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个性化作业的设计与评价策略

2024-08-01 00:00:00韦兴华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5期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作业仅作为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设计范围和形式日益僵化,特别是古诗文的作业设计,往往难以避开“一读二抄三背四默”的步骤,积累有余,而灵性不足。有些教师在作业设计中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层级,统一布置作业,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往往容易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状况,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评价形式的单一,只以考试成败论英雄,也导致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只考虑应对考试的知识点,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千篇一律的乏味的作业感到厌烦,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也日益衰退。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的明珠,经历了千百年时间的沉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教师要及时改变传统作业设计的观念,加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努力优化作业设计,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实到具体的作业设计中,把学生从枯燥的抄抄写写中解放出来,以巧妙的方式提高作业的趣味性、综合性、层次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幸福感。

一、挖掘——古文不古

小学语文教材大幅度增加了古诗文的份量,可见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许多教师沿用传统做法,仍仅将字词句的理解、全文翻译、诗人抒发的情感或学生应该明白的道理作为教学的重点,课后作业也仅围绕理解、记忆来设计。这样做从表面来看,学生掌握得不错,也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但从长远来看,是对古文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如果我们不去挖掘教材的深层价值,寻找古今间的关联,让古人的智慧来影响今人,又如何能体现大语文的学习观呢?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了两篇古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讲述车胤和李白的读书故事,告诉我们勤奋苦读和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教育意义明白深刻。那我们如何在此基础上开拓新的教学思路,活用古文,让古人的智慧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呢?我设计了以下两项作业:

1.学习老师提供的两份带注释的阅读材料《凿壁偷光》和《欧阳修苦读》,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你还知道哪些读书故事?可以推荐给同学们。

2.小李常怨父母不但没文化,不会辅导他,而且没钱,不能帮他请家教,导致他学习成绩不好。如果你是他的同学,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劝劝他吗?

这两项作业既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文内容,拓展阅读,又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让他们明白为何而学、如何去学。在劝小李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主动克服困难的学习比被动学习要好得多,外界的条件不应该成为不学习的借口……这样尽可能多地挖掘教材的深层价值,才能真正体现教材的意义。古文不古,语文即生活,生活中处处闪耀着古人的智慧。

二、品析——以读促写

(一)从“留白”处入手

能选入教材的每一篇古诗文都是文质兼美、言简义丰的,如果教学中教师能抓住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白”,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进行“补白”,一定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

如六年级下册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谁家”就是作者的“留白点”,此诗原题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在这“人尽望”的月圆之夜,只有王建在思念杜郎中吗?由己及人,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呢!引导学生想象练笔:此时此景,王建是何内心感受?也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收集类似的诗句,做成手抄报在班级分享。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做一期以“思亲”为主题的诗会。

教师只要善于思考,就会发现古诗文中的留白处很多,如《送元二使安西》中以“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简洁留白,如何劝?劝什么?千言万语尽在这杯酒中,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味这种留白笔调,才能深切感受王维情深不滞、意永不悲的心境。又如《两小儿辩日》中的结尾,留白颇多:两小儿到底有无对错?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孔子如何面对两小儿的“笑”?谁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两小儿可以辩日,我们的课堂也可以辩一辩!理越辩越明,课后可让学生收集资料,写下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

(二)以点带面,发散训练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石灰吟》这首诗时,当学生熟练诵读,逐渐掌握诗句主要内容,并对作者的情感有了正确的把握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选做题:

1.相传这首诗是12岁的于谦在一次经过石灰窑前,看到石灰锻造的过程,挥笔写下的,从此流传千古。你了解于谦吗?12岁的他就能写下“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名句,那他的一生是否真如石灰一样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呢?请查阅资料,为于谦写一份小传。

2.20岁的于谦还写了一首堪称石灰吟姊妹篇的《咏煤炭》,用我们学习《石灰吟》的方法自学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想想哪句诗体现了于谦的志向。有能力的同学把《咏煤炭》背诵下来。

3.于谦借石灰言志,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像这样托物言志的诗,你还知道哪些?请说出两首。

