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死率较高的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2024-08-03 00:00
海外星云 2024年7期

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SS)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严重急性综合征,病情发展迅速,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在日本,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俗称“食人菌”,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患者数量正以史上最快的速度增加,1年内增长了2.8倍。

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主要由A群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等感染引起。这些病菌主要通过黏膜或皮肤侵入人体,在轻微局部创伤或术后感染的基础上引发疾病。患者及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链球菌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近年来,有报道称链球菌也可引起与中毒性休克相似的综合征,这进一步增加了对该疾病的认知复杂性。

链球菌属细菌是化脓性球菌中的一类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及动物粪便和健康人的鼻咽部,大多数为正常菌群,并不致病。

链球菌依据溶血反应和组特异性抗原等有多种分类方式,根据链球菌细胞壁中抗原结构(C多糖抗原)的不同,运用血清学方法可分成A~H、K~V20群。对人致病的链球菌菌株90%左右为A组链球菌(GAS),其他组少见。

A组链球菌常定植于人体咽部,也可以在不洁皮肤表面,引起浅表性感染、侵袭性感染、毒素介导性疾病以及感染后免疫性疾病等,其中侵袭性感染包括菌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骨髓炎、坏死性筋膜炎和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

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是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严重侵袭性感染,其临床特征为快速进行性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潜伏期短,起病急骤。多数患者以突发局部剧烈疼痛起病,常局限于某一肢体,也可位于胸腹部。疼痛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红斑等软组织感染表现,严重者会发展为水疱及大疱。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寒战、肌痛、腹泻等前驱期症状。

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低血压休克,这是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重要特征之一。休克早期表现为低血压,数小时后可能发展为严重休克状态。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多系统器官受累症状,如肾功能不全、神志恍惚、狂躁或昏迷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前有局部皮肤或黏膜感染灶、急发病、发热、低血压及多系统器官受累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加、肾功能不全等多系统器官受累征象。局部感染灶或血培养发现链球菌是确诊的关键依据。

人类是A组链球菌的唯一天然宿主,A组链球菌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接触感染者或其破损的皮肤传播,还可通过受污染的食物等传播。A组链球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有基础疾病者、儿童、老年人、孕产妇。既往有基础疾病者和有其他合并感染者,如流感、营养不良、糖尿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者更易感染。

对症治疗

对于低血压和休克的治疗,应采取吸氧、迅速补充血容量等措施。先用生理盐水,再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严重者可输血浆及人血白蛋白等。如血压仍不升,可用多巴胺等升压药。同时,应积极防治ARDS、心功能不全、急性肾衰、脑水肿、代谢性酸中毒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并发症。严重患者可早期、短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病原治疗

对局部感染病灶,应根据病情及时引流、清创、筋膜切开或截肢等。抗菌治疗常用各类抗生素。严重感染则需使用强效抗生素。

预防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关键在于避免黏膜、皮肤软组织及上呼吸道感染。特别是局部创伤和术后应注意伤口的清洁和护理,防止感染。对于女性而言,在月经期应避免使用高吸附能力的卫生棉条,以降低感染风险。

此外,公众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警惕性。一旦出现类似症状,如突发剧烈疼痛、高热、低血压等,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的感染史和接触史,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通过对该疾病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降低其对社会和患者的影响。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进步,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出现,为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康复机会。同时,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也将得到提高,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虽然较为罕见且病情凶险,但并非不可防治,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警惕,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寻求专业帮助。同时,医疗机构也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该疾病的认知和诊疗水平,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综合整理报道)(策划/黄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