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讲:“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其诉说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壮丽的自然景观。毛泽东也曾在《七绝·观潮》中写道:“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更是将钱塘江大潮奔腾澎湃、势不可当的磅礴景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当前,观潮已成为一种被继承的传统文化,虽远在千里,无法身临其境地体会其所散发的魅力,但可在文学的海洋中感知钱塘潮水的壮阔美景。《观潮》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记叙了作者耳闻目睹一次观潮时盛大热烈的场面,具体从潮来前、潮来时以及潮过后进行描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掌握课文的中心要义,本节课开启了生活化学习课堂的构建之旅。
一、走近作者,初读文本,体会自然生活之美
在教学《观潮》这篇课文时,教师就抛开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学生的思考为基点进行积极创新,以期让学生深切体会自然美景。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究竟想从中学到什么?那一定不仅仅是一些语文知识,一篇课文的背后,所指向的是一个作者、一段人生经历,甚至是一种别样的生活。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文章作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了解他的其他作品吗?
提问本就有启思的意义,这时学生虽纷纷开动脑筋,但毕竟认知能力有限,很多学生在思考时表示:“没有听说过,也不了解他的其他作品。”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予以解决:一方面,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下的学习生活,借助网络工具进行信息搜集和查找;另一方面,教师可让学生结合书本,了解更多关于描写观潮这一自然生活美景的文学作品或者诗句,激活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和了解兴趣。而在学生进行实践性的生活探究后,掌握的关于本篇课文作者的信息寥寥无几,但关于“观潮”的诗句却有不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学生初读课文的兴致。
二、创设情境,升华体验,感知自然生活之美
在构建《观潮》这篇课文的生活化课堂时,教师就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来升华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自然生活之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构建贴合学生生活认知的情境,以此激活学生的感性思维,使学生能切实感知课文的独特魅力,提升学习能力。
《观潮》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字词的同时,能结合关键词句一边读,一边思考,想象钱塘江大潮的画面,体会其中的壮美之景。而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毕竟在实际生活中没有见过,想象思维也极其匮乏,这时教师就可借助先进技术设备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动态化播放钱塘江大潮潮前、潮时、潮过后的景象,带给学生视听结合的双重体验,使学生在“真实的海边环境中”观察潮水的涨落,感受海风的吹拂。之后,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的音频工具,为学生播放潮水涌动的音频,让学生微微闭上眼睛,在感官上接近“潮”,聆听海浪的声音。这种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促使学生的情感与知识产生共鸣,进而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自然的奥妙。
在构建《观潮》这篇课文的生活化学习课堂时,教师创设有效情境,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迫切心情,有利于学生在体验自然之美的同时,培养其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开启一段感知自然、发现生活的学习之旅!
三、品读文本,字斟句酌,发现自然生活之美
在对《观潮》这篇课文进行生活化学习课堂的构建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自然情境,以期将学生的学习思绪引入课堂,为学生更好地品读、精学做好准备。而在品读课文前,学生就必须从题目出发,对课文的文眼有所了解,如“观”有观看和观赏的含义,而课文第1自然段出现的“观”,所表达的含义则为景象和景观,潮则是“钱塘江的潮水”。在对文本的题目有所了解后,就可字斟句酌地品读文本,有效发现自然生活之美。
(一)观人潮,领悟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纵观生活中有美景的地方,自然会有欣赏美景的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观潮》这篇课文中,虽然作者也进行了描述,但是在认真研读教材后发现,作者对这些内容的刻画可以用惜字如金来形容。而在教学时,教师仍要通过观潮的方式,让学生领悟钱塘江大潮壮观的美景,引导学生找出来,并进行品读。在教师的引领下,很快有学生表示:“在第2自然段,作者用人山人海表示了观潮人数众多,且这些人都在等待江潮的到来,并用望、盼等,表示了人们迫不及待的心情。”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热闹的场面。接着,又有学生表示:“在第3自然段中,人群又沸腾起来,也表示了人们迫切看到潮水的期望,朝着他们万马奔腾,澎湃而来。”这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学习的感受,让学生想一想实际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人潮汹涌”的事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体会到钱塘奇观的名气之大,以及潮来前的各种动态。
(二)观其形,领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迁移自身知识经验以及思维认知,总会提出一些学习疑问,如有的就说:“江潮不应该是滚动的潮水吗?怎么会有形呢?”这时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领学生认真品读课文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学习探究。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说明江面没有任何变化,而接着作者又说:“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间接描述了其形的存在,且速度变化极快,犹如千匹马、万匹马奔腾而来。学生跟随作者,切实领悟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感知了自然生活的壮美。
(三)观其色,领悟钱塘江大潮的景美
