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艺术电影市场发展前景研究

2024-08-02 00:00郭琦
名家名作 2024年15期

[摘 要] 随着中国电影质量的逐步提高,电影市场不断成熟,影片创作也在不断完善,类型片持续升级甚至有了规模化的发展。艺术片作为中国电影市场小众但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也逐渐走出小众的象牙塔,进入广大观众的视线中,得到更多观众接受与喜爱的同时也呈现出多层面和多色彩的样貌。通过对艺术电影的本质和影响中国艺术电影的排片因素进行系统概述与分析,探索艺术电影的发展前景。

[关 键 词] 艺术电影;电影市场;发展前景

自电影相关部门与全行业共同创建“电影质量促进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佳作频出,高产量与高质量的电影同步涌现。2023年中国电影创作,从大制作、高配置、强类型的主导模式转型,努力在题材、类型、叙事、视听语言,特别是与观众的共情共鸣方面探索创新,敏锐地捕捉社会关切和大众情感走向,在新主流电影之外,借助真实改编、传统文化IP转化、社会—悬疑片融合、类型片作者化,推动了中国电影整体叙事能力和现代电影美学的提升,强化了电影与现实之间的互动联结,出现了一批标志性作品,满足了观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1]。与此同时,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博弈也日渐激烈。

一、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及现状

中国目前的艺术电影主要还是在传统电影的范围中进行探索,并带有导演自身强烈的艺术风格。在这点上其实与海外的一些现实主义派以及超现主义派的实验类艺术电影有所差别。特别是第六代导演曹保平的《涉过愤怒的海》、贾樟柯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等都有着强烈的个人艺术风格和探索性质。而新生代作品《野马分鬃》《宇宙探索编辑部》《爱情神话》《不虚此行》等也维持着国产电影艺术的风格和传统。

目前国产艺术电影的创作处境逐渐回暖,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鸿沟也在逐渐变窄,泾渭分明的情况有所好转,但艺术电影在国内市场反响不佳,使艺术电影依旧在电影院坐冷板凳,排片率仍然处于低迷的状态,这也导致艺术电影很少在国内市场发行放映。而参加电影节似乎成了更好的选择,创作者带着艺术电影参加电影节的好处非常可观,对于小体量的艺术电影来说宣传发行是一笔庞大的费用。但是,如果可以在电影节上获得认可,这不仅在观众当中有了很好的宣传,甚至还可以保障影片上映之后的排片率。目前有许多优秀的艺术电影创作者都选择这条道路,比如新生代导演魏书钧,2021年其处女作《野马分鬃》入围戛纳电影节之后获得很大关注,当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也将其列入放映名单,看似掀起一阵热议,但此片最终票房只有1100多万。两年后带新作《河边的错误》再次入围戛纳电影节,再加上朱一龙自降片酬加入演绎并带来话题热度,让本片超过3亿票房。但这与同档期上映的商业大片的票房相比,也只是九牛一毛,不具有抗衡之力。

二、影响中国艺术电影的排片因素

(一)观众趋于理性的选择

电影既是商品也是艺术品,观看电影既是娱乐满足的方式,也是艺术欣赏的过程。从电影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观众作为艺术电影的消费者,而消费者跟电影的主要收益有着必然的联系。

从 2017 年开始,国内电影市场中 “大片”独大和观众只看特殊效果与明星的现象发生了明显变化。国内观众不再只依靠影片是否有 3D 效果、 是否由流量明星所演的标准而选择影片,而是越来越注重内容与品质的选择。

创作者在这种大环境下有机会摆脱“流量”“大片”等吸睛元素的桎梏,可以更加从容地创作高质量、高品位的电影作品;而观众的选择开始趋于理智,也不再完全盲目地跟风。中国电影市场一改以往追求大制作、追求视觉快感、追求流量明星的现状,更多追求好口碑、追求好故事、追求好情怀。

随着观众观影经验的丰富,对电影的选择和口味也越来越多样化。虽然那些大制作、大场面、大奇观的电影仍然会带给观众在感觉器官上的刺激和释放性的娱乐快感,但人们也需要甚至更需要在电影中去体验故事的跌宕起伏,去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生和真真切切的生活,去感受美好情感和社会正义,去与现实展开温情对话。

艺术电影的观众有着与大众不同的追求。这群喜爱“阳春白雪”的队伍对于艺术本身的喜爱是绝大多数的存在。艺术电影的观众不介意用冗长的对话甚至独白来引发思考,也不排斥用缓慢的长镜头来阐述故事,也许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波动,也许带有“枯燥”“乏味”的特点,但他们只渴望在电影作者的带领下去感受真切的生活,感受那些揭露社会、人性的故事以及贴近生活的人物,更追求不束缚在主流价值下但不背离主流规则的作品。

