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康里巎巎是元代书法大家,其草书风格多样,变化丰富,颇具特色。本文以康里巎巎草书作品的诗文内容和书风特色为研究对象,对其草书代表作品《李白〈古风〉诗卷》《柳宗元〈梓人传〉卷》《柳宗元〈谪龙说〉卷》和《屈原〈渔父辞〉册》的内容、技法、结字、美学进行剖析,深入阐述其草书寄文托赋、今章融合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康里巎巎;寄文托赋;今章融合;草书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中,书法可不是光写字,还要写心、写志,要“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语),要“功宣礼乐,妙拟神仙”(孙过庭语),要“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张怀瓘语),还要“正书法,所以正人之心也”“翼教卫经”(项穆语)……康里巎巎的草书作品寄文托赋、今章融合,彰显了其为人、志向,以及诗文功用与艺术表现。
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康里(游牧于今乌拉尔河以东至咸海东北的突厥部落)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康里巎巎是一位品德高洁、政绩显赫而名垂青史的元代大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康里巎巎为承前启后、尚古出新的书法大家。其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子集,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擅长楷、行、草诸体,尤擅草书,且草书风格多样,变化丰富。康里巎巎的章草承前启后,书风高古朴实,个性独特,表现出其霸气彪悍、刚强爽朗的性格。其今草法度纯正、法意俱佳,最能表现其取法经典的专精和博涉。其将章、今二草融合,作品表现出清新自然、俊逸洒脱的艺术特征,展现了其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
康里巎巎现存章草代表作有《李白〈古风〉诗卷》,今草代表作有《柳宗元〈梓人传〉卷》,今、章草书融合出新之作有《柳宗元〈谪龙说〉卷》《屈原〈渔父辞〉册》。这些草书作品内容乃古代诗文,文风与康里巎巎各类草书的风格相一致,也与其为人、志向和品行相合,正所谓“书为心画”。康里巎巎的草书诗文内容有劝讽权贵、劝谏帝王、勉励朋辈、清廉自勉等特征,体现出文学与艺术相融的艺术特色。
一、章草出新 承前启后
康里巎巎的章草书《李白〈古风〉诗卷》(图1)所选长诗为李白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十八首,全诗共一百六十字,是一首具有讽谏意义的长诗,内容讽刺随波逐流、追慕富贵之人。但不知为何,“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句在康里巎巎的作品中被遗漏。最后两句“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雠。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以古人之典故对今之权贵加以讽喻与谏劝,道出自古以来功成名就而不知退让的人,最后多为过失所累所害的要义。为官之人,以秦朝丞相李斯为例,其虽曾大有作为,最终却被车裂而亡。为商之人,以石崇为例,功成而不知身退,为绿珠而遭弃市。举了两个反例后,李白以范蠡为正例,以其能在勾践灭亡吴国后及时退隐,不再参与朝廷之事,劝告权贵应学此以保身。
《李白〈古风〉诗卷》的章草书风与李白此诗的风格特点相合,用笔锋芒外露,书风奇崛峻峭,如雄剑倚天、长虹驾海。康里巎巎的书风表现可能与其家族在世代征战中形成的强悍气质相关。此卷后有张雨的跋文:“子山承旨书谪仙词,所谓二妙,雨尝见太白醉书天地爱酒诗,其辞见合集中,然其笔踪逸迈,加之锦袍脱靴之气,有凌厉天下后世之为。孰若吾承旨公,既以李仙为法则,而其书乃一以皇象而下诸君相比肩,其一代之杰作者欤。山人张雨。”张雨称赞康里巎巎为人处世以李白为榜样,并高度评价其章草书是三国皇象以后的杰作。
本卷是康里巎巎典型的章草作品,亦是元代章草代表作品,以方折遒劲、凌厉锋芒的用笔写成。他大胆将章草笔法与今草笔法相结合,改章草以扁方为主、大小均等的构型,以今草的纵向取势,营造大小错落的活泼和笔断意连的流畅相统一的效果。尤其是他夸张处理章草捺画造型,形成大刀阔斧的雄强气势,与传统章草风格迥异,别出新意,展现出极强的创造性。本卷的前面部分文字多为章草体,前六行,特别是前三行,如“天、千、桃、为、花、逐、东、流、复、续”等字为纯章草,仅字形稍变长,字势仍是突出捺、点的横向取势;中间部分文字书体多为章、今草之融合,第七至十一行中多数字末笔都向左下引锋牵带,如“下、州、如、飞、络、皆、而、志、到、珍”等字,牵丝映带明显;后面部分文字从第十二行起至末尾则多今草意,如“体、风、管、齐、双、争、夜、言、度”等字,除“珠、成、散”三字外,最后三行书体基本为今草。此变化极符合书写者情绪由平静到激动的过程转变。
