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吉林省非遗外宣翻译探索

2024-08-02 00:00:00戚旭阳
名家名作 2024年15期

[摘 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关注。吉林省作为中国东北的重要文化阵地,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通过探讨吉林省非遗的外宣翻译策略,以更好地推广和传播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首先概述了吉林省非遗的现状和特点,然后从生态翻译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外宣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接着指出了吉林省非遗外宣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和建议。

[关 键 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

基金项目:2024年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生态翻译视域下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以吉林省非遗为例”(项目编号:JJKH20241487SK)。

一、引言

吉林省非遗,这一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凸显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这些非遗元素如同珍贵的遗产,承载着一代代吉林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诉说着悠久的历史与辉煌的成就。外宣翻译作为一种跨越语言障碍的文化传播手段,成为推广吉林省非遗的重要工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外宣翻译,有效地推广吉林省非遗,增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首先,要对吉林省非遗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包括对非遗项目的分类、特点、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对其传承发展现状的了解。通过深入挖掘,我们可以找到非遗的独特之处,为外宣翻译提供丰富的素材和依据。其次,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够确保非遗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而生动的语言则能够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和兴趣。此外,还可以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使非遗的内涵得到更好的传播。同时,还要注重外宣翻译的多元化传播。除了传统的文字翻译外,还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对非遗进行全方位展示。这些多媒体形式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非遗的魅力,吸引更多国际受众的关注和喜爱。此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推广吉林省非遗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非遗项目进行互访、展览等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友谊,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为吉林省非遗的推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吉林省非遗概述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的心脏地带,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汇聚之地。这些非遗项目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们不仅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展现了吉林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一)吉林省非遗的丰富多样性

吉林省的非遗涵盖了多个领域,如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手工艺等。这些文化形式各具特色,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吉林省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

民间文学:吉林省的民间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如神话、传说、故事等,它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成为吉林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

传统音乐与舞蹈:吉林的传统音乐和舞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满族的传统音乐“满族秧歌”,以欢快的节奏和独特的韵律展现了满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戏剧与曲艺:吉林的戏剧和曲艺形式多样,如吉剧、二人转等,它们以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

杂技与美术:吉林的杂技和美术作品同样令人瞩目,它们以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吉林人民的精湛技艺和无限创意。

(二)吉林省非遗的历史与现状

吉林省的非遗历史悠久,这些非遗项目在吉林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吉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些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吉林省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项措施,如设立非遗保护基金、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些非遗项目。

(三)吉林省非遗的价值与外宣翻译

吉林省的非遗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是吉林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对这些非遗的深入研究和宣传推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吉林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同时,外宣翻译在推广吉林省非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准确、生动的翻译,我们可以将这些非遗的魅力展现给世界各地的观众,增进国际社会对吉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总之,吉林省的非遗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它们是吉林人民的骄傲。我们应该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努力保护和传承它们,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三、生态翻译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理论

生态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生态平衡,即翻译活动应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实现翻译文本的生态平衡。在外宣翻译中,这一理论要求译者要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习惯,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文化内涵的准确表达。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外宣翻译在传播国家形象、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传统的翻译理论虽然提供了丰富的指导和参考,但在应对复杂的外宣翻译需求时,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而生态翻译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为外宣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生态翻译理论,顾名思义,是将翻译活动置于生态学的视野下进行研究。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生态平衡,即翻译活动应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实现翻译文本的生态平衡。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包括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读者群体等多个方面。在这样多元、动态的环境中,译者需要像生态学家一样,对翻译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以找出最适应环境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在外宣翻译中,生态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习惯。这也意味着译者不能简单地将源语言的信息转化为目标语言,而是需要深入分析源语言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信息价值,再根据目标读者的接受习惯和文化背景,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这样,翻译出来的文本才能既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又能被目标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译者需要掌握丰富的翻译技巧,如直译、意译、音译等,并灵活运用这些技巧。同时,译者还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并传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只有这样,外宣翻译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进而促进各国间的交流和合作。

