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经验和能力相对有限,理解能力较弱,知识积累也较为薄弱,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讲究策略,一股脑儿灌输,虽然看起来节奏紧凑、内容密集,但是学生有可能很难理解与吸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心理需要与学习需求,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地结合先学、导入、探究、练习等步骤,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课堂内容,触摸教学核心知识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促进学生学习,为学生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本文,笔者将结合“位置与方向(一)”这一内容,探讨如何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掌握上下、左右、前后等基础方位之后,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西北。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带领学生实地到操场,借助生活经验辨认四个方向,并体验“前北、后南、左西、右东”的方位,旨在培养学生的方向感,提升空间认知能力;第二部分则是回到教室,认识地图上的四个方向,教材通过多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活动设计,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整个教材内容真实可信,贴近学生生活。
二、学情分析
我所在的班级有四十多名学生,班级规模较大。这些学生普遍聪明好学,思维敏捷,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大胆发言、独立思考,以及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等。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设计上,笔者注重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真实的活动情境。这些活动,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在探索中体验东、南、西、北的位置关系。而且,笔者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地辨认方向,并敢于创新和尝试。
三、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
(一)帮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急于求成,一开始就教给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学生不仅无法掌握,还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的衔接性和连贯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打好数学知识基础。如,“位置与方向(一)”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如何根据一个方向和角度,辨认物体的具体位置和方向。在学习这一章节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方向辨认知识,如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而“位置与方向(一)”这一章节在此基础上,将学习的方向辨认难度进行了提升,让学生掌握了角度和距离两个要素。
(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完成思维过渡。而循序渐进的教学中,教师注重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讲解过程,让学生逐渐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做题等,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则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应注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教学,让学生逐渐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目标
1.在地图或校园图等具体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通过练习,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会用东、南、西、北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所在方位。
3.通过观察、想象、猜测、交流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本概念,并能正确运用它们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
(一)自主先学
活动一:学生借助教材先学
在“位置与方向(一)”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方向和距离两个概念,并能够根据给定的位置信息进行简单的位置和方向判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预习。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方向和距离的概念,并尝试解答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同时,学生还需要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如建筑物、道路等,尝试理解它们的位置和方向关系。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二:结合练习讨论学习
预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在预习课上,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价,了解学生对“方向”和“距离”两个概念的理解程度,并指出他们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接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些生活中的位置和方向问题,如某建筑物在某道路的方向、某地点的距离及方向等。这样的讨论和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趣味导入
活动一:谈话式导入
教师:同学们,谁能介绍自己后顺便把自己周围的同学一起介绍一下?
学生1:大家好,我叫王明,我坐在第三排,我的前面是李同学,右面是王同学,左边是陈同学,后面是方同学。
教师:很棒!王明,你现在面对的是原本坐在你后面的方同学。现在你再介绍一下你身边的同学。
学生1:大家好,我叫王明,坐在第三排。我的前面是方同学,后面是李同学,右边是陈同学,左边是王同学。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随着这个同学自身方向的变化,周围同学与他的位置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我们还发现,在辨别方向时我们用前、后、左、右四个位置,好像有一定局限性,是不是?那同学们知道其他辨别方向的方法或专业用语吗?
学生:老师,我们这一节要学的“位置与方向(一)”中用东、南、西、北来辨别方向。
教师:同学们真棒,能通过预习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那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认识认识“东、南、西、北”。请同学们看屏幕(见图1):
同学们发现了没,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是不是?还有,因为有了东、南、西、北这样标准的坐标,我就可以说出西南、东南、东北、西北,甚至我们还可以说偏西50米、向东100米等,是不是?
学生2:是的。有了东、南、西、北这个坐标,我们还可以有很多灵活又准确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如西南100米、北面200米等。
学生3:是的,还可以说东偏北、东偏南、西偏北、西偏南等。
教师:为同学们点赞,你们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了。接下来,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实践,看看这些方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二:在应用中强化基础知识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说说自己家在学校的什么方位,家的周围有什么。
学生1:我家在学校的西北。我家的南面有一个大型超市,东南有一座人民公园,西面有一所幼儿园,北面有一家报社。
学生2:我家在学校的东面。我家的北面有一个早市,西面有一家汽车厂,南面一所电大学校。
……
教师(总结):同学们很棒,不但掌握了“位置与方向(一)”的基础知识,还会灵活运用,用较准确的方位词语清楚描述相应的位置。为了进一步帮助同学们巩固知识,接下来我们结合一些生活实例来探究知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知识,更好地吸收与运用知识。
(三)用问题探究知识
教师:小明和妈妈在百货大楼(如图2),他们要去汽车站,同学们能给他们说说路线吗?
学生:小明和妈妈应该向东北走到学校,再向西走到电影院,再向东北走到少年宫,再向西走到图书馆,再向西南走到医院,再向西走到商店,再向西北走到邮局,接着向西北走就到汽车站了。
教师:同学们真棒!那如果小明从图书馆看完书出来,要去百货大楼和妈妈碰头,他该怎么走呢?
学生:小明应该向东走,到少年宫后再向西南走到电影院,再向东走到学校,再向西南走就到百货大楼了。
教师:那老师再问问同学们,医院在图书馆的什么位置?邮局在商店的什么位置?
学生:老师,医院在图书馆的西南方向,邮局在商店的西北方向。
教师(总结):同学们真的让老师很高兴,你们都能看图说出准确的位置与方向了,不但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提高了生活能力。学习了位置与方向后,我们再也不会迷路了。可见,位置与方向的数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要经常用到,而且非常重要。也正因为有位置和方向,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才这么井然有序地运行着,我们才能幸福、快乐地生活着。是不是?
学生:是。
(四)用课后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课后练习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尝试把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见图3)。
教师:请同学们看图:小刚从水族馆出来要去动物园,同学们帮他看看,他该怎么走最近?
学生:小刚从水族馆出来可以向东南走35米到大门,再从大门向北走100米就到动物园了。
教师:那小明从动物园出来,还要想去公园,再去展览馆后,再回家呢?
学生:小明从动物园出来还想去公园的话,应要向东走35米,等他从公园玩完出来,再向南走30米就到了展览馆,他看完展览出来,要向西南走25米就到大门口了。
教师:(幽默地说)果然是“名师出高徒”,同学们把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得炉火纯青,都有点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味道了。所以,教师再给大家一点相关的作业,同学们不会介意吧?
学生:(唉……然后又大声道)一定完成作业!
(五)设计课下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课下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结合课堂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学生乐于参与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但有快乐的体验,还能巩固知识。
1.请同学们看下图(见图4),说说小青家周围都有什么建筑。
2.拓展练习:请同学们说说指南针是干什么用的,它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指南针以前,我们的祖先还发明了哪些指示方向的仪器呢?
七、注意事项和总结
(一)注意事项
在整个“位置与方向(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旦发现问题,教师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质量。
(二)总结
课程结束时,教师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通过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能够概括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理解不深入、应用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不够清晰,或是实践操作的机会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如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增加实践操作的比重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八、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笔者认真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对“位置与方向(一)”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同时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然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对问题的思考深度不够等。
通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教学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要关注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以及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以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
九、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循序渐进的步骤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先学,强化基础知识,用问题探究知识,以及用课后练习和课下作业检验学习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知识。另外,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保证教学效率,促进教学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王官营中心校)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