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时代下,中国戏剧创作正经历着全新的变革。在“双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视阈下,越来越多的戏剧工作者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古典题材,力图通过创新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重新诠释传统文化的内涵。以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三部作品——话剧《苏堤春晓》、舞剧《只此青绿》、音乐剧场《广陵绝响》为研究对象,探讨“双创”视阈下中国古典题材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及发展趋势。
[关 键 词] “双创”;古典题材;戏剧创作;艺术创新
基金项目:中央戏剧学院“星火计划”——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十周年研究专项成果。
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戏剧创作领域出现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其中,对中国古典题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一大亮点。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炼与再创造,艺术工作者不断拓展着戏剧艺术的边界,丰富着观众的审美体验。
一、话剧《苏堤春晓》:以现代手法重塑历史风貌
(一)剧本改编:在传统故事与现代审美间寻找平衡
话剧《苏堤春晓》在舞台上勾勒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北宋画卷,演绎了“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首苏轼波澜壮阔的一生。编剧在展现苏轼宦海沉浮的人生之路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现代艺术手法与审美元素。该剧秉承“守正创新”的美学原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一方面,剧本忠实于史书材料,将苏轼广为流传的诗句穿插其中,展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高洁情怀和旷达胸襟;另一方面,编剧又适度加入了现代人的话语体系,让宋代“公务员”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此外,剧本中也融入了对当代社会现实的思考,让古老的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正是编剧在继承与创新间的游刃有余,才使这部作品成为传统故事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的典范。
(二)舞台呈现:融合写意与写实的双重风格
《苏堤春晓》的舞台呈现可谓独具匠心,其巧妙地融合了写意与写实的双重风格。导演在舞台设计上借鉴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美,以简约而富有韵律感的多媒体和舞台背景营造出诗意盎然的江南春色。同时,剧组在服装、道具等方面追求精益求精的写实效果,力图再现宋代文人的生活场景。无论是庙堂之上的朝野,还是西湖苏堤的景致,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种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舞台风格,不仅与剧本内容相得益彰,也让观众在审美体验上获得了双重享受。《苏堤春晓》对舞台艺术形式的创新探索,正是力求以高品质的舞台呈现打动观众的努力。
(三)人物塑造:赋予历史人物鲜明的现代性格
《苏堤春晓》在人物塑造上的一大亮点,就是赋予历史人物以鲜明的现代性格,使其在保留传统魅力的同时,也展现出当代人所熟悉的情感特质。苏轼不再只是豪情万丈的“书圣”,而是化身为既不乏风趣幽默、单纯执拗又充满人格魅力的文人形象。他的“职场”之路并不平顺,曾两度在杭州做官,历经多次疏浚、整治洪灾,又被贬湖州、颍州等地,是名副其实的“漂”一族,居无定所。此外,该剧也将苏轼与夫人王弗、王闰之的情感刻画得充满现代意识,在诗情画意间带点拉扯和“甜”味。正是编剧和导演对人物形象的全新解读和立体雕琢,让这个古老的故事焕发出鲜活的现代气息,引发了当代观众的强烈共鸣。这种既彰显传统内涵又紧贴时代脉搏的人物塑造,正是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推出更多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的成功实践。
(四)情感表达:以细腻灵动的笔触刻画人物内心
《苏堤春晓》的戏剧结构打破了线性叙事的原则,戏剧场面皆因人物情感的翻云覆雨而建立,因此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既细腻入微又诙谐灵动。全剧通过跳进跳出的“间离”方式,对人物喜怒哀乐的精准把握,引领观众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编剧以现代人的情感体验为依归,展现了苏轼与皇帝、与百官群臣、与朋友同好、与家人奴仆之间复杂而耐人寻味的关系,这种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深度挖掘与精准表达,使《苏堤春晓》成为一部以现代视角对古代人物重新思考的佳作。正如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文艺要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苏堤春晓》对人物情感多层次、多角度细腻、灵动的书写,正是这一要求的完美诠释。
