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符号在科幻电影中的设计与价值表达

2024-08-02 00:00颜胤盛颜芳
名家名作 2024年15期

[摘 要] 《独行月球》改编自韩国的同名漫画,开心麻花公司对原作进行了本土化改编,电影将科幻和喜剧元素并行,加入中国神话隐喻。电影自上映后就收获了不错的票房,引起了人们对于科幻电影广泛的讨论。从符号学、电影符号学的角度对中国科幻电影进行研究,从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和人物符号出发,探索中国文化符号的当代价值。当下,中国电影如何讲好东方科幻故事,如何结合中国文化符号秉持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发观众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是中国科幻电影必须要探讨的方向。

[关 键 词] 科幻电影;《独行月球》;电影符号学;文化符号

在我国,科幻电影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因此观众在观看的时候,经常发现其科学和逻辑存在缺陷。但即便如此,中国科幻电影依旧在往好的方面发展,如《独行月球》虽有诸多不足,但是这部电影在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上仍有不少出彩的地方。在本土化改编的过程中,《独行月球》在保留了原作主要剧情设定的同时,融入了许多中国的文化元素,丰富的文化元素赋予该部电影更多的内涵。这部作品从电影文本来说,具有深厚的符号学意味。

一、符号学视域下的中国文化符号

符号是事物的代表,是指代其他事物的标记。苏联符号学家哈伊尔·巴赫金认为,一切意识形态的东西都有意义,它能表现替代他之外存在的某个东西,也就是说意义就是符号。符号不单纯是人能表面看到的东西,它需要抽象理解,进而了解到他意识层面上的含义。电影符号学是符号学下面的分支,其代表人物是麦茨。他认为电影的每个文本都在创造自己独特的符码,电影人赋予影片中出现的人物道具场景的“所指”含义。而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文化资源的凝结式标示,反映了社会或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物质、智力与情感等方面的一系列特质”[1]。中国文化符号相比于实际用途更强调精神上的意义。

(一)视觉文化符号

视觉符号是观众在看电影时的第一印象,也是电影中十分重要的元素。电影中各种物的影像既可以是电影中的背景陪衬,也可以是影片发展的线索,甚至可以是电影的主要表现对象,它们带给观众视觉体验的同时,或多或少也参加了电影的表意。

1.场景文化符号

场景在剧情开展的特定空间中起着决定电影艺术风格的作用,在塑造空间关系、渲染情绪、叙事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独行月球》的场景主要分为地球场景和月球场景,《独行月球》的背景是人类为了抵御一个名叫π的小行星的撞击,在月球上部署了月盾计划。在《独行月球》中,独孤月因为意外,被落在月球上,成为宇宙最后的人类,回到地球是他最强烈的愿望,地球代表着家,月球代表着流浪。虽然电影中的大部分喜剧段落发生在月球上,但喜剧的背后掩盖着无法逃脱的悲剧,那就是孤独,这种孤独感被月球表面的黑白灰三色放大。古诗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电影多远景俯视构图描绘孤独月的孤独,以大景衬哀情,恰到好处地使用空间构成中的大小对比关系,表现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和孤独,与之对比的是地球上地下城和基地指挥中心的场景,空间虽然狭小,但紧凑的空间布局呈现出人间烟火味,使观众在视觉上直观地感受到月球和地球两大场景的差异性。

地球在宇宙中的意义隐喻为乡愁。“乡愁”是中国文化的永恒主题,带有中国人独有的乡土情结,是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独孤月死后,地球周围形成了新的光环,暗示死在太空的独孤月即使没有办法回到地球,但是他依旧守护着他一直想回去的家。“回到故乡”是一种精神回归,回到家乡,人们才能找到自我精神的源头,也是中国人对“落叶归根”的执念。《独行月球》把普通人难离故土的朴素情感,最终升华为一种宏大的家国情怀,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想象。

2.色彩文化符号

色彩符号在不同的语境下,其符号所指不尽相同,因为色彩的联想总是和一定的文化相关联。《独行月球》中躲进地下城的人们衣着上多带有红色元素,但是红色并不是他们衣服上的主要颜色,红色与衣服上其他的冷色调形成对比,搭配出不相称的怪异感。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幸福和快乐,红色是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颜色。红色隐喻着生机和希望,在电影中它被衣服上其他黑暗的颜色掩盖,象征着希望蒙尘,表现出地下城的暗无天日和人们的压抑状态。即便如此,暗淡的红色,依旧代表着中国人顽强不息的生命力。

