最佳诠释及最直接的体现:

中国画则在一片空白上随意布放几个人物,不知是人物在空间,还是空间因人物而显。人与空间,融成一片,俱是无尽的气韵生动。我们觉得在这无边的世界里,只有这几个人,并不嫌其少。而这几个人在这空白的环境里,并不觉得没有世界。因为中国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的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 [6]

此外,“气韵”还体现在创作形式、笔墨、用色手法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生动性上。画家往往经过精心构思和巧妙的手法,通过画面的整体构图、色彩搭配和笔触运用等元素将自然界的形态、光影等元素转化为具有美感的画面,使作品在展示自然万物之美的同时更加具有深邃的意境和生动的气韵。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图5),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细繁复的笔触、巧妙的构图为几百年后的观画者展现出一幅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画中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北宋时期不同阶层、职业人物的劳作场景,还将商业、农业、建筑、水利、宗教等多种文化信息杂糅其中,让我们在领略其时浓浓的市井文化气息之同时,更能体会到一个时代所具有的风韵之所在。再如清代恽寿平的没骨花鸟作品(图6),南田通过柔美的线条和淡雅的设色,让我们通过画面清新脱俗的气韵而领略到画家内心平淡、超逸的审美意趣。

书法的妙境通于绘画,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中国艺术的一切造境。[4]82

这是宗白华对书法艺术的评价。作为中国最独特且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气韵”在这门艺术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书法是通过文字的书写来传达情感和表现审美的,而“气韵”在这门艺术中主要被理解为是作品通篇所流淌的一股气息。具体来说,表现为书法家通过对作品线条、结构、章法的分析及灵活运用,在呈现抽象意味文字所具有的形态美、动态美之同时,所展现出的超越外在形式的生命力和节奏感。可以说,“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精髓所在。正如宗白华所说:

中国文字的发展,由模写形象里的“文”,到孳乳浸多的“字”,象形字在量的方面减少了,代替它的是抽象的点线笔画所构成的字体。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表现作者对形象的情感,发抒自己的意境,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纯洁的“乐音”来,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规律。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则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自心的情感。[4]162

举例来说,在“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图7)中,作者通过灵动的笔画结构和多变的章法布局,表现出了一种流畅自然且清丽典雅的气韵,我们通过那些俊美跃动的线条,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看到了永和九年上巳节时书圣和文人雅士曲水流觞的美好画面。再如唐代颜真卿的楷书,通过作品文字粗壮有力的线条和饱满的结体,流露出一种庄重稳健的气息,使作品具有深刻而独特的审美价值。

结语

中国书画中的“气韵”,是艺术家通过作品表现出的生命力,是他们对自然的独特理解,更是艺术境界的最高层次。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通过对“气韵”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传统艺术的精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书画中的“气韵”说应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研究和推广的力度,让更多人在了解这一经典艺术概念的同时,为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宗白华.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M]//宗白华全集:第3卷.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2]许慎. 说文解字:卷一:上[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庄子. 卷七[M]. 北京:中华书局,2010:359.

[4]宗白华. 美学散步[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宗白华. 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M]//宗白华全集:第2卷.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45.

本文系北京印刷学院经管学院创研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书法文化海外传播模式研究”(项目号:40000122008)的阶段性成果。

策划、组稿、责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