二、舞剧《只此青绿》:在传统美学中探寻当代价值
(一)题材选取:从经典绘画中提炼舞台灵感
舞剧《只此青绿》以北宋徽宗时期的天才少年、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为创作源泉,巧妙地以展卷人的视角将静态的绘画艺术转化为动态的舞台表现。编导团队深入研究了这幅千古名作的艺术内涵,从画中的意境、色彩、构图等方面提炼出丰富的舞台灵感。他们以敏锐的艺术洞察力捕捉到画作中蕴藏的音乐律动和情感脉络,进而将其转化为舞者的肢体语言和舞台调度。正如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要“坚持以生活为创作源泉,坚持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只此青绿》正是从传统艺术瑰宝中汲取营养,用当代艺术语言表达古典美学精髓的范例。编导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艺术自信,在传统绘画与当代舞剧之间架起了一座创新之桥,既让观众重新认识了国画经典的无穷魅力,也为中国舞剧的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境界。
(二)编舞语汇:以中国古典舞为基础进行当代创新
《只此青绿》在编舞语汇上的一大特色,就是在中国古典舞的基础上进行了当代创新。编舞大师们博采众长,从古典舞的程式化动作中提炼精华,同时又融入了现代舞的自由表现力,形成了古今交融、雅俗共赏的独特舞蹈语汇。一方面,舞剧呈现了古典舞端庄典雅、意境深远的审美风范,舞者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儒雅气质;另一方面,编舞又大胆吸收了现代舞蹈的表现手法,通过舞者肢体的张弛变化和力度对比,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和情感冲突。正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才使《只此青绿》既有古典舞剧的韵味悠长,又有现代艺术的时代气息,令观众对以“青绿腰”展现的“险峰”等舞蹈语汇印象深刻。这种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尝试,正呼应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
(三)舞美设计:营造意境深远、韵味悠长的唯美画卷
《只此青绿》的舞台呈现可谓匠心独具,通过精心的舞美设计,只一座转台便将王希孟笔下意境深远、韵味悠长的唯美画卷完美再现,同时又呈现了篆刻人、织绢人等古代工匠群像。舞台美术师以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营造出层次丰富的光影效果,配以写意简练的布景造型,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古画长卷之中。舞台背景以青绿色调为主,辅以金色点缀,既突出了画作本身的色彩魅力,又与舞者的服饰形成了和谐的呼应。同时,舞美设计还巧妙地利用了纱幕、雾效等现代舞台元素,烘托出若隐若现的意境之美。伴随着剧情的推进,背景也随之变幻,时而烟雨蒙蒙,时而旭日东升,将王希孟笔下青绿山水的意境美感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舞台之上。正如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要“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只此青绿》对舞台美学形式的精益求精,正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艺术创作导向的成功实践。
(四)音乐配置:巧妙融合民族乐器与交响乐队
《只此青绿》在音乐设计上另辟蹊径,巧妙地将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洋交响乐队融为一体,营造出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的音乐景观。作曲家以笛子、琵琶、古筝等传统乐器奏出的幽远清丽旋律,再现了青绿山水之美;同时又运用交响乐队的磅礴气势,表现出山水变幻、时光流转的恢宏意境。这种民族乐器与交响乐队的跨界合作,既彰显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韵味,又体现出了当代音乐创作的国际视野。在二者的交相呼应中,音乐时而空灵悠远,时而激越昂扬,为舞蹈营造了丰富多元的情感氛围。同时,作曲家还将人声、电子乐等现代元素适度融入音乐之中,让传统旋律焕发出全新的时代气息。这种在传承民族音乐精髓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现代表现手法的创作理念,正契合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守正创新”的精神要求。《只此青绿》对音乐形式的革新尝试,为民族舞剧的发展开启了更加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
三、音乐剧场《广陵绝响》:让经典旋律重现时代光芒
(一)故事架构:在传统乐府故事中嵌入现代叙事
