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被誉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作为一部具有开创精神的浪漫派音乐作品,不管是乐章构思、曲式风格结构设计,还是曲子写作和乐器编配方面,均具有独创性。这首协奏曲集中体现了门德尔松的音乐创作特色与作曲风格,同时也是古典音乐传统作曲风格的延续和革新。主要从艺术审美特征中的抒情性与表现性、表演性与形象性、节奏性与韵律美的角度表述这首协奏曲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关 键 词]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审美特征;表情艺术
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乐派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作品以细腻、典雅、瑰丽而闻名于世。他所创作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有着绚丽的技法和巧妙绝伦的旋律,是举世公认的精品。这首作品创作于1838—1844年,是门德尔松为了感谢小提琴家斐迪南·大卫对自己乐团的帮助而创作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是门德尔松晚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完成的。1845年首次上演,由小提琴演奏家斐迪南在莱比锡格万豪斯音乐厅里公开演出。作为该曲的首奏小提琴演奏家,他将该曲出彩的华丽乐段和帕格尼尼创下的伟大琴弓技巧融于一体,使此次首演震撼全场,轰动一时。由于创作中包含着柔美的浪漫情调和匀称齐整的结构美,音乐表现手法精妙绝伦、旋律优美、技法巧妙,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其不仅是门德尔松这一时期最杰出的小提琴协奏曲,还是自德意志浪漫主义乐派开始以来最完美的杰作。这首作品也因此同德国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俄罗斯浪漫主义乐派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德国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有些人甚至认为,这首乐曲是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压卷之作”。
一、门德尔松的生平简介与创作
(一)门德尔松的生平
音乐史上有很多音乐家都曾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他们的人生,因为音乐而变得艰辛,但他们的音乐作品并不平凡。门德尔松于1809年出生于联邦德国汉堡一个富庶的家庭,父亲是位银行家,爷爷摩西·门德尔松(1726—1786)是位著名的哲学家。所以年轻的门德尔松有着十分优裕的家庭条件,他从小跟随家庭教师学习语言、文学、哲学、绘画、舞蹈等。小时候的门德尔松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他不仅很早就学习钢琴,而且每周日的下午还有一个小型乐队专门演奏他创作的新作品,正是优渥的成长环境使他的作品具有华丽浪漫、积极阳光的风格。拥有创作才能和踌躇满志的他,在1847年因中风脑出血而英年早逝,年仅38岁,但是他创作的旋律清新、婉转悠扬的协奏曲一直流传了下来。
(二)门德尔松的音乐创作
门德尔松是一位把古典和浪漫两种风格融为一体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方式和创作手法使他的作品体现出典雅、高贵的美感。他能够巧妙地将各种古典音乐元素写进他的作品中。由于他从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所以他创作的音乐充满了现实生活中的情趣,也赋予了作品天马行空般的意境幻想。他的创作中不仅有着浪漫主义的想象,而且蕴含着传统主义的整齐与庄严,这也是其音乐风格的创新表现。他的音乐最突出的特征是温婉典雅、恬静生动、精细华丽,被许多声乐表演爱好者所推崇与热爱。尽管门德尔松去世时年仅38岁,但是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仍然创作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作品。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管弦乐作品、合唱作品、钢琴协奏曲和戏剧音乐。他所创作的这首《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在小提琴作品中的地位是不可估量的,一度被世人认为是浪漫乐派小提琴协奏曲的巅峰之作。与其他的世界小提琴协奏曲相比,本首协奏曲的表情艺术体现得更为明显。该作品富有极高的演奏技巧,对于听众而言可以说是一次听觉享受。直到今天,这首乐曲仍然是广大小提琴专业演奏者的必奏曲目和大型比赛的备赛曲目。由此可见,这首乐曲在小提琴演奏者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抒情性与表现性
