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象征,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湖北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群众参与性。基于此,从扩大政府资金投入、完善各部门管理机制、突出旅游特色、加强主客互动、加强市场宣传等方面探讨恩施土家族摆手舞在全域旅游中的形象作用和传承发展现状,寻求非遗舞蹈的旅游生产性传承方式。
[关 键 词] 文旅融合;非遗舞蹈;恩施土家族;摆手舞
当下文化产业不断与其他产业互通融合,打破了原有的行业壁垒,实现了产业之间的交融重组,并致力于建立良性的合作机制,从而形成新的文化共同体。明代画家董其昌曾在《画禅室随笔》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与旅游本就密不可分,在旅途中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也是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是流传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的传统舞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摆手舞源于五代时期,是土家族的传统舞蹈,以狩猎、农事、军事和社会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表演中歌、乐、舞浑然一体,间有锣鼓伴奏和摆手歌穿唱。2008年6月7日,土家族摆手舞(恩施摆手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于此,本文对文旅融合视域下土家族非遗舞蹈摆手舞的发展现状和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献出一点绵薄之力。
一、文旅融合视域下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不断进入我国,导致一些本土文化开始被削弱甚至消失。非遗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我国其他的传统文化,在很容易被忽视。加上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想要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舞蹈资源更是难上加难,迫切需要注入新的产业资源进行融合创新,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新的可能。
(一)日趋凋零的非遗舞蹈
非遗舞蹈是当地民族在生活中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创造而形成的艺术形式,与当地民族特殊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它记录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征,其中也蕴藏着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核心因素,彰显了当地民族独特的审美特征,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在全球化语境日趋融合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变,文化生活也日趋多元,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激烈的交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继乏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导致我国非遗舞蹈的发展不容乐观。其中既有非遗自身难以传承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变化的客观因素。据统计,“山西、云南等19个省区市有2221个舞蹈类遗产,目前保存下来的有1390个,没有传承的高达831项,短短20年消失的舞蹈遗产占到了总量的37%,其中像河北、山西等省份已经有三分之二的传统舞蹈失传”[1]。可见,传统舞蹈在当代的衰微、凋零、消亡速度极快。摆手舞是土家族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瑰宝,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迫切需要一些新的措施促进非遗舞蹈的可持续发展。
(二)与旅游相结合的非遗舞蹈
我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其生活习性、审美特性、民族信仰等也存在众多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绚丽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与生活娱乐中自发创作出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呈现方式,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不可避免地需要依托一定的地域而存在。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使各民族的舞蹈文化可以在其生长环境中呈现出最本真的美感。湖北恩施是湖北省的历史名城,也是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摆手舞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大大推动了非遗舞蹈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同时,因为这些表演中的演职人员大部分是当地人,不仅使非遗舞蹈保留了其特地场域的文化氛围,还使观众体验了原汁原味的土家风情,更为当地的劳动就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文旅融合视域下土家族摆手舞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对于产业发展和非遗舞蹈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推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开始升级,对于精神性文化的需求更加突出,如何使传统文化适应当代人的消费理念逐渐成为一个显性问题。
(一)政府资金投入分布不均衡
传承与发展非遗舞蹈,资金支持必不可少。如“十一五”期间全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以上,建成恩施大峡谷大桥、云龙河大桥、恩施大峡谷旅游公路、野三河景区旅游公路等一批支撑景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启动了清江沿线旅游码头、腾龙洞和坪坝营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重点旅游项目26个,规划总投资35亿元,一批重点景区得到深度开发,国家A级景区达到21个,新增8个3A级以上景区。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在投入非遗项目资金时,更加看重文旅项目商业价值的提升,这就造成资金投入存在一定偏好,非遗舞蹈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常常会被忽视。可见,政府资金投入的分布对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缺乏创新和专业的传承人才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舞蹈,出现于原始社会,传递的是一种土家文化,从土家族世世代代的生活劳作中演变而来,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已经悄然形成了独具土家族文化特色的民族舞蹈形式,代表着土家族人勤劳、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观赏角度来看,舞蹈整体动作比较生活化,观赏性不强,而且当下对舞蹈创新的专业人员不足,所以导致其在传播过程中发展较为缓慢。舞蹈艺术是肢体艺术,动作和形式决定最终呈现的效果,而专业的传承人由于对摆手舞更为了解,再经过认真改编会让传统文化散发出不一样的光彩,也更加贴合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如湖北来凤等地的小摆手舞,有当地专业人员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在舞蹈动作中融入了大量情绪性肢体语言,舞蹈队形也有了很大变化,既有原始的单一圆圈,也有进一步发展的双圆圈,偶尔还有双圈相互交替的形式出现。这不仅使舞蹈队形变得更加丰富,还大大增强了舞蹈的观赏性与表演性。如果有更多专业的传承人员加入非遗舞蹈摆手舞的传承与保护当中,相信摆手舞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传播。
