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描写翻译的视角评价机器翻译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2024-08-02 00:00李浩楠李晓红
名家名作 2024年15期

[摘 要] 歌曲《如愿》发布于2021年,由王菲演唱,是电影《我和我的父辈》的主题推广曲。歌曲将四个不同年代的家庭故事娓娓道来,颇具诗意,把骨肉亲情和家国之情唱进了无数中国人的心中,诉说着中国人刻在血脉中的难以割舍的感情羁绊。通过对比歌词在百度翻译、有道翻译和ChatGPT三个平台上的翻译成果,从描写翻译的角度来探讨机器翻译在文学性文本翻译中存在的局限性。

[关 键 词] 机器翻译;文学性文本;翻译规范

一、引言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影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些年来,许多主旋律影片如《建党伟业》《我和我的祖国》《夺冠》等,都通过艺术的形式激励着当代年轻人不忘历史、砥砺前行。《我和我的父辈》作为“国庆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写家写国,家中有国,国中有家,刻画了为祖国建设默默牺牲和奉献的无数前辈的光辉形象。歌曲《如愿》作为该电影的主题推广曲为影片增色不少,歌词虽然没有宏大的叙事,却承载着几代人的家国情怀,赞颂了独属于中国人的传承精神。

二、描写翻译及其基本理论

约翰·麦克法兰最早于1953年提出描写翻译方法,他认为文本翻译的结果可以有多种。由于译者对原文内涵的理解有所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加入自身的观点,因此最理想的翻译标准并不存在。描写翻译十分重视对翻译文本的研究,以及该翻译在社会中能够发挥出何种作用。[1]

以色列翻译理论家吉迪恩·图里发展了描写翻译学理论,并提出了翻译过程中的三种规范,分别为初始规范(initial norms)、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2]描写翻译理论实现了对翻译的再认识,翻译过程中的唯一中心不再是原著,译者、读者需求、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可能会对翻译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理论有利于我们摆脱传统、狭隘的翻译观,为译者根据具体实际灵活操作提供了支撑。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研究等多个学科都是描写翻译可以联系起来的相关领域,对翻译活动的研究也从单纯的如何翻译转向为什么这样翻译,从简单的结果导向升级为更加综合且复杂的过程导向。[3]

三、《如愿》歌词赏析

信赖是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活动四个步骤中的首个,强调译者在翻译某个文本之前首先要承认其价值,即:该文本有值得人们用来交流或分析的意义。“文学性”这一定义由雅克布森最先提出,是文学的本质特征,具体体现在修辞、节奏、韵律等表达手段上。歌词作为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文字承载歌曲的内涵,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歌词还是诗歌的一种,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同诗歌一样可以塑造形象、抒发感情并引起读者、听者的共鸣。[4]由于歌词需要和曲而唱,在音韵和结构上受曲调和节奏的制约,创作难度更大,因此在评价翻译作品之前,对歌词的分析十分必要。只有充分理解歌词所描绘的景象和抒发的情感,翻译时才能将歌曲的韵味准确地表达出来,传递文字和情感的双重意境。下面我们以部分歌词为例进行赏析。

首先是主歌的第一句“你是遥遥的路 山野大雾里的灯 我是孩童啊 走在你的眼眸”。在歌曲的开头就刻画出两代人鲜明的形象。此处“路”“灯”“孩童”“眼眸”几个词都属于本体隐喻,“路”是指父辈们所经历的那些奋斗历程,而“灯”指的则是前人不懈的精神成为艰难困苦中的光亮。“孩童”代表着稚嫩和天真,指年轻一代在父辈的庇佑下无忧地成长;而“眼眸”指父辈的注视,在他们的期盼和引领下,年轻人得以蓬勃成长,在他们开拓出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歌词将种种经历用具体的事物呈现了出来,虽然篇幅简短但意味深长,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两代人生活与奋斗的画面。

接下来是另一段主歌“你是岁月长河 星火燃起的天空 我是仰望者 就把你唱成歌”。这里作者将父辈比喻成“天空”,将后辈比作“仰望者”,通过两个意象把两代人薪火相传、前赴后继的画面展现在了读者面前。父辈的拼搏作为时代长河中的丰碑,为千千万万的后来人树立了榜样,指引他们踏上了同样的奋发之路,自此两代人在相同的信念下走向未来。作为电影的推广曲,歌词中的具体事物映射了角色,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助推作用。