音乐剧场《广陵绝响》(见图1)以竹林七贤的记载为创作起点,但有趣的是却没有嵇康的出现,这无形中令观众产生了“寻找嵇康”的内心期待。观众通过欣赏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等六人在竹林中畅谈生死、吟诗作赋的文人“聚会”场景,辅以古琴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等汪洋恣肆、静谧幽暗的弦外之音,在传统乐府故事的基础上巧妙嵌入了现代叙事元素。编剧以尊重原典的态度,再现了竹林六贤的文人魅力,给予嵇康以谜一般的梦幻形象,展现了传统艺术的悠远意蕴。同时,他们又以敏锐的洞察力,在古老的故事框架中植入现代人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剧中不仅深入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俗风情,同时也代入了现代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友情观、生死观等话题的阐述,正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让观众在感怀古典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共鸣。这种创作方法正呼应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要求,既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也体现了当代艺术家以文化自信书写时代风采的使命担当。
(二)角色设定:让历史人物展现丰富立体的性格魅力
《广陵绝响》在角色塑造上可谓用心良苦,编剧和导演力求让历史人物以更加丰富立体的面目展现在当代观众面前。剧中被寻找的嵇康不再是脸谱化的“风流才子”,而是被赋予了复杂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其他六贤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对现实的求索与批判,都在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剧中还为每一个角色设置了“标志物”,如酒坛、乐器等,他们随心所欲却又正直善良,令整部作品的戏剧张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正如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文艺创造、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广陵绝响》对经典人物的全新诠释,正是艺术工作者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
(三)在继承传统戏曲唱腔的基础上注入时代气息
《广陵绝响》在音乐创作上另辟蹊径,在继承传统戏曲唱腔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了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现代元素,形成了古今交融、雅俗共赏的独特音乐风格,再现了传统艺术那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境界。同时,他们又适度融入了打击乐等多种风格的流行音乐的旋律特点,让古老的时代和故事焕发出鲜活的现代气息。剧中那些或激昂慷慨、或古道柔肠的音乐片段,都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中展现出极强的感染力。正是作曲家在继承传统精华与汲取时代养分之间的游刃有余,才使《广陵绝响》的音乐听起来既富有时代气息,又能在心中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的音乐创作理念,正契合了文艺工作座谈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号召。
(四)舞台呈现:以多元艺术形式营造视听盛宴
《广陵绝响》在舞台呈现上可谓匠心独运,导演运用多元艺术形式,为观众上演了一场视听盛宴。舞美设计上,既有写意简练的古典布景,又有现代感十足的灯光效果,将人物的情感变化衬托得入木三分。服装造型上,该剧将古典雅致的中式服饰设计得极富质感,让传统艺术在当代审美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导演还大胆采用了多媒体投影、全息成像等现代科技手段,将虚拟与现实巧妙结合起来,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正如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要“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广陵绝响》对舞台呈现形式的精益求精,正是艺术工作者牢记使命、勇于创新的成功实践。他们以开放包容的文化视野,在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之间建立起了有机联系,为新时代的舞台艺术树立了一座全新的美学丰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古典题材的戏剧创作正焕发着勃勃生机。艺术工作者们以开放包容的创新意识,让历史照进现实,让传统融入时尚,不断拓展着中国戏剧的艺术表现力,为观众奉献了诸多感人至深的艺术体验。展望未来,在“双创”的引领下,中国古典题材戏剧创作定将呈现更加丰富多元的发展图景。
参考文献:
[1]谭飞.郭启宏戏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1.
[2]阿瑚德.西方戏剧影响下的中埃话剧比较研究:以曹禺《雷雨》与哈基姆《洞中人》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20.
[3]焦欣波.20世纪中国水浒戏剧研究:以剧本创作及改编为中心[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4]李婷.汪曾祺戏剧创作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5.
[5]田羽.中日古典戏剧中王昭君形象的比较研究:以元杂剧《汉宫秋》与能乐《昭君》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作者单位:中央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