三、文旅融合视域下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非遗舞蹈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一种文明的象征,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内涵、民族特性等,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在当下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遗舞蹈的发展获得了空前的好时机,应积极寻求与各行业之间的融合,促进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文化。
(一)平衡地方资金投入,增强非遗传承人的保障体系
首先,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资金的持续投入,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偏远地区,更需要增加非遗项目的资金支持来维持非遗项目的传承。增加非遗项目资金投入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成立专门的非遗舞蹈保护资金,并根据地方的发展情况进行适当的财政倾斜与侧重,从而确保地方文化项目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在文旅融合的热潮下,应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介入,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市场的运营管理使非遗舞蹈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其次,非遗项目传承人作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应不断完善其保障体系,使更多的专业人才愿意投身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笔者认为,可以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待遇,吸引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从事非遗传承工作。保护濒危的非遗舞蹈,可以加强人才的考核标准,对在传承工作中有推动和促进作用的予以奖励,使更多的人能关注到中国古老的文化。
(二)推进产业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非遗舞蹈依托地域而存在,因此可以将非遗舞蹈引入文化旅游项目之中,进行优势互补。如与各大景点互相协作,借助恩施大峡谷、花硒谷康养小镇夜游、清江游、蝴蝶岩、七星寨绝壁栈道等著名景区进行非遗舞蹈演出。再如大型行浸式实景剧目《千年巴东—夜回》就是以北宋时期寇准任巴东县令的故事和土家族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3A景区寇准文化公园的古建筑为背景,打破传统舞台的限制,结合声、光、电、舞台机械等手段,以话剧、情景剧、歌舞、非遗展示等表演形式,呈现了寇准文化、古诗词文化、清廉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独具巴东特色的地域文化。该剧分“寇公在巴东”“土家婚俗”两个篇章,包含《市集》《讼断》《诗会》《劝农》《定亲》《哭嫁》《升号》《欢庆》八个剧幕,全剧时长90分钟,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三)“旅游+研学”,突出文化旅游的魅力
当地导游表示,旅游群体主要集中在“家庭出游”,大多数是父母带着孩子一同出游,其中父母较为重视饮食和文化,也会请导游介绍当地的文化,希望让孩子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拓宽视野,提高认知。所以笔者认为可以以“文化之旅”为名,推出家庭版亲子旅游,让家长带着孩子共同体验和学习当地的民族文化,还可以将恩施土家族传统民族服饰和舞蹈与现代创意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文创作品,如摆手舞插画、摆手舞挂历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非遗的影响力,还可以为旅游演艺增添更多的文化吸引力。
(四)加强主客互动,沉浸式体验土家风情
摆手舞作为恩施土家族古老的传统文化,是从世代的劳作生活中演变而来,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娱乐性和互动性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摆手舞舞蹈动作简单易学,深受游客的喜爱,所以可以将其作为体育旅游项目进行开发,加强主客互动。如恩施“土家女儿城”中,旅游局以“原生态”和“非遗”的名义将游客招揽进场,并进行教学互动。游客们可以在看戏中表演,也可以在表演中看戏,使其在旅途中真切地感受到土家人民的热情,品味土家民族风情,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同时更好地促进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五)巧借媒介东风,扩大市场宣传
在新媒体语境下,各类传播媒介层出不穷,如小红书、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各地的文化旅游局也开始搭上互联网这辆快车,寻求扩大宣传的新途径。土家族舞蹈也可以在“文旅巴东”等账号上,邀请文旅局的工作人员以短视频的形式表演舞蹈或普及非遗知识,并向全世界的粉丝推介其衍生出的非遗文创产品。巧借媒介东风,非遗舞蹈能更好地进行传播,并拉近非遗文化和大众的距离。
四、结束语
文旅融合是保护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旅游历史厚重感、丰富旅游内涵、推动旅游行业稳健发展的重要途径,更可以为文化和旅游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然而,当前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项目仍然受到资金、人才、制度、理念等的制约,目前的工作中还存在较多不足,特别是在非遗项目开发中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迫切需要更多的力量参与到非遗项目的传承中,共同促进文旅产业的良性发展,实现文化旅游与非遗传承的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马振.旅游对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以土家摆手舞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5):45-48.
[2]武媛,刘雅芬.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2023(3):106-108.
[3]樊迪.文旅融合视野下蒙古族非遗舞蹈查玛研究[J].明日风尚,2022(16):155-158.
[4]潘珩.论土家族摆手舞的形态流传与发展[J].歌海,2016(5):27-31.
[5]穆瑞琦,彭淑怡,杨杨,等.新媒体时代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播与发展研究[J].传媒论坛,2019,2(1):153,155.
[6]金娟.传统舞蹈类非遗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艺术教育,2022(11):94-97.
[7]王懿.文旅融合背景下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以“打连厢、荡湖船”为例[J].商展经济,2022(23):48-50.
[8]马德华.土家族文化对恩施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4(6):21-22.
[9]刘义娟,罗理婷.曾国玉器纹样在当代服饰设计中的活态传承创新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2,51(8):121-123.
[10]瞿祥涛.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土家族摆手舞“摆”出新生活[N]. 中国文化报,2023-01-03(006).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