然后是副歌部分“而我将梦你所梦的团圆 愿你所愿的永远 走你所走的长路 这样的爱你啊”。这里的“团圆”和“永远”都是有着美好意义的词汇,结合电影情节可以看出,这里的“团圆”和“永远”不仅仅是个人当下的幸福,更是把个人理想和信念上升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层面。“如果说你曾苦过我的甜 我愿活成你的愿愿不枉啊 愿勇往啊 这盛世每一天”,这句出现了苦和甜这一对反义词,但词性却并不一致,分别由形容词变成了动词和名词,“苦过我的甜”可以理解为努力付出后终于结出了硕果,表达了梦想的实现,而“不枉”和“勇往”两个词一个代表过去一个指向未来,抒发了新一代铭记来路、再创盛世的决心,使歌曲达到了高潮。作者通过修辞手段的运用和音韵的协调使文本超越了自身内容,具有呼唤功能,使原文本的内涵更加深刻,实现了歌词的文学性。[5]

最后是“山河无恙 烟火寻常”这一句。“山河”和“烟火”两个名词分别指代“国家的态势”和“人民的生活”。这里“山河”和“烟火”采用了借代的修辞,用局部事物代表了整体。“无恙”原指没有疾病,也可引申为虽然受到侵害但没有产生不良影响。此处“山河无恙”说的其实就是国家安定太平,没有战乱,显然是结合了我国的历史实际;“寻常”则是指一如当初,表现了人民生活安定和谐、幸福美满。因此我们可以将“山河无恙”和“烟火寻常”看作一种结构隐喻,通过山川河流和袅袅炊烟将抽象的国家安定、人民幸福这一概念展现出来,不仅增加了歌曲的画面感,还将一种恢宏的情绪化为稀松平常之景,为平淡的描述赋予了力量。

四、关于《如愿》歌词的机器翻译比较

机器翻译,是利用计算机将一种自然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实用价值。本文选取了百度、有道以及ChatGPT三个平台进行机器翻译,并对翻译成果进行了比对,以此探究机器翻译在文学性文本翻译中的应用效果。

例1.你是遥遥的路 山野大雾里的灯 我是孩童啊 走在你的眼眸

百度翻译:You are a distant road. Lights in the thick fog of the mountains and fields. I am a child walking in your eyes.

有道翻译:You are far away. Lights in the mountains and fog. I am a child walking in your eyes.

ChatGPT翻译:You are the distant road,the light in the fog of the mountains and fields. I am a child,walking in your eyes.

在图里的规范论中,预备规范涉及翻译方针这一因素,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方针受文本类型影响,由于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不可或缺,无论采取何种方针都必须考虑译入语系统中规范的功能和作用。[6]歌词作为文学性文本,因其艺术性需要译者在翻译时对有限的词句进行一定的延伸,以帮助读者了解原文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情感。

对于“眼眸”一词的翻译,三个平台都译为eyes,但此处的“眼眸”所指的并不是眼睛这一视觉器官,而是指人在注视某物时发出的目光或者凝望的动作。此处在翻译时应该将其背后的引申含义交代出来,而机器翻译并未意识到这一层面,仅仅达成了字面上的对等。

例2.你是岁月长河 星火燃起的天空 我是仰望者 就把你唱成歌

百度翻译:You are the river of time. The sky lit by sparks. I am the one who looks up and sings you into a song.

有道翻译:You are the river of time. Starfire in the sky. I’ll sing you like a song when I look up.

ChatGPT翻译:You are the river of time. The sky ignited with stars. I am the admirer,singing you into a song.

在图里看来,译作可视为译入语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需要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读者心理预期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与此同时,译作还会对译入语社会的语言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关于这段歌词的翻译,最大的差异出现在“仰望者”的处理上,三个平台中只有ChatGPT保留了原义将其直译为admirer,百度和有道都选择了用look up这一动作来表达“仰望”的意思。不难看出,歌词中采取的其实是“仰望者”的比喻义,指怀有梦想和抱负的人,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体动作,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一层面。译者在翻译时不能仅仅止于对文字意义的转换,还需结合译入语的社会价值、文化背景等对译文进行润色和创作,跳出表层文字的束缚,从更广阔、更深远的角度再现原作的神韵,帮助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领略其背后的内涵。[7]

例3.山河无恙 烟火寻常

百度翻译: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are safe,and the fireworks are ordinary.

