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传统音乐历史悠久,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潜移默化的传播功能。近代中国传统音乐随着淘金热和移民而流入澳大利亚,并在当地华人社会不断壮大和完善,推动了中国广东粤剧和中国民族器乐等音乐形式的发展。自此之后,粤剧艺人、戏班开始登上该地区的舞台。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传播的形式与内涵也在与时俱进,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关 键 词] 近代;中国传统音乐;澳大利亚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项目成果“近代中国音乐文化海外传播历史研究”(项目编号:19BD056)。
一、近代中国传统音乐在澳大利亚传播的背景
近代中国传统音乐随着移民热潮而进入澳大利亚。历史上最早的中国移民是从东南亚迁移到澳洲的,在1823年到1825年间,他们就已经在澳洲谋生了。1851年,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发现了金矿。消息传开后,各国淘金者纷纷前来,华人也不例外。
19世纪中叶,香港成为中国对外联络之窗,不少华人经香港到南洋,一路南下至澳大利亚,并在此地居住生活。1861年,来澳大利亚的中国人急剧增加,维多利亚城里有24732个中国人,其中23733个生活在金矿区,如阿拉雷特、巴拉瑞特。昆士兰州发现黄金的时间比另外两州要迟。1876年,那里有10000人,其中7900名是矿工。①除了矿工外,还有一小群中国人生活在矿镇,他们开小店、开咖啡馆或者种菜。
不像近代华人移民集聚之地,那时他们并没有多少人居住在城镇。20世纪以后,定居在都市的华裔才开始增多。②在巴拉瑞特,中国人居住的地区被称为“中国村”。由于中国人集中在一起,加上淘金者有了一些经济基础,这就为中国传统音乐在澳大利亚传播提供了观众和经济基础。
二、近代中国传统音乐在澳大利亚的传播
中国传统音乐在澳大利亚的传播以移民为载体,以移民的家乡音乐文化为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粤剧、中国传统器乐、木鱼歌三个方面。
(一)粤剧在澳大利亚的传播
广东地区的劳工是粤剧在澳大利亚早期传播的主要力量。淘金者在异国他乡互相关联、相依为命,粤剧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娱乐机会和社交场所。由于多数淘金者文化水平低,所以粤剧表演也为他们传播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教育。
1.19世纪50—70年代
大约从1852年开始,就有粤剧戏班到墨尔本地区的乡村表演。1858年至1870年,澳洲墨尔本地区曾有14支中国剧团,他们在各地的中国金矿区巡回演出,也曾向地方当局申领戏剧表演执照。当时参加演出的音乐家、杂耍演员等约有200人,他们靠表演谋生。此外,还有一些华裔矿工自发组成小组到山区各个矿区表演。
当时的剧团演出丰富了淘金者的业余生活,为组织者带来了经济利益。1859年12月在巴拉瑞特的一次粤剧演出就有将近1000个中国观众前来观看。大金山博物馆的Lucin-daHorrocks经过两年的搜集,终于在2018年制作了一部关于中国淘金史的纪录片:“金矿区的大型社区里,有戏院,有演员,有歌剧艺人,也有许多中国人搭建的大帐篷。”③西方人把这个帐篷称为“中国帐篷剧场”。据墨尔本澳华史馆的档案记载,在淘金期,维省登记的华人剧团大多租用西洋戏院,每个戏班子约40人,一开场就是各式各样的翻跟头场面,最后再以打斗戏收场。①
2.19世纪70年代后
经过了二十年较为广泛的传播,到19世纪70年代,粤剧的传播受到一定阻碍,这是因为“中国帐篷剧场”的兴衰与淘金者的人口增减密切相关。19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的金矿资源开始枯竭,1861年在华人较为聚集的维多利亚州,华人占当地人口的4.59%,到1891年降到0.74%,新南威尔士州从3.7%降到1.16%。②随着华人数量的减少,“中国帐篷剧场”的观众数量也有所下降。粤剧演出虽受到了影响,但并没有销声匿迹,1897年8月,澳洲《广益华报》对粤剧团的表演进行了记录:
大赛华人会景,铺排行径,一先一后,次第分明,鸣锣开道,声势张皇,所扮头阵先锋,六国元帅与夫女飞报,女将军皆跨鞍马,罗伞擎来,徇天边之霞绮,旌旗排列,映云外之日华。色心四套,乘以彩亭,锣鼓四套,大奏元音,八宝仪仗,有色有光,五色军器,有严有翼,金龙一条,恋宝抱珠,虽飞腾之为卜,俨天骄之呈姿。以上各项人员,或就文班,或居武班,多穿五色锦服,纽带纷披,居然锦绣风光,别具繁华世界。这一次演出筹集经费共得1200余镑。③
