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浅析中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2024-08-02 00:00胡璐情
名家名作 2024年15期

[摘 要]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加强,英语成为电影在国际传播中的主要语言,中英文电影的交流也日益频繁。电影片名不仅是电影的一张重要名片,也是让观众接受的关键要素。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教授于2008年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所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哲学和生态学展现了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研究以生态翻译学为背景,以中英文电影片名为例,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对中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进行了分析。

[关 键 词] 生态翻译学;中英文电影;三维转换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理论由胡庚申教授于2008年提出,该理论指出翻译即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源语言和译入语构成的整体世界;换句话说,是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相联系的整体”。该理论以 “译者中心”为核心,强调“翻译活动自始至终必须借助译者的主体意识和主导作用来完成”。其方法论就是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适应”是指“译者需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指的是“译者以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就翻译实践而言,提出了三维转换的理念,分别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实际在于关注源语言文化和译入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入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侧重点在于交际,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胡庚申,2008)。

二、对环境的适应与选择

中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目标观众不同,所以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中西方文化环境非常重要。译者需要在适应原文本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选择适当方式来表达,从而准确地向观众传递电影的核心信息。

(一)适应

按照翻译适应选择理论,译者需要同时进行适应和选择。在适应中存在选择,也就是适应性选择;而在选择中存在适应,也就是选择性适应(胡庚申, 2011)。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电影片名大多以简洁为主,同时也要尽可能吸引观众,这不仅是作为影片片名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增加电影票房的关键。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适应不仅要考虑到影片的选词、用词,也应该充分考虑到美学原则,权衡好语言之间的特点,从而更好地为电影片名的翻译服务。一般来说,英文电影的美学特征大多与修辞手段联系较为密切,比如明喻、暗喻、拟人化以及押头韵等。

中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中有很多体现了翻译适应时的翻译生态环境,既尊重原文的文化表达,又兼顾观众的理解力。

例1:《卧虎藏龙》

译文: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分析:影片是中国人普遍喜欢的武侠题材,李安导演以“卧虎藏龙”来暗喻侠客执剑走天涯、飘忽不定的特点以及江湖之大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龙和虎皆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而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权力和尊严的标志,因此通过影片片名龙和虎来表达李慕白等侠客的勇敢和无畏的精神。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种不友好、不吉利,拥有翅膀可以喷火的飞兽,因此若以Hidden Dragon作为藏龙的英译,不免会引起西方观众的不解。

(二)选择

在中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时,要根据电影的主要信息作出选择,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准确传递电影信息,同时又考虑了文化适应性问题;对电影片名中晦涩难懂的词巧妙翻译,易于目标观众的理解,也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例1:《我不是药神》

译文:Dying to Survive

分析:中国电影作品《我不是药神》的英文翻译为“Dying to Survive”而非“I am not a dealer”。片名要吸引观众,形式应简明扼要、风格新颖,而I am not a dealer并不能准确传递电影的主题,因此以影片的精神内核为基础来表达白血病人对生存的渴望,让观众感动并产生情感共鸣。

例2:《你好,李焕英》

译文:Hi,Mom

分析:该部影片是由贾玲执行并领衔主演的奇幻喜剧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刚考上大学的女孩因为意外而穿越,与20年前的母亲相遇。影片故事主要围绕母亲而展开,因此将影片片名的英文翻译为Hi,Mom,让海外观众明白这是一部讲述亲情的影片,突出主题。

采取同样翻译方式的还有The Commuter译为《通勤营救》,Flipped译为《怦然心动》,La La Land译为《爱乐之城》,Enchanted译为《魔法奇缘》,《叶问》译为IP Man等等。

三、翻译中英文电影片名中的生态翻译学思想

(一)语言维

语言维是“在语言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变”。它指的是译者在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字音字义、措辞搭配与语言表达结构。

1.词汇层面

“适应性”作为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桥梁,翻译“必须像个人或民族的适应和成长那样,只有适应新环境而有所改变才能生存下来”(Warren,1989)。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直译、意译及音译等方式进行翻译,既能准确完整地传递影片主要内容,同时也能够保持原有的艺术特性。

例1:Shrek

译文:《怪物史莱克》

分析:Shrek译为《怪物史莱克》,要比直译为《史莱克》更加生动具体。因为仅仅按照英语字面意思来看观众并不知道史莱克是谁,而意译加上了“怪物”二字,不仅让影片片名更加生动有趣,而且也表现了影片风格,能激起观众的观影欲望。

例2:Carfield

译文:《加菲猫》

分析:Carfield译为《加菲猫》,只看英文片名观众并不知道这部电影想要讲述什么,但根据影片内容在中文电影片名中加了“猫”字,就让观众准确地了解到这部影片的内容。运用相同翻译方法的电影还有《南京大屠杀》译为Nanjing Massacre,Snow White译为《白雪公主》等。

2.句法层面

每一部电影片名都和其电影主题、内容有关,因此电影片名大多以简洁为主,同时也尽可能吸引观众,这不仅是影片片名的基本要求,同时是增加电影票房的关键。一个好的电影标题应该尽可能地实现丰满,但丰满生动并不意味着可以冗长。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将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表现出来。