《独行月球》采用黄色系为主色调。黄色象征着太阳、光等,代表着炎黄子孙,代表着黄河,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柔和、庄重、尊贵等许多吉瑞的特殊意义。独孤月的黄色宇航员服在宇宙的深蓝背景和月球的灰色背景中格外凸显,色彩的对比让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突出,冲淡了影片内核的悲剧性。电影中有个大场面,地球上每人拿一个手电筒让光芒照向月球。暂且不论这个剧情设定是否科学,但它在情绪上成为影片的一个高潮。暖黄色的灯光是希望的光亮,在那一瞬间使独孤月的心死灰复燃,仿佛这一刻的灯光跨过光年距离照到了独孤月的脸上,于是画面变得温暖,让独孤月从灰暗的色调里走出来。在此处,灯光形成了一种作为家乡的召唤结构,拯救了独孤月。

(二)听觉文化符号

在电影创作中,音乐不仅对剧情起着辅助作用,还可以帮助电影渲染情绪,丰富画面内涵,进而实现电影的艺术效果,而民族音乐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优秀的民族音乐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及民族认同感。《独行月球》的配乐运用得行云流水,独孤月眼睁睁地看着行星撞上地球,伴随着独孤月不敢置信的表情和无垠的宇宙,《黄河的水干了》音乐响起,通过歌词和腾格尔婉转戏谑的唱腔,将剧情不断推进。这首腾格尔演唱的西北小调词曲带有独特的西北气质,写满了独孤月对故土的思恋,以及地球毁灭和马蓝星生思不知的崩溃。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的水干了,意味着家乡也就毁灭了。原曲中哀叹家乡自然风土被破坏的情感,被升华为痛失整个地球家园的孤独。一个倒霉透顶被落在月球上的人,阴差阳错地避开了地球上末日的灾难,却眼睁睁看到他爱的一切被摧毁,再无归途。明明是一部喜剧作品,却运用了孤独绝望、悲壮凄凉的底色,体现了家国情怀。

此外,还有金刚鼠和独孤月打架时出现的葫芦丝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乐器。而《月光下的凤尾竹》是经典的中国音乐符号,主要表现的是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慕之情,在电影里搭配着人和金刚鼠打架的场面用舒缓悦耳的音乐搭配最具冲击力的画面,营造出喜剧效果。电影配乐自带的特色,平衡掉影片本身的一些灰感。这些配乐展现了浓厚的中国特色。

(三)人物文化符号

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是符号化的。每个人物都寄托着创作者想要表达的超越电影文本的情绪或思想,人物不仅仅代表扮演者,还是电影文本中所虚构的那个人物以及他传达给观众的感受[2]。独孤月的名字有着武侠小说或玄幻影视剧中的人物名字风格,身处孤绝的境地对应上他含有意味的名字,如一位独行侠。独孤月代表的是中国式的英雄。盛世平淡,乱世为雄,影片中多次提到“中间人”这个概念。独孤月作为一名中间人,中间的长相、身高、智商和能力,在意外被留到月球之前,他一直努力做这样一个中间人,奉行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在电影中独孤月具有工程师的能力。它是中国劳动人民的象征,更是未来人类的希望,他从一个平凡普通的中间人进化为一个勇于牺牲自我、拯救人类的大英雄,完成了人物的弧光。中国的底蕴从来都是为了大家而牺牲小家,这是民族的良知。中国科幻电影中的人物多为平民英雄。独孤月似乎对马蓝星有一定程度上的恋母情结。在人名上有明显暗示,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着地球转。独孤月对蓝星的追求,暗示着他对重回母腹的愿望,也就是重回地球的愿望。

电影中还出现了一个人物——八级钳工。当独孤月准备结束生命时,突然看到地球上成片的光亮。在全人类点亮地球的环节,八级钳工是领导者。八级钳工是以前的钳工等级,八级是最高级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八级钳工是最受尊敬的存在。被网络用语化的“八级钳工”出自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中男主角李琦的口头禅:“我是八级钳工,相当于半个知识分子!”在这部电影中,八级钳工象征着地球上最有技术的人类。在灾难面前,八级钳工比落难明星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人的浪漫情怀里,劳动的人永远是最美的,人的智慧远比科技更重要。