19世纪末,华人数量锐减,但这时的唐人街已成了中国人居住、经商的地方,同时也承载着中国的各种文化。1961年,澳大利亚政府推行了多元文化政策,并于1972年废除“白澳政策”,此后澳大利亚华人不断增加。在博物馆里有时会有中国音乐、舞蹈和戏曲的表演;来自中国不同省份的移民和学生把家乡的文化带到澳大利亚;在墨尔本有京剧、粤剧、沪剧、越剧、评弹和民族器乐的表演。众多的戏曲剧种里粤剧是最流行的,相继出现过“声艺”“艺情”“吉祥”“庆凤翔”等粤剧团体,而冈州粤剧曲艺社有着最悠久的历史。冈州粤剧曲艺社于1961年由墨尔本华裔粤剧人士黄兆南先生积极筹办,成员大多数来自中国广东省,也有个别的是澳大利亚出生的第二代华人。该社是一个非专业性、非牟利性的文化团体,观众主要是华人,演出的收入主要是为冈州老人院筹募经费。
(二)中国传统器乐在澳大利亚的传播
一个西方记者在1855年和1861年两次聆听了同一个华人乐师的演奏。他在评论中写到他听到了一种古怪的声音从类似于室内音乐厅的场所传来,然后看到一个华人乐师在演奏中国的弹拨乐器;墨尔本剧院的评论家James Smith在1861年参观巴拉瑞特时看到一个有造诣的华人乐师在演奏三弦;1862年的英文报刊The Star记载了一个粤剧团在The Ballaarat Mechanic’Institute为西方观众演出的情景:中国人的演出节目有两个演唱者,他们的演唱由10至12个中国乐师伴奏,乐师们所用的乐器包括中国的吹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Bate在他的书中写到,在1870年的一次聚会中华人乐师Long Quong演奏了中国的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他们的二重奏获得了热烈的掌声。④
(三)木鱼歌在澳大利亚的传播
木鱼歌,又名“摸鱼歌”,是广东省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属弹词体系。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在清朝之后达到鼎盛。最早人们是即兴演唱,到了后期,会把歌词抄录下来,编好曲后出版成书,然后传唱开来。
当时的淘金者大多从广东迁移而来,所以他们当中有些人会演唱木鱼歌。Rolls在他的书中写到,在一次郊游中,中国淘金者大声地欢笑,他们中的有些人演奏音乐,有些还演唱了广东曲艺木鱼歌。淘金时代木鱼歌的旋律也许很难再被找到,但幸运的是有一首歌的歌词被保存了下来,幽默的歌词反映了当时淘金者的内心世界:
不要把你的女儿嫁给一个学者,
她将被孤独地关在自己的房间里。
不要把你的女儿嫁给一个做早点的,
三年中他最多只有三个月和你女儿同枕共寝。
不要把你的女儿嫁给一个农夫,
大粪的气味足以把你的女儿给呛死。
让你的女儿嫁给一个淘金者吧,
当他的船回来时会带给你女儿巨大的财富。⑤
三、近代中国传统音乐在澳大利亚的传播特点
(一)地缘偏重性
近代中国传统音乐在澳大利亚的传播内容以广东地区音乐为主。这时澳大利亚中国移民心中最深刻的是一种地缘性的地方文化认同。19世纪40年代,广东、福建一带的中国劳工陆续进入澳洲。后来广东各港口赴澳谋生者激增,起初以珠三角为主,而后又有广东其他地方、东南海岸等地的华侨涌入。1856年,澳大利亚共有27万华人,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西南部三州,其中以广东人居多。①广东音乐随之传入了澳大利亚。他们建立中国寺庙、演出家乡戏曲“酬神”,聘请家乡的艺人、戏班前来演出,设立会馆宣扬家乡传统文化,组织地方性传统音乐演出团体。
(二)戏曲偏重性
近代戏曲音乐迅速发展,戏曲不但能够给予澳大利亚华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能够充分表达情感。由于地缘性的偏重,来澳华人大多为广东人,在广东盛行的粤剧也就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戏曲剧种。大约从1852年开始,就有粤剧戏班到墨尔本地区乡村表演。在澳洲墨尔本一带有很多中国戏班巡演于各华人金矿区。从观众群及戏剧市场来看,澳洲的华裔移民多从事体力劳动,加上工作及居住条件差、与亲人的距离较远,思念家乡的心情更加强烈。以粤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登陆澳洲,并成为早期广东劳工海外生活的一种精神安慰。
(三)演出功能社会性
演出基本以社会性商演、民俗庆典为主,有社会娱乐和仪式功能。澳大利亚广东会馆仍保留着中国人酬神祭祖的习俗。中国传统节日如端午、清明、中秋、春节等,各会馆都按本地风俗举办庆典,并由粤剧团在各地轮番表演。每当澳大利亚有重大的地方节庆时,华人都会用中国的传统音乐来庆祝。②
