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随文练笔

2024-08-01 00:00:00黄丽丽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5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基于新课标和统编教材的编写特点,结合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在每个单元适当安排一次小练笔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随文小练笔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随文小练笔过程中,学生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都得以培养。

统编版语文教材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如五年级上册的“万物有灵”“民间故事”“爱国情怀”“舐犊情深”等人文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布并体现在单元导读、课文导读或习题设计之中,使“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形成统一的整体。教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使语文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两个目标都在随文小练笔中得以达成。现以五年级语文教材谈谈立足核心素养,提高随文小练笔效果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结合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制订小练笔的计划

新课标在每个学段的“表达与交流”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第三学段的表达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要具体,富有真情实感,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统编教材中随文练笔编排数量相对不足,教师开发自主式随文练笔成为语文教学新常态,并审视目前自主式随文练笔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计划中理清其科学建构的设计思路。语文教师用好统编教材,提高随文练笔教学效果,首先要对教材内容安排进行深入研究,并确定好练笔内容。为了更好地达到表达要求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每单元结合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灵活安排一次小练笔。以五年级上册为例,笔者自主安排了八次随文小练笔。制订随文练笔计划的宗旨是:

1.着重突出人文主题相关内容的训练,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语文教材的特点确定练笔内容。

2.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将阅读教学和小练笔紧密结合起来。

3.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特别是整本书的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词汇,培养语感,以练笔的形式交流阅读感受。

4.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积极开展多项语文实践活动,为小练笔提供实践经验和经历感受。

5.要充分发挥评价功能,根据学段特点,注重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小练笔兴趣,提高小练笔教学效果。

二、阅读教学和小练笔密切结合,适时巧妙练笔

“随文练笔”可以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建立联系,并发挥二者互促互融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随文练笔”实现读写结合,以利用好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资源,以读为手段,以写为目标,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落花生》时,为了学习作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教师就巧妙地尝试随文小练笔。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中父亲和孩子们的对话,边读边启发学生思考:此时父亲让孩子们谈论花生的用意是什么?这样的表达方法对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经过交流讨论知道了,原来父亲引导孩子谈论花生,目的是谈论人生,借助对花生不爱慕虚荣、默默无闻的品质的赞美,告诉孩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这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这时在深化文章主旨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哪些事物也像落花生一样能给人启发,让你想到身边有类似品质的人。课堂说一说,课后试着写一段话。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时既要注意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又要写清楚由此想到人的哪种品质。

语文思维能力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此时小练笔的设计,就是对语文思维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训练点。学生在练笔中学会联想与想象,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人与事物的联系,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如果课堂时间充足,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达和当堂点评,但这毕竟只是少数人进行了训练与提高,这时就需要进行课后延伸,即课后小练笔。

三、实施整本书阅读的任务群,以小练笔的形式促进自主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设置了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三层就设有“整本书阅读”的拓展学习任务群。本学习任务群就要在每学期根据课程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记录阅读经验,提高整体认识,丰富内心世界。读书小练笔,就是交流阅读心得的重要方式之一。

譬如,五年级下册有一单元是名著阅读的主题教学。在学习了课内的课文选段后,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热情很高,但对整本书的阅读还不到位。这时候,教师可以以主要人物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阅读与人物相关的其他故事情节,由从点到面的阅读到整本书的阅读。阅读后的交流心得是重点,教师就可以把读后感作为小练笔,让学生进行阅读后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有了相似的情感体验后再去自主阅读。

如在学习《景阳冈》之后,学生对武松的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课后可以阅读《水浒传》中关于武松的其他故事,如《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在阅读了这些故事后,学生对武松就有了全面的了解。在读后交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武松这个人物形象的评价以小练笔的形式呈现,只要是认真阅读的学生,都能写出对人物的真实感受与评价。

整本书的阅读,离不开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所以,教师结合五年级语文课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如在教学课文《清贫》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在教学完《人物描写一组——摔跤》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红色书籍徐光耀的《小兵张嘎》。这些都是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学生阅读后可以联系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写读后感,讲述自己感受到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这样的读后感小练笔既能引导学生真正地阅读整本书,又能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四、结合小练笔的内容和单元语文要素,设计小练笔纸

为了不让课后小练笔流于形式,教师结合小练笔的内容和单元语文要素设计小练笔纸。小练笔纸由创作内容、创作要求、创作吧和点赞区四部分构成。其中创作吧边上有“鱼泡泡”,“鱼泡泡”给创作者提出习作的注意点。让学生在小练笔纸上创作自己的小练笔,边写时可以边看看格子边上的提醒,这样便于创作出更好的小练笔,也便于班级的展示与评价。例如,笔者在《落花生》这一课的小练笔就设计了如下的小练笔纸(见文末图1)。

五、围绕练笔目标,进行多元评价

学生随文小练笔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小练笔的优点和缺点,评价的方式也是多元的:可以是有针对性的书面评价,也可以是个别性的口头评价,还可以是教师评价加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学生之间欣赏优秀练笔,便于自身的提高。

(一)教师评价

下面就是五年级上册随文小练笔的一篇优秀佳作,教师在下面作了即时评价。

梅 花

牡丹雍容华贵,梨花素洁淡雅,桃花含苞4f5e53093c0939671c092bddfd967a51待放,玫瑰娇艳欲滴,菊花千姿百态,可我却对那傲立枝头的梅花情有独钟。

梅花的枝条繁多,一根挡在一根前面,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枝条上面的花朵,才是最引人注目的,花瓣呈玫红色,中间是如小星星般的花蕊,十分小巧可爱。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一群像梅花一样的人们——守卫边疆的将士。他们就如梅花那样,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都坚守在祖国的边界线上。你只要一看到他们,就知道这里是中国的领土,就如同你在寒冬里只要一看到梅花,就知道春天快到了。

守卫边疆的将士们,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一句怨言都没有,他们甘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因为,他们知道:“守边疆就是守祖国,守祖国就是守人民。”他们就像梅花一样坚贞不屈。

啊,梅花,你不畏严寒,你冰清玉洁,你凌霜傲雪!你是我心中永远唱不完的生命之歌!

(点评:开头排比式的描述,语言清新自然,在对比之中突出对梅花的喜爱。作者由物及人,想到了如梅花般凌霜傲雪的战士,他们默默守护边疆,实为大爱。)

教师的评价既激发了学生的练笔兴趣,又增强了学生持久练笔的信心。

(二)学生互评

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也可以互评。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表格(见表1),粘贴在点评区。

六、制作作品集,增强学生小练笔的成就感

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至少有八篇小练笔。学期结束后,教师还可以给出色的学生制作个人作品集,也可以给班级制作优秀作品集,让学生之间、班级之间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样坚持下去,每个学生都会在平时的随文小练笔中提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等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我们的长久坚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坚持布置随文小练笔任务,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练笔能给学生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点燃学生心底的创作热情。在这个拓展延伸学习任务群中,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笔端行云流水,妙笔生花,享受表达与创作的快乐。在随文小练笔中学生有创意地表达,找到了表达的方法,也找到了表达的自信。

(作者单位:射阳县港城实验小学)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