有道翻译: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were all right and the fireworks were ordinary.

ChatGPT翻译: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are unchanged,the fireworks are ordinary.

图里的初始规范中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整体取向,关于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的取舍是翻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赫曼斯强调,规范需要人为建构,根据特定时期和特定文化,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操作,以实现翻译的目的,满足读者期待、最大限度地完成跨文化交际功能才能算得上是成功的翻译。[8]作为电影的推广曲,歌词肩负着再现影片情节、升华作品主题的任务,相比于充分性,可接受性的实现更加重要,只有得到译入语读者的认可,原文本在艺术和价值观传播层面的作用才能体现。在此句的翻译上,三个平台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无恙”一词,结合我国的历史实际,百度翻译的safe更恰当一些。除此之外,三个版本的译文运用了不同的时态,而此处描绘的景象是经过前辈拼搏奋斗所得来的当下的太平盛世,因此有道翻译使用的过去式并不合适,没有体现出结果的延续。关于后半句中的“烟火”一词,三个平台都译作了firework,但这里“烟火”与“烟花”并无关系,可以理解为“炊烟”或“人烟”,指人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烟火寻常”表现的其实是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这里机器翻译使歌词缺失了美感,同时也容易让读者产生疑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三个平台对歌词这类文本的机器翻译都出现了明显的错误,且主要集中在理解的层面,三个平台的译文都仅仅实现了字面上的对等,未能将歌曲所承载的深厚情感同步传递出来,在翻译效果上均有所欠缺。

五、从描写翻译的角度分析机器翻译的局限性

图里认为译文总是在充分性与可接受性两极之间变动,可接受性的程度越高就要求译文越接近目标语言的规范。描写翻译重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实际抉择,译者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被译入语文化所接受,是以译入为导向的研究。[9]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通过翻译,原文本逐渐转化为可以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的文化产物。歌词这类文学性文本除了具有表达功能,还具有一定的呼唤功能,能够激发读者内心的认同与共鸣,因此描写翻译强调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有利于将文本的呼唤功能最大化地实现。[10]相较于信息性,文学性文本的鉴赏性更加突出,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当有意识地向“可接受性”这一维度倾斜,保证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原文内涵的同时,还能了解和感受其相关的文化、风俗、习惯等,把文字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如愿》这首歌曲叙事简单平淡,看似没有宏大的场面和激烈的感情,但字字句句的背后都有着更深一层的精神内涵。同时歌词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译者的解读,听者很难和作者想表达的家国情怀与传承精神联系起来。对于文学性文本,当前的机器翻译并不能满足要求,不管是对歌词的剖析,还是对历史背景的阐释,抑或主观性的发挥,机器翻译依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其程序化的模式只是完成了字面意思的转化,无法实现对材料内容的深入分析与挖掘,更无法有意识地自我发挥为译文增色。

六、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日趋便利,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渗透在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机器翻译作为一种常用的辅助工具,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和翻译服务的受众群体,为各行各业工作效率的提高贡献了力量,其发展速度和结果不容忽视。但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机器翻译同样存在弊端和缺陷,面对不同种类、不同作用的文本和语料,机器翻译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我们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其局限性,特别是对于文学性较强的文本来说,人工翻译和审校必不可少,其译文效果也一定会高于纯机器翻译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廖七一.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J]. 外语教学,2009(30):95-98.

[2]Gideon, Toury.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3]苗菊.翻译准则:图里翻译理论的核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29-32.

[4] Abrams,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 Fort Worth: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88.

[5]赵彦春.吴浩浩.从认知诗学视角考察文学性的翻译[J]. 外语研究,2017(3): 65-70.

[6]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2003,24(3):3-9.

[7]熊莉萍.莫新语.图里翻译规范下林语堂《兰亭集序》的英译研究[J].宁波开放大学学报,2023(4):29-34.

[8]Hermans, Theo.Translation in System:Descriptive and Systemic Approach 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9.

[9]刘静静.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文献综述[J].海外英语,2023(17):25-28.

[10]张添羽,王乐.林少华译本风格成因:描述翻译学视角的阐释[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6):86-89.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