“同学们,你们觉得大海的水是什么颜色?黄河的水是什么颜色?”在课堂教学进入白热化阶段,教师提出生活化问题,继续引领学生领悟钱塘江大潮的景美。教师的提问,因关联实际生活的要素,所以很多学生都积极踊跃地表示:“大海的水是蓝色的,黄河的水自然是黄色的!”其实不然,之所以看到大海的水为蓝色,是因为蓝天的映衬;黄河水之所以为黄色,则离不开黄沙的掺杂。接着,教师继续提问:“那通过学习,你们觉得江潮的水是什么颜色的?”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动态化地呈现钱塘江大潮壮阔的美景,并让学生品读语句“只见白浪滚来”“犹如千万匹白马……”,这足以表明江潮的水是白色的,甚至其有“银龙”“白虹”的称谓。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感受到潮来时的气势雄伟。
(四)听其声,领悟钱塘江大潮的震撼
在学习了观潮、观其形、观其色的之后,教师还应进行听其声的教学,这时可继续向学生提问:“作者是怎样描述江潮涌来的声音的?”引导学生:继续品读课文,积极思考探究,很快有学生说“远处隆隆的响声”,这足以证明钱塘江潮水的声势浩大,可以说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给人一种动人心魄的感觉;还有的学生说:“如同山崩地裂,大地仿佛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见潮水之浩大;而对于潮水过后的描述,作者同样惜墨如金,一个“霎时”体现了潮头的奔腾西去,但是绵延不绝,余音还在,耐人寻味。在品读学习中,教师引领学生纵观全文,探究钱塘江大潮听声音的学习,也让学生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学习认知,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现自然生活之美。
四、组织讨论,交流探讨,分享自然生活之美
在开展《观潮》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为构建生活化的学习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要洗涤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景。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讨论、合作及探究的空间,激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学科素养的提升。教师可出示讨论主题,让学生就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分享生活之美,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雄伟壮阔的美景,在讨论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接着,为了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发现生活之美,教师可组织学生合作“寻找身边美景”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机或相机拍摄校园内外的美景,然后在班上进行展示和分享。这样的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审美能力,也能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世界,这远比教师一味灌输教学效果好得多,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致也愈发高涨,有效构建了关联生活的学习课堂。
五、高效阅读,开启想象,创造自然生活之美
激活学生阅读想象,是促进学生走进阅读文本、开启学生言语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观潮》一课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地走近这壮观之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有效阅读,通过理解分析重点词句,促进其想象及语言表达力的提升。如教师抛出问题:“人山人海是有非常多人的意思,那到底有多少?”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头脑风暴,再现人潮壮观的情景。再如,“怎样理解潮来前人们的心情,人们都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自己期盼某件事时的心情,达到思维的升华进阶。潮来的时候,又如何理解“鼎沸”与“沸腾”?有什么相同及不同之处,通过分析以上词句,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感知,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其次,教师可通过认真阅读描写场景的词句,开启学生想象,如“潮来时”是本文的重点,概述了什么内容?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整合,并再次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文字描述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
六、课后作文,升华要旨,记录自然生活之美
对于领悟或者感知的生活之美,仅仅让其停留在脑海,或者学生间的交流探讨中,极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烟消云散”,而如果将其转化为文字,以书写的方式用心地记录下来,则可能成为生动的故事,与思想与心灵为友,而这正是文字的魅力。因此,在教学《观潮》这篇课文时,教师在构建生活化的学习课堂后,还应重视生活化习作课堂的构建,这正好契合本单元的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使学生明确生活中的美景,并不是只有壮阔如潮,还有风景如画的自然公园,以及涓涓细流、波光粼粼的小桥流水等,都是学生写作中重要的生活素材。接着,在学生确定写作素材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构建框架,让学生思考《观潮》这篇课文的描写手法,以及写作结构,并让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使学生写出有条有理、框架完整、趣味丰富的作文。在生活化的课堂构建中,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课后习作,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课文知识要素,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学生能发现、记录并表达美,也能在文字中体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不懈追求。
总之,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应体现学科的生命和深度,教师必须积极创新多元化的教学路径。而在开展《观潮》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打造关联生活的学习环境,通过走近作者体会自然生活之美,创设情境感知自然生活之美,品读文本发现自然生活之美,组织讨论分享生活之美,以及完成课后作文记录自然生活之美的方式,可切实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跨越时空,身临其境,目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听闻其恢宏。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桥南小学)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