(二)放映联盟与艺术影院的勃兴

由于艺术电影的“小众”特性,导致艺术电影出现上映周期短、排片率低、场次时间不佳甚至无法上映等状况,这让艺术电影的影迷们总是被“艺术电影无处可看”的烦恼所困扰。 随着艺术电影影迷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中国电影资料馆在 2016 年 10 月率领其他影院组建了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成熟的院线或者电影院以自愿的形式加入该联盟,签约放映一些非商业电影。

近年来,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以“为观众奉献更多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影片”为宗旨持续发光发热,不仅修复了《红色恋人》等影片,让经典得以在大荧幕上重现,更是专线发行放映了《永安镇故事集》《水边维纳斯》等一系列艺术电影。

除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之外,其他的艺术电影放映平台也不断兴起。其中,大象点映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平台。该平台让组织放映者得到下沉,影片的放映也不再控制在发行公司手里,观众更是可以逃脱被动等待电影排片的现状。大象点映平台有意识地将电影分为经典、艺术、纪实等八种类型,让电影的受众更加细分化。发起人的无门槛性让任何人都可以在此平台上发起专场点映甚至是超前点映,这也加大了电影的放映机率,参加人数只有达到了一个数值之后此场点映才可以成功。在这种操作模式下,不仅能够节省片方的发行成本更可以保障同场电影的上座率,这对电影院来说也是一种避免浪费的途径,可大量减少放映艺术电影因空场而造成的损失。

章明,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一直忠于创作艺术电影,其中《巫山云雨》为其代表作,但由于国内电影市场环境,虽然其作品在各个国际电影节中斩获许多大奖,但始终无法在国内上映。2018 年 12 月 7 日其导演的《冥王星时刻》通过大象点映平台在全国百城中进行为期两周的限量公映,这次的活动让章明导演的作品第一次登上国内的大荧幕,更是让观众有机会在电影院中感受这部被威尼斯国际电影前主席马克穆勒称为“年度最具有新浪潮精神的一部影片”。

近年来,国产艺术电影已经出现了从少数人的欢聚到大众的需求改变,2023年曹保平导演的《涉过愤怒的海》在大象点映的组织下2天16城完成了111场放映。

由此可见,艺术电影放映市场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大象点映、首都之星艺术影厅联盟等艺术电影放映平台的加持之下日渐成熟,此类平台也不断地推动和刺激着艺术电影市场的潜力。

三、中国艺术电影市场前景预测

(一)在互联网新思路的利好条件下营销

电影产业作为一种经济,主要输出的是“体验”。电影是具有体验功能的商品,对电影观众来说,整个消费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实体物品,仅仅是完成了情感的体验与感情的宣泄。笔者认为,观影是在大众环境里完成的私人活动,因为每个观众对一部电影的感受往往是具有个人化情绪的。但在互联网的普及之下,这种个人化感受得到了交流甚至是传播的平台。 艺术电影可以借助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分众精准、互动性强、用户量大等特点进行商业化的营销。在互联网广泛的领域中,短视频营销与话题营销是近几年艺术电影最新尝试的方式,在成长过程中便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抖音作为当下火爆的短视频平台,简短而富有话题感的特点完全契合当下快餐文化的现状,抖音营销也在逐渐变成电影营销里的一种常态。

艺术电影导演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便是这场短视频营销里的赢家,上映之际一改之前的宣发方式,甚至创造了“一吻跨年”话题的方式去吸引大家看电影首映,影片特意将电影结束的时间控制在零点,这一话题配合影片中主角接吻的预告片在抖音一类的短视频平台迅速传播起来,并得到了“病毒式”的扩散。事实证明,这种尝试是有效的,影片首映日便获得了 2.63亿的票房。

但笔者认为,再好的营销也无法取悦所有受众,尽可能争取大多数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地球最后的夜晚》这次尝试在营销层面上是一个积极的案例,它让艺术电影在商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艺术电影试探出了观众的底线。

自《地球最后的夜晚》尝试成功之后,短视频便变成电影宣发的“宝地”。《河边的错误》是近期文艺片宣发的一个正面案例,片方一早就打出“艺术佳作”的标签,准确圈定受众范围,社交平台相关话题也是围绕作品本身,通过原著作者余华的解读和评价为影片背书。

