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群文阅读是现阶段被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新型阅读模式,即以课内文本中的“基础文本”为基础,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遴选一套结构化文本,通过师生感悟式阅读,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智慧课堂是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远程学习和资源共享,是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能让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得到最大化的发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那如何将智慧课堂和群文阅读教学有机融合,使群文阅读以最佳的方式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服务呢?本文以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群文阅读教学为例来进行探讨。
一、依托主题,确定阅读议题
群文阅读的核心要义在于议题,而语文教材就是围绕单元人文主题来编排的,主题和议题是相互依存、有机融合的。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托单元人文主题确定一个或多个文本阅读议题,让议题为单元主题服务,进一步激活学生对单元主题的思考力。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主要由《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组成。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到传统风俗中蕴含的人性美。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发展和教材内容,确定以“节日美食”为议题开展群文阅读。阅读文本既包括三篇主题课文和三首古诗的课内文本,同时也要推荐课外文本,如《端午的鸭蛋》《重阳糍粑》《故乡的吃食》《故乡的元宵》《花脸》等名家关于节日美食的文章。如在教学《腊八粥》伊始,教师可通过平板电脑推送阅读文本的预习单。学生根据预学单展开有效阅读,把有收获或者存在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做好阅读批注。教师通过电脑评析学生群文阅读预习单完成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这样的话,学生进行了个性化阅读,教师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
【导学单】(见表1)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传统美食,作家沈从文的描述令人垂涎欲滴,请你阅读《端午的鸭蛋》《重阳糍粑》《故乡的元宵》三篇文章,探究作家笔下节日风俗中的美食。
群文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前结合议题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既体现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又促进了群文阅读教学的顺利实施。在开展群文阅读时,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从落实文化自信的角度选择正确、适宜的群文议题。其次,在选择阅读文本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既要有服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不能随意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二、设计清单,强化阅读认知
议题确定好了,就要围绕议题设计问题清单。群文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群文阅读文本问题清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群文,强化阅读认知,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高标准完成语文单元学习目标。
【问题清单】(见表2)通过节日古诗词阅读:课内文本《古诗三首》+课外文本《清明》(杜牧)、《元日》(王安石)、《中秋》(黄庭坚)、《端午》(陆游),创设问题任务情境,推送问题任务清单。
把群文阅读所要探究的问题一一列出来以后,教师可以借助资源,通过动态化素材展示自己精心制作的关于这几篇课外阅读文本内容的微视频,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加深他们对所选群文文本的体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这样学生就会结合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深入探究群文文本,促进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辩证思维的发展。
教师借助智慧课堂,将抽象性知识以更加形象、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认知。教师借助科学的问题清单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存在密切关联的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阅读热情,确保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深度阅读情境当中,并在特定的情境当中得到科学指导,为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提供助力。
三、紧扣要素,拓展阅读视角
阅读是学生汲取知识、积累知识、掌握技能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教师也应当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提供多种阅读策略供学生选用。想要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挣脱课本的束缚,使其形成迁移运用课内学习期间积累的语言知识、优秀传统价值理念、学习材料分析方法等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适当拓展任务情境内容,让学生参与到更加深入、广泛的探究活动中。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列出两个语文要素,其中一个指向阅读,另一个指向写作。“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是本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因此,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要紧紧抓住语文阅读要素,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搭建群文阅读教学“智慧平台”,从“读”“写”两个角度积极引导学生迁移语文阅读思路,让学生在个性化的群文阅读中收获更多。
从“读”的角度拓展任务群阅读内容,学生可以获得更多审美鉴赏的材料,并强化对此类体裁、题材文章的鉴赏方法的印象,积累更多围绕特定主题展开创造性表达获得的经验,丰富参与思维活动的经验;从“写”的角度拓展任务情境内容,学生可以积累语言运用经验,并进一步提升其思考的深度,为其审美创造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本单元的群文阅读可以结合“详略得当”来整合课内阅读文本,有效“联通”课外资源。(见表3)
从“促写”的角度深度迁移运用写作知识。实践中,教师要紧扣本单元的写作要素,可以借助如下文字补充任务情境内容:学校将举办“端午话粽子”征文评选活动,你是否能够结合课内所学,写一篇征文?这一任务情境可以推动学生展开深度思考,使其基于课内外阅读活动的成果展开写作,通过精心设计文章标题、选取典型事例、运用详略得当以及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完成写作任务。
在智慧课堂环境下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能避免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和乏味性。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群文阅读的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推送多篇相关联的文本,利用科学的阅读方法来达到群文阅读的目的。学生在开展有效阅读时,既可以通过互动平台随时交流阅读中遇到的困惑,又可以将阅读成果及时发布到云平台,实现网络交流讨论,提升自身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素养,实现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
四、分析数据,实现多元评价
阅读过程是否真的落到了实处,教学评价至关重要,尤其是群文阅读教学。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要积极落实课后指导工作,辅助学生在参加课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学有所得,透彻理解并内化课内所学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不同基础的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有所差异,因而学生的课后学习需求也会有所不同,教师需要在课后指导期间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补充个性化任务情境。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智慧课堂下的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效果都将以数据的形式存储下来,这就既让教师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班上学生整体阅读情况,又为课堂教学的评价提供了参数,使得课堂教学的评价更为科学。本单元的群文阅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虽然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人文主题来编排课文,但是整个单元涵盖了节日、美食、诗词鉴赏、民族艺术等内容。教师在组织群文阅读教学时要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激励与总结作用。教学评价要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既要有学生学习行为的测评,又要有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量。(见表4)
如《北京的春节》一课,教师课前在班级平台上发布“课内阅读文本+课外阅读文本”预习单。当阅读了“电子书包”中的预习任务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拍照、截图、传递录音等方式将最真实的预习成果呈现上传至教师终端。教师登录后台后逐一检查,并随机点击预习作业,分别以给予评价语和小红花、小星星等评价方式反馈给学生,然后用大数据为群文阅读教学服务。教师通过线上数据的收集对预习结果进行分类统计,让结果可视,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以此为依据,为课堂教学找到合适的教学路径,完成知识学习指标。
课中评价要在广泛收集学生在课堂中的关键表现的基础上实施诊断性教学评价。教师应统计分析学生发言的次数及发言学生的分布情况、发言的正确率,可以得出课堂教学中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对学生提交作业的次数、完成作业的质量的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可以准确地分析学生整节课的学习效果,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具体、细化的路径指引。
课后评价,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家乡的风俗”习作和关于家乡风俗的电子板报、电子绘画、朗读背诵、课本剧表演传到班级小管家或者微信群里,让学生在浏览的基础上跟帖或点赞,并根据点赞量评选出优秀作品。这种方式改变了授课教师是评价主体的现状。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评价。智慧课堂下的群文阅读教学评价,有效覆盖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四个层面,比传统的课堂评价更科学,更具有导向作用。
新课标背景下,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智慧课堂环境着手,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化运用能力和水平,强调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优化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智慧课堂教学体系,拓展语文学习时空,提高学生的阅读认知,丰富学生的阅读技巧,发展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而在保证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同时,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怀宁县江镇镇中心学校)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