在后浪漫主义时代,人们都十分向往个人思想,在艺术作品创作方面传达出个人情感思想的同时,又要对客观世界接纳与认可。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旋律优美抒情,直接表达了门德尔松的内心思想和情感,间接地表现了小提琴与乐队之间对话式的音乐风格。该曲不仅能够直观地表达人们内心深处对情感思想的主观体验,而且能够调动人们的内心情感,从而宣泄人的情绪,因此具有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该曲属于表达情感的听觉艺术,这都源于小提琴声音所特有的物质媒介和心理情感的表达手法,它以仿如人声般的轻柔弦声直观地表达和显现了音乐家创作时情感的起落变化。同时,《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在旋律方面突出了简洁、戏剧化的音乐表现力,整体曲式走向明确清晰,其中音符的跳音、顿音、重音,力度上突强突弱,夸张的戏剧性音符跳动,不会让听众感到有任何突兀之处,反而使音乐的表现力和画面感油然而生。例如,在第一乐章,门德尔松采用古典式协奏曲的创作手法、奏鸣曲式的演奏技巧、陈述主题式的抒情前奏,在和弦的映衬下,使一大段旋律主题引出小提琴激情澎湃的旋律,直接通过琴声独奏引出主题故事,犹如一位女高音华丽的咏唱,深沉中略有一丝悲伤。虽然整个乐曲表达的感情起伏很大,却充分体现出华丽优美的韵律美。其不仅是跨感官的交融,还给听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使乐曲一开始就仿佛有特殊的魔力让听众产生进入一个处处芬芳的花园世界画面感。慢慢地节奏加快,变得更为紧促,达到了第一个爆发点,使乐曲气氛变得磅礴宏伟,与刚开始柔美华丽的开场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听众的情绪产生强烈的震撼。这也确立了第一部分的主题形象。总的说来,第一乐章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秀美的山谷中,空灵幽静,一汪碧蓝的湖水映照着翠绿的山峰和蓝天白云,从湖中流出一条清澈的小溪,沿着山谷一直奔腾到眼前。整个乐章活泼而不失典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热情洋溢。在第二乐章中,门德尔松采用复三段体结构,赋予作品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不断交替的琶音式上下行的旋律结构延绵不绝、变化多端,组成了歌唱性的抒情旋律,仿佛在船上漂荡不定,随着转调的出现,调性回归。小提琴缓缓奏出悠扬的旋律,让捉摸不定的旋律犹如海浪缓缓停下,变得宁静,恰似“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的抒情性表现,同时也展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感受力。第二乐章结尾部分,通过小提琴演奏所表现出的旋律极为微妙细腻,并在乐队衬托下开始逐渐消失,让听众回味无穷。第二乐章带有“无词歌”的风格,如果说第一乐章展现的意境是温暖而不灼热的阳光,那么第二乐章便像是蓝天中飘动的白云,冷静而不失流动性。也像是湖水,中间的颤音部分就好比是湖水受到柳枝的拂动而激起了波纹。门德尔松创作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后浪漫主义时代的一些经典作曲样式。门德尔松之所以采用了奏鸣曲式的创作手法,是因为奏鸣曲式表现的情绪和情感更加丰富多样,能让听众探知到作家复杂起伏的个人情感和宏大的内心世界。不仅如此,门德尔松的音乐理念是根据乐曲的主体内涵与自身情感,从而构成鲜明的个人音乐风格,使乐曲在表现丰富多样的人物情感上更加强调抒情性与表现性之间的一致性,使起伏变化的各个篇章所表现的内容都可以几乎完整地连接,而毫无突然、不平衡的感觉。正是因为这首乐曲有着很大的感染力,其抒情性和表现出来的旋律可以使听众融入乐曲所构建的意境之中。
三、表演性与形象性
音乐在创造艺术形象的同时,也要通过演奏的环节来实现。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旋律优美轻盈,演奏者只有全身心地体会才能很好地感悟全曲想要表达的情绪上的变化,因为每一个乐句都充满了激情、柔美、蓬勃向上的旋律色彩。而小提琴声中的揉弦就像歌声中的颤音,宛如一位演唱者在吟唱。小提琴的声音之所以能触动人的心灵,皆靠揉动琴弦的快慢速度来进行深情的形象表现。所以,揉弦必不可少。因此,演奏者要根据乐曲情绪上的变化和自身对乐曲色彩变化的感悟,采用揉弦的方式呈现乐曲想要表达的情感,带给人心灵的慰藉和享受。从乐曲语言、演奏手法以及情感形象等方面的表现来看,这首乐曲存在着非常强烈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质,并蕴含着诗意的思想、平静的心情、浪漫的情感和奔放的激情,带领着听者在多重的心境和情感之间往返。例如,该曲的第一乐章三个部分各有特色,每一部分皆可单独加以表现。第一部分给人雄伟有力的情感享受,演奏者在演奏时运弓上要贴着弦走,大臂的幅度要大,音色方面要干净利落,不留一丝疑虑。第二部分充满阴柔之美,演奏者在演奏时,运弓要缓慢,并且在一些细节处理上运用连顿弓的技巧,使其旋律产生似有若无的朦胧之美。第三部分则充满活力,此时运弓方面需要的技巧更多,在急促的旋律音上运用跳弓和抛弓,可以让旋律更加欢快,且不缺乏颗粒性,使整首乐曲在技术上充满挑战性。对此,门德尔松对其采用了许多细腻的处理方式和表现乐曲画面情绪的处理手法,如标准的古典元素的作曲技法和高超的弓法技巧,使观众享受听觉盛宴的同时也在享受一场炫技性的视觉盛宴,这就意味着演奏者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一定的领悟能力。演奏者在表演该曲时,一定要掌握相应的表演技巧,把握整首乐曲想要传达的情感,达到人琴合一的表现效果及其舞台观赏效果。