《李白〈古风〉诗卷》书法用笔、结体均极富变化,保留了章草的用笔特点,即波磔笔画横向伸展,横画有章草意态,字与字间用今草笔断意连的纵势暗连。康里巎巎将章草原本较为方正的形态改为今草富有变化的形态,形成整体布局修长流畅的面貌。字形有大小、正欹、疏密、动静等变化,行与行之间灵活变化而无定则,通篇章法和谐生动,意境幽远。在《李白〈古风〉诗卷》中,我们不但能看到汉晋法度,也能感受到激越的创作情绪,与前人章草作品流露出的矜持柔缓感截然不同。
自今草出现后,章草便无创新发展,自魏晋至唐宋日渐式微。元朝前期虽然写章草的人较多,如赵孟、邓文原等大家,但都没突破皇象《急就章》的风格。直到元朝中期康里巎巎找到章草与今草结合的创新之路,这种古老书体才重新焕发生机。元末明初,杨维桢在康里巎巎的影响下找到章草与行书结合的路径。宋克受他们影响,致力于章草,结合楷、行、草各体,破体而出,章草得以再度复兴。清代碑学兴起,沈曾植以北碑入章草,其弟子王蘧常以简帛书入章草,可谓前无古人,促进了章草与其他书体融合发展。
二、今草纯正 法意俱佳
《柳宗元〈梓人传〉卷》(图2)是康里巎巎37岁时书写的草书作品,是其成熟且个性明显的作品。柳宗元《梓人传》是作者以亲见的真实人物,即梓人的传奇事迹为喻,通过“梓人之道”阐述治国的大道。梓人并不精通工匠的具体操作,甚至连简易木工活也无法完成,但建屋时需要他掌控全局、运筹帷幄。柳宗元还谈及梓人与主人间的关系。柳宗元作为宰相,其主人即为帝王,其借主人之于梓人以喻帝王之于人臣,若帝王自以为是,处理国家事务时对臣子进行错误干预,则易使事情失败。
康里巎巎在元代担任过相当于帝王之师的官职。曾为礼部尚书兼任经筵官。经筵官须“以圣贤格言讲诵帝侧”,可视为帝师。康里巎巎偏好的“圣贤格言”教材之一便是柳宗元的《梓人传》[1]。康里巎巎认为帝王治国无须事事亲为,而须知人善用、统领管控,治世任人赏罚分明、裁决果断。
笔者认为此卷主要取法王羲之的草书,呈现出平和高古、遒迈刚健的气象。他曾在临写王羲之的草书《十七帖》后感叹道:“去岁在上都时所临,殊未能得其万一耳。”正是由于他深入钻研王羲之书法,参透奥妙,并融合怀素、孙过庭等名家笔法、字法,遗貌取神,才创作出如此既有晋唐古韵,又有独特个性的精品。康里巎巎以侧锋起笔,中锋行笔,转折结合,书风流丽妍美,与孙过庭的《书谱》风格更接近,也与怀素草书朴素刚劲、静谧闲逸的意趣相类。连自视甚高的祝允明也对康里巎巎善于变通大加赞赏,其在《书述》中称:“书理极乎张、王、钟、索,后人则而象之……蒙古数子,未足甲乙(虞、巎等辈可尔,枢、邓与余人无足语)。”[2]可见康里巎巎在书法上取法王羲之、钟繇、索靖等人,是少数民族书法家的代表。吴荣光在《柳宗元〈梓人传〉卷》后题跋云:“用笔如云飘忽,不失矩度,运腕之熟、行墨之快,无逾此者,宜其一日能作二万字也。”可见此作的风格特点。
草书始肇先秦。古隶经简省草化后,波磔分明,笔画相连,横向取势而形成章草。“草圣”张芝又将章草转变为今草,亦称一笔草,笔画更简省连贯,字形由横势变纵势,有连绵不断的气势。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章草到今草过渡时期的代表作。今草由古质走向妍美,并臻成熟,应归功于东晋王羲之,其代表作《十七帖》便是典范。而王献之的外拓笔法相对于王羲之的内擫更自由奔放。唐代孙过庭继承了“二王”草书的风格,从其代表作《书谱》中可感受到“二王”点画、线条、结构的遗韵。“颠张狂素”中的张旭追求狂放不羁的气势,怀素锤炼简古洗练的线条,他们把草书发展至狂草,雄视天下。从康里巎巎的草书作品《柳宗元〈梓人传〉卷》来看,草法纯正,为晋人法度,线条凝练,受怀素的影响较深,书风平和,与孙过庭草书相似。
三、今章融合 尽显个性
康里巎巎任职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时,结识了叶彦中(生卒年不详)。叶彦中字大中,松阳(今属浙江)人,曾任南台架阁库管勾,崇道重学,有政绩。巎巎对其才思敏捷、品行高洁较为认同,多与其往来。元至正六年(1346),叶彦中被贬海盐州时,康里巎巎作草书《柳宗元〈谪龙说〉卷》(图3)寄赠叶彦中。《柳宗元〈谪龙说〉卷》是柳宗元在政治改革失败,被贬至永州十年后所写的寓言。其中并未提及自身经历,而是借奇女子以言自身。在叶彦中仕途不顺时,康里巎巎为其书此文,亦是借奇女子来喻叶彦中。《柳宗元〈谪龙说〉卷》中的奇女子来自天宫,因心高气盛被贬至人世,最后化龙重返天宫。康里巎巎以草书书写寓言故事,为叶彦中被贬谪远地而抱不平,希望品行高洁的叶彦中能如《谪龙说》中奇女子般重返天宫,即重回朝廷。