观众买票前对电影风格已有心理预期,“看不懂”的观影体验反倒成为再次发酵讨论的话题点。在此基础上,再充分发挥主演朱一龙的流量基础,找到“不如发疯”等强网感的传播点,吸引更大范围受众来了解电影,甚至改变不少观众对艺术电影的刻板印象[2]。

(二)在观众口碑效应的扩散中进行传播

口碑营销是大多数艺术电影都会采用的营销手段,这种方式的影响力虽然不如其他的方式效果好,消耗的时间也会特别长,但是完全不需要推广的费用,对于小体量的艺术电影来说是最经济实惠的方式。虽然口碑效应传播较慢,但也是正因为这个原因让艺术电影有了在商业大片拥挤的档期里成为票房黑马的可能。

2022年暑期档出现了一匹黑马,《隐入尘烟》在上映45天后热度突然暴涨,在长期排片0.1%的情况之下开始逆袭,在上映的第55天,竟增长至6.7%。谁也没想到“隐入尘烟后劲有多大”这个话题会霸榜抖音热榜,相关视频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而事情的发酵一切来自观众的二创视频,观众在看完之后自发进行宣传,公映期间好评不断,票房也节节走高,成为这个档期的“黑马”。

好的口碑效应可以让艺术电影呈现低开高走的局面,负面的评论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裂变式的扩散引来致命的伤害,但不得不承认票房成功与口碑效应的加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在国家政策扶持与社会需求中成长

艺术电影想要与商业电影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不管是国家的政策扶持还是市场自身的氛围营造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方面,政府应该给予艺术电影一定的政策扶持,特别是在艺术电影的发展初期。除了在艺术电影发行放映方面的扶持,还需要在创作期间有所扶持;艺术电影虽是小成本居多,但“回本难”的现状也影响着导演的创作热情。

另一方面,中国艺术电影也需要内部调整,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利好条件与空间氛围,这种自我调节多数需要观众与演员的参与。在粉丝经济的笼罩下,如果演员更加珍惜艺术上的成就,观众也不再依赖于视觉上的享受而是追求饱满的内容,市场也会随之变得井然有序。在这种空间氛围里不仅可以慢慢培养出属于艺术电影自己的观众群体,更可以鞭策行业对艺术电影的关注,从而反作用于艺术电影在国内的发展。

(四)在艺术电影自身的努力下获得市场

抛开商业营销元素,艺术电影如何在自身的努力下获得市场青睐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当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实则是在讨论艺术电影的创作者该做出怎样的努力。

在中国目前的电影市场环境中,贴近生活的题材得到越来越多的展现,当大众对题材买单时却对艺术的表达方式敬而远之。中国导演不缺乏思想表达和题材,缺少的是既贴近生活又能被大众接受的电影思维方式。青年导演在创作上可以吸收西方青年导演的经验与教训:不走极端的所谓艺术电影之路,也不要极端地为“应和低俗”去拍所谓的商业电影,唯有把二者结合起来,设身处地地了解受众群,青年导演的艺术个性才有可能在观众中得到张扬。

除此之外,讲好一个故事也是艺术电影需要作出的努力,这不再是商业电影的刚需,近几年行业的目光已然投向艺术电影,使其也开始需要与主流商业电影有同样严格的行业规范。一个拥有完整情节和起承转合的故事是让观众愿意在电影院中坐到电影结束的前提,但艺术电影往往喜欢用跳跃的剪辑、晃动的镜头、冗长的镜头来表达故事,容易给观众带来“闷、长、晃”的印象。所以,艺术电影想要将观众拉回市场更需要在表达思想的同时兼顾好电影的故事性和文学性。

四、结束语

综上可鉴,尽管艺术电影在近几年来有了“回春”的势头,但想要在中国电影市场获得一席之地,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就目前情况来看,艺术电影虽然在内容上注重个人观念与艺术思想的表达,难免会被贴上“阳春白雪”的标签。不过随着电影工业化体系的完善,除票房市场之外,在包括政策扶持、影节影展、全媒体平台等多种要素的加持下,艺术电影的商业路径也会更加丰富、宽广[3]。

参考文献:

[1]尹鸿,郝婉全.与现实共振 以创新求变:2023年中国电影创作备忘[J].当代电影,2024(2):06-14.

[2]董铭.国产艺术片吸引观众,靠什么[N].环球时报,2023-10-20.

[3]徐辰.探寻中国艺术电影的商业成功路径:以六部高票房艺术电影为例[J].中国广播影视,2023(14):89-92.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