四、节奏性与韵律美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在演奏速度上采用了“快—慢—快”的节奏变化形式,有着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e小调奏鸣曲式的乐曲创作手法,采用常见的变奏形式提高音乐的节奏性和表现性,从而丰富音乐动机,为其注入活力,赋予音乐新的韵律美。作品中通过对节奏的精妙设计使其主题有了新的发展和动机。在弦乐作品中要想丰富音乐的韵律,表达出乐曲的情感,演奏者往往会通过改变弓法来进行设计。而通过改变节奏型或节拍律动强弱的设计方式却独树一帜。这种新颖的演奏手法给观众听觉上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感受,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尤其是本曲第一乐章大篇幅的三连音有着3/4拍子或者摇篮曲式的音乐韵味,给人一种生动诙谐的感觉,这也是门德尔松想要追求的音乐艺术效果。《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在其韵律美上音乐形象明确清晰、韵律十足;和声色彩上绚丽简洁,描绘了激情涌动的情感,给人大吃一惊的体验,而这些感受不得不依靠完整的乐曲呈现,以及编曲家配器、和声织体等方面的细心安排。在演奏中也能够发现,门德尔松另辟蹊径地打破了古典主义严谨的规律性,添加了浪漫主义色彩,使整首乐曲充满绚丽的音色及节奏律动的变化,让听众十分惬意。此外,门德尔松在对这首《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速度的处理方面,更是匠心独具,整体的结构布局使用的是复三段体结构。按常理来说,乐曲快慢程度会影响整个乐曲的律动,虽然有行板,但也不能太过缓慢。而门德尔松的这首《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却超越了规则,以极缓慢的方式创作了整部乐曲。如此一来,似宽广咏唱的八分之六拍,却因速度极慢而有如四分之三节拍的韵律美。总之,这首乐曲无论是节奏的快慢还是节奏型的变化方面都有很大的转变,使乐曲在紧促不安或平缓舒适的气氛中交织呈现,使乐曲充满了变化多端的神秘色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为一部具有独创精神的音乐作品,无论是从乐章、结构设计上,还是从旋律创作和音乐配置上,作者均具有独创性,集中体现了门德尔松的音乐创作特色与风格,也体现了门德尔松是个既充满活力又具有浪漫生活格调的创作天才。整部作品体现出门德尔松的音乐中宁静而又蓬勃的气质、浪漫而又唯美的超然情趣。他所创作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很多部分都带有个人的主观感想,它将感情超越了理性,且突出了个性。在该部创作中,其表演性与形象性追求无疑、活泼、幽默、出其不意、谐谑的艺术效果,其节奏性与韵律美则携带着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蕴含青春的奔放色彩,让激情快板的律动深深根植在聆听者的脑海中。人们常把门德尔松的音乐创作看成特殊的作品,因为它的旋律中不止有韵律美,同时也有生命美、情感美和大自然美,正是因为这些美的和谐高度一致,才使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脍炙人口、世代流传。
音乐是记录声音的艺术。不同时代所展现出的音乐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但音乐表现艺术的特点却一直贯穿始终。人们通过了解并看待艺术形态的审美,必须利用艺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加以研究,其方法就是要遵循三个原则:抒情与表现、表演与形象、节奏与韵律美。
参考文献:
[1]施宸.浅析《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价值[J].参花(上),2017(7):149-150.
[2]赖菁菁.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版本比较[J].艺术探索,2017(3):87-90,144.
[3]郭雅伦.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价值[J].名作欣赏,2022(8):179-181.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