此《柳宗元〈谪龙说〉卷》为康里巎巎晚期作品,其行笔顺畅,字里行间尽显锋芒外露的个性,极有气势。作品后有周伯琦、昂吉、瞿智三人的题跋,跋中记有叶彦中与书卷的情况。周伯琦言:“谪龙之事甚奇,河东之文尤奇,康里公之书益奇,可谓三奇矣。康里公标望绝人,简交际,重然诺。虽不倦与人作书,然非其人,终不得也。彦中公交契之素,于是乎见之。鄱阳周伯琦记。”昂吉记:“故人湖海隔音闻,为写河东柳子文。寄与江南叶少府,临风展玩忆青云。西夏昂吉。”瞿智云:“章文简孙伯昌氏所藏,康里巎公为叶判府书柳河东《谪龙说》,判府乃伯昌外族而得之。余尝闻韩昌黎评柳子厚文雄深雅健,崔蔡不足多也。而子山平章书似公孙大娘舞剑器法,名擅当代,前后相去数百载而具美于卷中,展玩之如秋涛瑞锦,光采飞动,可谓妙绝古今矣。伯昌宜宝之,庚子七月廿八日,高平瞿智谨识。”他们深刻评价了《柳宗元〈谪龙说〉卷》的文学、艺术价值,以及康里巎巎与彦中的友谊。
此卷的特别之处是气韵高古,有章草字法与意趣。如“龙、五、与、裘、曰、钩、天、辰、成”等字为章草结体。全篇章草、今草相杂,形成纵横制衡之势。今草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章草沉寂安静、不激不厉,二者交错发展,相互转化,狂放而不零乱,安稳而不呆板。通篇生动和谐,美不胜收。全篇点画笔法较多,点线结合,用笔快慢、轻重和谐统一,随意挥洒,得意之处令人叫绝。这在前人法帖中甚是少见,可谓是章草、今草的融合创新,为后世开一新法门。
四、章今合体 风规自远
康里巎巎草书《屈原〈渔父辞〉册》(图4)未署年月,依风格推测可能是其晚图4 元 康里巎巎 屈原《渔父辞》册(局部) 藏地不详年之作。此作特点为今草中掺杂章草,流露出沉稳浑厚、迟滞不畅的抑郁之气。《渔父辞》出自《楚辞》,其辞内容载于姚鼐《古文辞类纂》[3]。
屈原《渔父辞》的中心思想即“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是远离尘世的捕鱼老人,他劝屈原随波逐流,不要清高离群。而屈原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宁死不屈,保持清白节操,此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相一致。全文一问一答,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两种相互对立的人生观。康里巎巎任经筵官时曾说:“备位经筵,得言人所不敢言于天子之前,志愿足矣。”[1]从中可见康里巎巎的政治抱负和高尚品德。他在位时教皇帝治国安邦之道,辅助皇室铲除朝中权奸,改革朝政,政绩显著。其为官清正廉明,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去世后,家人几乎无钱为其送葬。
《屈原〈渔父辞〉册》与《柳宗元〈谪龙说〉卷》风格相近,均为今、章书体结合的代表作。二者相比较,《柳宗元〈谪龙说〉卷》字形修长秀美,书风平和流畅,偏向今草风格;《屈原〈渔父辞〉册》字形宽博厚重,书风沉雄博大,章草意味更浓,整体章法以茂密为主,有些小巧玲珑之字,生动活泼,在茂密中见疏朗而不觉拥挤紧迫,有安详镇定、风规自远而不为世俗所左右的气象,是文意与书体相融相生之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难怪徐利明在《中国书法风格史》中写道:“章草及其变体在赵孟的积极倡导下兴盛起来,而在康里子山的笔下取得了最高成就,其对笔法的精通及其创意和书美情境,都足以作为元人章草及其变体—章、今合体艺术的最杰出代表。”[4]
关于《屈原〈渔父辞〉册》的最大特征,清代邓石如云:“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字密者如“原、潭、泽、畔、斯、溪、凝、铺、歠、醨、浴、振、葬、鱼、渔”等,浓密粗重,与疏者如“问、之、人、皆、与、何、不、令、为、以、玄”等稀疏细小之字形成强烈对比,正反映了康里巎巎融合出新的特点。
康里巎巎的草书,源于写字而高于写字,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其草书的文风和书风互为融合与促进,为文能达意、书能畅神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宋濂. 元史:卷143:巎巎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76:3413.
[2]葛鸿桢. 祝允明.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40-41.
[3]姚鼐. 古文辞类纂[M]. 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494-495.
[4]徐利明. 中国书法风格史[M]. 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0:254.
策划、组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