《石灰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点,但从这个点发散开去,以点带面,将古诗学习带入深度思考环节,给学生创造更广泛的探索空间,这就是合理、有新意的作业设计带来的成效。

三、评鉴——点亮思维

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主动评鉴,把握对古诗文的主观感受,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会评鉴古诗文,学生不仅能深入领会诗歌表达的意境,还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以“月”为例,它是多少诗人、词人的老朋友,我们可以设计一项综合性学习作业,寻找诗词中的“月”,看看在不同的诗词中,它会承载作者怎样不同的情感。它最常被用来象征团圆,特别是在中秋等节日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它也可以是美丽动人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它还可以是高洁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它可以是思念的载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它也可以被用来表达失意与苦闷,“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它还可以用来表达诗人凄凉孤独的心境,“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对诗中月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对诗词有更高层次的理解。而这种探究作业的呈现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如思维导图式、表格式、文字式等,可让学生自由发挥。类似的作业还有很多,如以“雨”为主题展开学习,寻找喜悦的雨、伤感的雨、思念的雨、朦胧的雨……以“水”为主题,寻找轻松畅快的水、忧愁伤感的水、离别相思的水……反之亦然,诗词中又有多少不同的景物,承载的是同一种情感呢?相信这样的个性化作业,会让学生乐在其中。

评鉴式的作业还可以是这样的,以四年级上册的《出塞》一诗为例,在学生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多媒体配上或悠远或铿锵的背景音乐,将学生带入古战场的特定情境中。再呈现席慕容的现代诗《出塞曲》,通过对比阅读,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紧接着学生通过群文阅读“边塞组诗”,在层层深入的赏析评鉴中,感受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和连年征战的冰冷残酷,戍边将士们报效家国的豪情壮志,远离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再联系实际,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太平盛世,战争对学生来说太遥远了,但可以引导学生放眼全球,让学生从真实情境出发,感受战争的残酷,珍惜现在和平的幸福生活。学生自然会情动而辞发,可以出塞、战争、和平为关键词,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角度,或作文,或写诗,或绘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必能收到很好的读写训练效果。

我国是诗的国度,引导学生畅游诗的海洋,在恰到好处的读写训练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领悟古诗文的魅力。

四、分层——因材施教

如今,分层作业设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认可,因为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几乎每个班的学生成绩分布都是两头尖、中间大的橄榄形,如果都用统一标准,布置同样的作业,定然存在“吃不饱”和“吃不动”的情况,有些学优生可能认为作业毫无难度,没有挑战性;而有些学困生又感觉作业太难,作业过程毫无成就感,久而久之丧失学习的兴趣,这都违背了我们布置作业的初衷。因此,分层作业设计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为不同能力层级的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可选作业,既能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又能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也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土壤,更可以通过激励手段,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努力“跳一跳”,摘到更美味的“果子”。

那么一份科学、合理、有层次的诗词作业是怎样的呢?我想,它应该是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让每个能力层级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空间。它至少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这三个层面的题型。(1)基础题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点,包括背诵、默写古诗词,理解重点字词的释义。(2)提高题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它要求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以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任务驱动下通过思维导图等形式呈现学习所得,在下一节的课堂上进行反馈交流。这样,学习和作业就被有机地结合起来了。(3)拓展题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或综合运用,一种是就本诗而言,作诗配画、课本剧表演等;一种是以本诗为基点,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拓展,学习同类别的诗词。不管哪种作业,都需要学生主动查找资料,筛选整合信息,再进行加工重组输出。这样的作业不仅拓宽了诗词学习的宽度,也增加了诗词学习的厚度。

以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中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一词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分层作业:

基础题两道:

1.如果你喜欢书写,可以用方格纸,工工整整地誊写本词。

2.如果你喜欢朗诵,可以声情并茂朗诵,有条件的可以配乐朗诵。还可以讲故事的方式,把这首词讲给大家听。既可以现场展示,也可以录音展示。

提高题三道:

1.如果你喜欢绘画,可以用画笔画下“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动人画面,并把整首词题写在画面上。

2.如果你喜欢摄影、剪辑,可以拍摄一组关于梅花的照片或视频(如果没有条件拍摄,也可以用网络搜集的图片代替),并为视频配乐朗诵。

3.以“梅”为话题,查阅资料,了解梅为何为“四君子”之首?文人墨客为何爱咏梅?哪些咏梅诗流传了下来?毛主席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咏梅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一起完成。

拓展题三道:

1.如果你喜欢阅读,可以对比阅读陆游的一首《卜算子·咏梅》,看看你能从中品读出词人哪些不同的心境,以及表达的不同情感。还可以找出其他的咏梅诗,一起对比着读一读。

2.如果你喜欢写作,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个性的文字来写一写对这首词的理解,写一写你心中的梅花形象。

3.请你找出毛主席的其他诗词一起品读,也可以找出那个年代的红色诗词一起阅读,感受伟人的爱国情怀。

这样的作业学生一定是喜欢的,每个学生一定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作业,并用心去完成。当作业展示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份饱含营养的梅花“盛宴”,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朵独一无二的梅花。

五、评价——促进发展

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里说的评价主要是指过程性评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过程性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而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学习古诗文效果的评价,简单地以是否会背诵和默写作为唯一标准,即使设计一些情境题,也是固定的模式,要么填空,要么选择,要么问诗人表达的情感,这样单一、呆板的评价,只论对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致。所以,教师的评价应做出改变,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一)评价方式应多元

教师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鼓励家长也参与到过程性评价中,特别关注对学生学习态度、兴趣、参与度、合作能力等内在学习品质的评价。所以评价的方式应该多元化,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学生自评与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应综合运用。评价应以肯定、鼓励为主,关注学生的进步表现,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评价,避免简单粗暴没有明确指向性的评价,避免在学生间进行简单学习成果的横向比较评价,以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评价反馈需及时

针对学生的作业表现,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反馈,对于学生完成的出色之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出修改建议和改进措施,及时的评价反馈能带给学生良好的作业体验。而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也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导向,这也方便之后做及时的评价反馈。

如上文提到的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这两篇古文学习之后安排的两道作业,教师第二天就可以及时反馈。

第1题推荐读书故事,教师可以安排在之后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的分享时间里,每天至少有一位同学分享一个读书故事,一个单元的学习要用两周多的时间,这段时间不管是台上分享的同学还是台下认真听的同学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第2题劝劝小李,教师可以在第二天的语文课堂上及时反馈交流,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两个一组,会劝,劝得好,劝成功了,则说明将文章理解了,并且意思表达到位,能学以致用。这样及时的反馈,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明白学习并非纸上谈兵,知识要灵活运用。

(三)关注个性化评价

个性化评价就是针对特别的状况实施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不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方式,要关注学生在兴趣、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通过评价反馈,能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能,产生积极作用,使评价达到最佳效果。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一份评价量表,收集并记录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过程性资料,如朗读、吟诵、书写、诗配画、课本剧表演、综合性学习活动、跨学科学习活动等方面的表现,以一个学期为展示时长,期末评出“朗诵之星”“书写之星”“表演之星”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找到古诗文学习的切入口,畅游在诗词的海洋里。

(四)分层评价很重要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完成情况,进行不同层次标准的评价。教师在评价时要考虑学生的起点和进步幅度,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当学生完成相应能力水平的作业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这样能提高学生在下一次做作业时的信心,更能帮助学生加快个人的成长步伐。

以上文提到的教学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一词为例,我们设计了三个层级的作业,班级中的学困生可能只能完成第一层级的读读写写的基础题作业,而班级中的学优生可能跳过基础题,直接挑战提高题和拓展题,不管哪类学生,他们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学有所得,就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

总之,教师在设计古诗文作业方面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结合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设计相应的备选作业,让学生在完成有趣味性且实践性强的作业中,感受到完成作业的良好体验,再加上多角度及时、中肯的评价,能很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宁德市教育督导事务中心)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