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胡杨林是新疆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对新疆胡杨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新疆胡杨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发展。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结合新疆胡杨旅游文化外宣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和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期为新疆胡杨旅游文化外宣提供建议。
[关 键 词] 生态翻译学;胡杨旅游文化;外宣策略
基金项目:重点文科基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疆理工学院“两山”理论与南疆高质量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的项目“生态翻译学视阈下阿克苏地区胡杨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研究”(立项编号:JDYB202307)。
新疆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区域,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毗邻,是“一带一路”的主要交通枢纽。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被称为“旅游博物馆”[1]。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来华免签政策的范围不断扩大,国内外人文交流日益密切,新疆的入境外国游客的数量也呈现递增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做好新疆旅游文化外宣翻译工作,特别是新疆胡杨特色旅游文化外宣,不仅能帮助外国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2]。
一、生态翻译学阐释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于21世纪初由胡庚申教授首次明确提出,它结合生态学和翻译学的理论内涵,具有跨学科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其理论目标是解决翻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将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学说、西方近代生态主义思潮与东方古代生态智慧的研究思路引入现代翻译研究中,产生了翻译研究的“生态范式”。立足于生态翻译学研究成果的“生态范式”是“文本—译者—译境”的“三生”统一体,是“关注文本生命、译者生存与翻译生态的整体互动”。[3]
生态翻译学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强调翻译生态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联系,重新阐释和讨论了翻译的实质、过程、原则、方法和评判标准。具体而言,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翻译原则是“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方法包括“语言维转换、交际维转换、文化维转换”;译文评价标准是“最佳翻译是从多维度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方面分析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4]
二、新疆胡杨旅游文化外宣概述
(一)新疆胡杨旅游文化阐述
胡杨,即胡杨树,属于落叶乔木,是荒漠地区唯一的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此外,胡杨林还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重要树种之一。塔里木胡杨林国家森林公园是世界上最古老、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胡杨林保护区[5]。这里的胡杨林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宝库,也是研究沙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进入新时代,“胡杨精神”的主要内涵为“艰苦奋斗、扎根边疆、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文化润疆”四字的具体体现。同时,随着“旅游兴疆”战略的提出,胡杨林景区的规划设计和保护工作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旅游开发也给胡杨林带来了压力,如何平衡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成为一个重要课题[6]。
(二)新疆胡杨旅游文化外宣定义
新疆胡杨旅游文化外宣是指对新疆胡杨生长区域的特色旅游文化的对外宣传和推广,其主要目的是让外国友人了解新疆当地的胡杨特色旅游文化。胡杨旅游文化外宣翻译不仅是对旅游文本进行翻译,还包括对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模态信息进行翻译。
在进行旅游文本翻译时,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特别是在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需要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在进行外宣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并将其转化为外国友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形式。
三、新疆胡杨旅游文化外宣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一)翻译缺乏统一的标准
胡杨旅游文化外宣核心中的“胡杨”一词的译名存在翻译混乱的现象。胡杨是一种在我国分布广泛的树种,属于杨柳科杨属,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区均有分布,尤其在新疆的南疆塔里木河流域最为广泛,也有地方将其称为异叶杨、胡桐、梧桐等[7],其在中国文化和园林植物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针对“胡杨”的翻译存在缺位、不足和误译等问题,如将其译为“random forest”“random forest space”,主要原因在于对植物文化认识不足和认识错误[8]。
(二)翻译过程中缺少“读者意识”
由于中外语言和文化存在较大差异,部分译者在翻译时没有考虑到外国读者对译文的“读者预期”,从而产生不符合目的语语言文化的译文。例如,在翻译“胡杨之心”时,部分译者翻译成“Eye of a shallow sand path”,外国读者完全不能从译文中获取原文“胡杨之心”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误导。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应充分考虑“读者意识”,注重译文的可读性。
四、新疆胡杨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策略
翻译离不开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生态环境可进一步划分为:宏观翻译生态环境、中观翻译生态环境和微观生态环境[9]。新疆胡杨旅游文化外宣翻译应充分考虑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翻译生态环境,具体提出以下三种策略。
(一)讲好新疆“胡杨精神”故事
外宣翻译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是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10]。“胡杨精神”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文化润疆”四字的具体体现,对在新时代巩固加强新疆的教育战线而言,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战略性、指导性和针对性[11]。作为外宣工作的一部分,阿克苏地区胡杨旅游文化外宣翻译应当发挥好“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作用,要以“现代中国的发展故事为切入点”[12]。
因此,翻译的过程远不止于语言的字面转换,它涉及文化内涵的深度诠释与传递。翻译者在执行翻译任务时,必须致力于消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隔阂,确保译文能够精准地传达原文的含义,且要易于目标受众的理解与接纳。特别是针对旅游文本的翻译,由于其中涵盖丰富的历史、地理、地方特色等多元信息,译者不仅需要对所宣传的地方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在“文化转换”的过程中,运用巧妙的翻译技巧选择符合目标受众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的表达方式,以确保译文的流畅性和地道性。
(二)满足英文读者信息需求