例1:If Winter Comes

译文:《冬天来临》

分析:从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来看,英文电影片名是一个短句。翻译成中文为冬天来临,取自雪莱的经典诗篇《西风颂》,不禁会让人想到“春天还会远吗?”不仅预示了黑夜终会消逝,也象征着光明就在眼前,鼓舞人心的寓意深藏其中,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斗志。翻译符合译入语语言的表达习惯,方便译入语观众理解。

例2:Blood and Sand

译文:《碧血黄沙》

分析:四字词语是中国所特有且常用的结构形式,是长时间约定俗成的选择。四字形式,通常概括表达、言简意赅、朗朗上口,蕴含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Blood and Sand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通常译为《血与沙》;但如果译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巧妙地和中国传统文化或四字词语联系起来,就可以灵活生动地译为《碧血黄沙》。修辞,即为采取夸张、矛盾及拟人等修辞手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样的还有True Lies译为《真实的谎言》,通过用矛盾的修辞手法来修饰电影片名,不仅传达了影片的主题,而且更具风格。

(二)文化维

文化维,指的是文化的适应性转变。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重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含义的传达和阐释。这实际上是要关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性质和内容的差别,防止因从译入语文化观点出发而误解原文,克服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阻碍,使目标语言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从而确保原有信息的有效传输。

纽马克指出:“译者需要对语言有敏锐的感知力,精通母语和外语,写作能力强;对本国文化及源语文化的了解深刻,熟悉各地风俗民情。”(廖七一,2001)

例1:《西游记》

译文:The Journey to the West

分析:影片将佛、道、儒三家思想和内容融合,通过讲述师徒四人为了取得真经,在前往西方世界的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困难与挫折来传达反抗封建统治的思想。同样,电影Seven (《七宗罪》)从道德角度出发,以七个故事为主线,从而揭露七种罪行——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与色欲,以神的视角对人类进行教化,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

例2:《第二十条》

译文:Article 20

根据电影名称,第二十条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第二十条内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直接照搬,而是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将“条”翻译成“Article”,以适应文化差异。

同样的还有著名影片Forrest Gump,片名翻译为“阿甘正传”,没有译为“福雷斯特 甘普”。通过借用鲁迅的白话文小说《阿Q正传》,更为直接地表达出影片是一部以阿甘为主人公的人物传记题材;阿甘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同时也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典范。电影《英雄》(Hero),电影围绕对秦始皇的暗杀事件展开,通过解释秦始皇的暴行来讲述战国时期中国统一和发展成为一个帝国的历史,从而为秦始皇的行为辩护。与此同时,电影也传达了中国古代秦国的各种政治哲学,引发观众深思。

(三)交际维

交际维指的是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效地传达两种语言的交流目的。因此,译者应重点关注交际目的,不仅要关注目标文本中是否体现了源文本的交际目的,还要考虑目标语读者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些交际目的。

例1:《霸王别姬》

译文:Farewell to My Concubine

分析:电影《霸王别姬》取自历史典故,在中国观众中广为人知且容易理解,然而将其直接翻译成英文“Emperor Chu and Lady Yu”无法让西方观众领会其意;但是,当译者观看了这部电影后,可以了解到该影片讲述的是关于50年来京剧演员的爱恨、同性恋、信任和欺骗、挚爱的故事,所以电影名字翻译为“Farewell to My Concubine”,这样做的目的不仅能让观众明确了解电影的核心思想,而且也成功地实现了电影片名的交际意图,实现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例2:Lolita

译文:《一树梨花压海棠》

分析:电影Lolita翻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会比直译为“洛丽塔”多几分唯美,这句诗来源于苏轼对纳妾好友的调侃。在中国古代,“梨花”词义为“纯白色”,所以根据影片的人物特点可以知道“梨花”指“白发老翁”;因为影片女主人公是位“红颜少女”,所以用海棠来指代。通过运用典故,就可以让观众了解到这是一个关于老人和少女的故事,会更加吸引观众。

采用同样方法的还有《我的父亲母亲》译为Road to home,Zootopia译为《疯狂动物城》,Frozen译为《冰雪奇缘》,Top Gun译为《壮志凌云》等。

四、结束语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它将生态学与翻译学相结合,是现代翻译理论的拓展,同时也反映了翻译学由传统单一学科视角向现代跨学科的整体发展趋势(胡庚申, 2008 )。通过生态翻译学,可以看出在中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对生态选择的适应,以及对原文的选择。在着力保留原文写作和语言的特点上,采用一定的翻译策略,站在观众立场上对影片片名进行深入考量,从而使译名更加生动、充实,完美呈现“音形意”的特征,从而使影片实现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26-160.

[2]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 中国翻译,2008 (6): 11-15,92 .

[3]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2011,32 (2): 5-9.

[4]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5]Warren, Rosanna (ed.). The Art of Translation: Voices from the Field [C].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9.

[6]熊杰.国内影片片名翻译综观及现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2):105-106.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语言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