二、中国文化符号的当代价值

(一)审美价值:探索科幻电影的中国美学

中国文化符号可以在科幻电影中给观众带来心理层面的审美体验。《道德经》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宗白华认为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在元宇宙语境下,《独行月球》不仅与传统美学一脉相承,还被赋予新的美学意味。被遗忘在月球的独孤月,开始与虚拟的马蓝星谈恋爱,恰巧这所有的场面都被直播。独孤月在月球上生活的场景“化实为虚”被地球人所窥视。独孤月对虚拟的马蓝星的表白也“化虚为实”通过直播被现实中的马蓝星所得知[3]。影片一直在升华的是人类如何自救与拯救这一宏大的美学内涵。中国独特的美学叙事就在于喜剧的乐观和小人物的敢于自我牺牲。

(二)文化价值:用科幻电影文本建构中国文化认同

中国文化符号蕴含着中国的历史、道德、心理和情感。德国思想家卡希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可以通过创制符号形成文化。中国符号文化更多的是在思想上引领观众的价值观,从而使观众在精神上产生文化认同,共同体产生的关键就是文化认同[4]。

中国科幻电影里的神话隐喻可以发挥传承弘扬中国文化的功能。自从《流浪地球》之后,中国科幻电影开始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救世话语”。《独行月球》所构建的救世话语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神话。首先是夸父逐日。独孤月为了重返地球,他需要开月球车去取宇宙之锤,而月球车发动的原理是需要太阳能,所以独孤月需要开着月球车,往目的地反方向追逐阳光,有一种夸父逐日式的浪漫。其次是女娲补天。电影的最后独孤月选择牺牲自我,带着宇宙之锤冲向陨石,以保护地球,这样的场景有几分女娲补天的即视感,这里的剧情也是整部电影的高潮部分。相比于冰冷的科幻故事,这样本土化的神话情节能带动大多数观众的情绪。独孤月是地球上所存活人类的救赎,而所有活着的人类也是使独孤月不再感到孤独的陪伴。《独行月球》的“救世神话”不是一种“中心化”的、绝对的、单向的救赎,而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互为主体的救赎[5]。

(三)国际价值:用中国电影传播中国文化

《独行月球》改编自韩国的漫画,但中国团队对它进行了本土化的改编。改编时,将月盾计划设计为中国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中国人的世界公民形象更加突出,影片中家国情感投射于整个人类,这样的故事情节推动了中国人形象在世界电影中的塑造。当外国人不再惊奇于中国人拯救世界的时候,中国的文化输出就变得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独行月球》或许并不符合科幻迷的总体期待,但是此类科幻片的存在让观众对中国的科幻世界充满期待。

电影中独孤月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是返回救袋鼠,还是立刻启程在天黑之前回到空间站,第一个选择,很有可能会威胁他本人的生命,挣扎之后,独孤月选择返回。而电影的最后,独孤月也选择牺牲自己,拯救全人类。这传递着中国文化中关于人与人、人与动物的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相互依存,但是又不畏挑战的态度,体现着人类对于爱的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此外,影片传递了中国航天员负责任的形象,在面临灾难时,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中国智慧向世界拿出了中国方案,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三、结束语

符号不只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本质上也是一种意义或意愿表达工具。一方面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神秘价值,他人可以通过这些符号了解中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符号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在传播过程中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文化。

中国科幻电影要想发展得更长远,要想获得全球化的发展,就应该建立在丰饶的中国土壤之上发芽壮大。在借鉴西方工业技术的科学思维、科幻创作的时候,也要考虑中国科幻电影前方的道路,在中国特色电影中,多一些真正的对于东方美学的思考,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立足于本土文化,关注全人类共同情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蒙象飞.文化符号在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的有效运用[J].社会科学论坛,2014(6):226-230.

[2]吴美琳.科幻电影文本中的符号学表达:以《湮灭》为例[J].名作欣赏,2022(11):74-76.

[3]范志忠.《独行月球》:元宇宙语境下的科幻话语[J].当代电影,2022(9):14-17,2.

[4]青觉,徐欣顺.论中华文化符号的概念、要素与边界[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1):105-112,2.

[5]陈伟,卢德平.共同体意识与现代性转化:中华文化符号传播的时空价值与规约[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11):12-20.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