遵循外宣翻译中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要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13]。旅游文本的外宣翻译是一项复杂且精细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核心在于既要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还要兼顾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使翻译结果既忠实于原文,又能符合目标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标准。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蕴含丰富的文化特点。因此,在进行旅游外宣翻译时,翻译者需要特别注意这些文化特点的表达,确保翻译结果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原文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为了提升旅游翻译的质量,译者应增强技能意识,从更广阔的文化层面去审视翻译。同时,提高译者技能素养至关重要,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如领悟力、理解力、认真勤奋的态度、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及娴熟的语言转换能力等。这些能力共同构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其能否准确、流畅地完成翻译任务。在旅游文本外宣翻译中,译者还需不断提高搜集资料的能力,因为旅游文本往往涉及丰富的地域文化、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等信息,译者需要通过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三)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
胡杨旅游文化外宣翻译应重视对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三个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应关注外宣翻译的语言形式、交际意图、关注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1. 归化策略
意译是一种归化策略的重要翻译方法,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言习惯为主导,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在胡杨旅游文化外宣翻译中,意译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如果直接按照中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可能会让目标读者感到困惑或误解。因此,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以便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背景。
原文:胡杨树
译文:Diversiform-leaved poplar
胡杨树,在维吾尔语中被称为“托克拉克”,意指最秀丽的树木。在翻译成英文时,可基于意译策略,将“托克拉克”这一富有神秘色彩的树木名称进行“归化”处理,翻译为“Diversiform-leaved poplar”,通过增加前置修饰成分,明确指出这种杨树的特点和类型,为英文读者提供了更详尽的解释和说明,将胡杨树这一新疆特有的珍贵树种介绍给英文读者,既传递了原语言的文化信息,又让英文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了这一富有神秘色彩的树木,得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2.异化策略
异化策略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以展现原文的异域风情和独特魅力。在胡杨旅游文化外宣翻译中,异化策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异化策略有助于提升译文的吸引力和可读性,让目标读者感受到中国旅游的独特魅力。在运用异化策略时,译者要注意平衡原文特色和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避免过度异化导致读者无法理解。
原文:塔里木河
译文:Tarim River
作为新疆胡杨林的主要分布地区,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林分布最广,因此,对塔里木河的翻译也需要充分考虑其文化内涵和特色。在翻译“塔里木河”时,译者采用音译法将其译为“Tarim River”。这种翻译方法保留了原文的音节和发音,充分展现了塔里木河这一地理实体的独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让英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中国地理命名的特色。
同时,译者也应根据其出现的位置,结合实际进行适应性选择,因为简单地采用音译法,可能会让英文读者对塔里木河的具体地理位置和特色产生一定的困惑。因此,译者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解释性的注释,帮助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一地理实体。例如,可在译文后添加括号,注明塔里木河是位于中国新疆地区的一条重要河流,以其丰富的胡杨林资源而著称。这样的注释不仅能够帮助英文读者了解塔里木河的地理位置和特色,还能够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总之,在胡杨旅游文化外宣翻译中,译者需要综合考虑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通过灵活运用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以及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注释手段,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丰富性,让英文读者更好地了解胡杨旅游文化。
五、结论
当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作为新疆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胡杨林旅游资源,结合质量较高的外宣翻译,必能对新疆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相信在未来,随着新疆胡杨旅游文化外宣工作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将选择新疆特别是塔里木河流域作为他们的旅游目的地,为新疆胡杨旅游文化实践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提高新疆发展质量,谱写新时代新疆发展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刘玉洁, 摆佳乐. 新疆沙漠旅游市场推进路径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2): 45-47.
[2]杨旭明, 李大鹏. 跨文化视域下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的困境与破局之法[J]. 文化产业, 2023(28): 157-159.
[3]胡庚申, 李素文. 生态翻译学与西方翻译理论话语体系的比较研究:再论生态翻译学的“异”和“新”[J]. 中国外语,2022,19(1):98-104.
[4]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 中国翻译, 2008, 29(6):11-15,92.
[5]徐点点,王彬汕,江权,等. 游憩生态学视角下新疆塔里木胡杨林景区规划设计:以新疆沙雅县太阳岛为例[J]. 农业工程,2020,10(2):102-108.
[6]成文连,何萍,李文丹,等. 胡杨林生态旅游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以新疆沙雅胡杨林生态旅游开发为例[J]. 北方环境,2012,24(5):64-68.
[7]刘仪. 胡杨分布的新发现[J]. 干旱区地理, 1987(2): 14.
[8]孔苏婧. 扬州园林植物名称中的文化寓意及其英译研究[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7(3): 35-38.
[9]方梦之. 再论翻译生态环境[J].中国翻译, 2020,41(5):20-27,190.
[10]黄友义. 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在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的讲话[J]. 中国翻译, 2005(6):31-33.
[11]白关峰,王玉林. 胡杨精神: 形成过程、历史作用与新时代传承弘扬[J]. 兵团党校学报,2020, (6):80-85.
[12]陈先红,宋发枝.“讲好中国故事”: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1):40-46,52.
[13]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 中国翻译,2004(6): 29-30.
作者单位:新疆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