此外早期的剧团演出还为组织者带来了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商业性。1863年3月,LeeGee粤剧团在Beech-worth的演出票价是3先令,这场演出有700多华人观看。The Creswick and Chinese Adveriser报刊记载了1862年一个粤剧团在Creswick两个星期的票务情况:第一个星期的票务收入是150英镑,剧团的组织者以100英镑的价格把第二个星期的演出转让给了另一个中国人。当然有时候粤剧团也会做慈善演出。例如,1859年4月1日,Low Chong的粤剧团在Ararat举行了一次义演,60英镑的票房全部捐给了当地的医院。③
四、结束语
澳大利亚的中国传统音乐与其他地方相比,虽然规模上不能堪称之最,但也有着独特的风格。澳大利亚华人通过粤剧表演、民族器乐的演出,在异国他乡重新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地缘偏重性、戏曲偏重性和演出功能社会性的特点,这不仅将中国的传统音乐推广到大洋洲,也为中国本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拓展了空间,为澳大利亚音乐文化增添了色彩。
参考文献:
[1]陈刚.澳大利亚人热爱中国京剧:访澳纪行[J].戏剧报,1983(6):62-63.
[2]黄兆汉.澳洲悉尼粤剧曲艺热[J].南国红豆,1997(1):20-21.
[3]赖伯疆.粤剧,要更自觉地走向世界舞台[J].南国红豆,1997(2):16-18.
[4]黄昆章.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出版中心,2002.
[6]王静怡.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与变迁:以马来西亚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阮西湖.20世纪后半叶世界民族关系探析: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一项新课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8]陈凝.粤剧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影响[J].南国红豆,2005(4):15-19.
[9]余勇.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10]林广志,夏泉,林发钦.西学与汉学:中外交流史及澳门史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1]王耀华.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2]李丽敏.传统更新与文化认同: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的传播与发展[J].音乐研究,2019(6):96-105.
[13]白海英.粤剧在澳大利亚的传播历程与特点[J].文化遗产,2021(6):82-89.
[14]沈有珠.从谋生到超功利艺术追求的嬗变:当代海外粤剧业余戏班活动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22(43):113-118,123.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音乐学院
注释:
①黄昆章:《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79页。
②阮西湖:《20世纪后半叶世界民族关系探析: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一项新课题》,民族出版社,2004,第315页。
③白海英:《粤剧在澳大利亚的传播历程与特点》,《文化遗产》2021年第6期。
注释:
①③林广志、夏泉、林发钦:《西学与汉学:中外交流史及澳门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第348页。
②黄昆章:《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67-68页。
④白海英:《粤剧在澳大利亚的传播历程与特点》,《文化遗产》2021年第6期。
⑤王耀华:《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人民出版社,2013,第344页。
注释:
①梅伟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四邑会馆简史》,澳洲维省四邑会馆,2009,第8页。
②黄昆章:《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490页。
③白海英:《粤剧在澳大利亚的传播历程与特点》,《文化遗产》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