当然,生态翻译理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翻译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它需要与其他翻译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翻译体系。这样,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翻译任务,译者都能找到最合适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四、吉林省非遗外宣翻译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吉林省在非遗外宣翻译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许多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的翻译和推广,使得国内外游客和学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吉林的非遗。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给予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如长白山地区的满族婚俗、朝鲜族农乐舞等,已经通过翻译和推广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开始加强对非遗外宣翻译的研究和培训,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将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准确地传播给国际社会成为一项重要的挑战。其中,翻译作为连接不同文化和语言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吉林省非遗外宣翻译在实践中却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翻译人才短缺

翻译人才是非遗外宣翻译的核心力量,目前吉林省在这翻译人才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缺乏专业的非遗翻译人才,许多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对非遗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难以胜任复杂的翻译任务;另一方面现有翻译人才的培养机制尚不完善,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教育体系,导致翻译质量参差不齐。

(二)翻译策略单一

非遗的多样性决定了翻译策略的复杂性。在实际操作中,吉林省的非遗外宣翻译过于依赖单一的翻译策略,如直接音译或简单的意译,无法充分展现非遗的深层含义和独特魅力,容易导致文化内涵的流失和误解。

(三)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存在较大差异,吉林省的非遗在翻译过程中很容易遭遇误解和偏见。例如,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在目标语言中没有对应的概念或者被误解为其他含义。这种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不仅影响了非遗的传播效果,也可能对吉林省的国际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四)有效推广机制的缺乏

如果缺乏有效的推广机制,吉林省的非遗也难以在国际社会中获得广泛认可。目前,吉林省在非遗外宣的推广方面缺乏长期稳定的宣传平台和渠道,导致吉林省的非遗在国际市场上难以形成品牌效应,限制了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

五、吉林省非遗外宣翻译的策略与建议

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将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准确地传播给国际社会,成为一项重要的挑战。其中,翻译作为桥梁和纽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吉林省非遗的外宣翻译存在一些问题,如翻译不准确、文化内涵丢失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策略和建议。

(一)加强译者的培训和教育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因此,对于非遗的翻译,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非遗的深入了解。为此,吉林省应加强对译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翻译能力和对非遗的理解。可以组织定期培训班,邀请非遗领域的专家为译者讲解相关知识,同时鼓励译者参与非遗项目的实地考察,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

(二)注重翻译策略的灵活性

非遗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不同的非遗项目和目标读者群体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因此,在进行非遗外宣翻译时,应注重翻译策略的灵活性。对于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式,保留其原始风味;对于一些较为抽象或深奥的文化概念,可以采用意译或解释性翻译的方式,帮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同时,译者还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三)加强非遗外宣翻译的推广和宣传

翻译是非遗外宣的第一步,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才是关键。因此,吉林省应加强对非遗外宣翻译的推广和宣传。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国际会议、文化交流活动等平台,积极展示吉林省的非遗成果。同时,可以与旅游部门合作,将非遗与旅游业相结合,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此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非遗网站或数据库,提供详细的翻译资料和介绍,方便国际社会了解和研究。

(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翻译质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积极引入先进技术,辅助非遗的外宣翻译工作。虽然机器翻译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局限性,但可以作为译者的辅助工具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同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非遗的传播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翻译策略和宣传手段。

总之,吉林省非遗外宣翻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加强译者的培训和教育、注重翻译策略的灵活性、加强推广和宣传以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翻译质量等多方面的努力,能更好地将吉林省的非遗传播给国际社会,提高其在国际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结束语

非遗的外宣翻译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学者和译者关注这一领域,共同推动吉林省非遗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芳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11(2):41-44.

[2]覃海晶.生态翻译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5-19,39.

[3]邓娟.“一带一路”背景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J].文化学刊:2022(6):203-206.

[4]冯莹莹.跨文化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及对外传播策略[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14(5):152-155.

[5]刘惠云,任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译介研究特征及展望[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0(11):8-12.

[6]许敏,王军平.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概念的英译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24(2):108-112.

[7]徐倩,马慧.目的论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探究[J]. 济宁学院学报 :2023:44(2):52-57.

[8]朱旭,梁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27):169-173.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