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词教学实践

2024-08-01 00:00:00柳荣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5期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是宝贵的民族文化。古诗词学习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理解和传承,因此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关注诗词本身的含义,还要关注学生在赏析、品味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同时通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材解读】

《从军行》是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诗词中不仅描写了景色,还通过景色渗透了丰富的感情,这首诗描绘了悲壮开阔的情感、将士们艰苦的戍边生活、战争的艰苦,以及长期战争之后将士们发出的坚定、深沉的誓言……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了解边塞诗,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通过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也能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阅读与分析并不陌生,大家对王昌龄的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而且经历了前几年知识的积累,大部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对诗词表达的抽象情感等的理解稍显困难。与此同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提升,对新鲜事物的探究兴趣也较强,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词情感。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补充相应的材料,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

1.结合重难点词语,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能够默写古诗。

2.重点理解关键字、关键词,能够展开想象,理解古诗内涵,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词内涵。

3.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体会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一)视频引导,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精忠报国》视频,通过熟悉的歌曲、图画等方式,引导学生领会歌曲中的内涵,调动学生融入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一则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对诗词学习的畏难情绪;二则通过多媒体教学情境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

(二)读古诗,谈发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随后教师可设计问题串:

问题1:你们知道这些诗词的作者是谁吗?

问题2:这几句诗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蕴含着什么样的情绪?(预设:战士征战沙场、强烈思乡、战场杀敌……蕴含着诗人建功立业、热爱祖国的抱负。)

问题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些诗词的内涵吗?他们属于哪一种流派呢?(预设:诗词展现了战士征战沙场保卫祖国的情境……边塞诗。)

(设计意图:引入同类诗词,在品读诗词的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理解诗词的意思入手,逐渐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引出诗词流派,为后续诗词内容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三)衔接阅读,引出主题

问题1:我们已经接触过很多流派和类型的诗词,那么谁能说一说阅读古诗词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预设:从诗词的题目开始,了解写作背景、诗人写作特点、诗句含义等。)

问题2:《从军行》是王昌龄写的一组边塞诗,一共有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我们先来说一说诗题《从军行》是什么意思。(预设:意思是参军打仗,“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吟唱、歌颂。)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计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从而唤醒学生对此类诗词的学习经验,为后续探究学习提供明确的思路。)

大家对王昌龄了解多少呢?试着根据你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吧!(预设:王昌龄,“七绝圣手”。代表作:《出塞》《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综合整理诗人的相关信息,从诗人的生平履历等信息入手,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感受诗人诗词中的不同风格,同时重点了解边塞诗的相关特征,为后续学科活动的组织与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堂探究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诗词

导入:王昌龄的《从军行》,用28个字表达了戍边将士的爱国情怀,他是如何将浓浓的情感用28个汉字表达出来的呢?

首先,教师点名读诗词,检查学生自主预习情况,同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其次,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节奏,教师评价。

再次,教师实行示范朗读,或是通过音频、视频的方式朗读,或是教师朗读,学生跟读。同时,教师出示不同字体的《从军行》诗词书法,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字体的类型特征,感受书法之美。

最后,教师再次提问:谁能说一说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呢?分析诗句、诗词含义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呢?(预设:结合注释、结合插图、展开想象。)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再次默读诗句,根据预习资料、注释等展开想象,交流诗词内涵。(预设:边塞阴云密布,烽烟滚滚,将士们在塞外征战沙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按照步骤朗读、理解诗句含义,并进行即时评价,有效培养学生的诗词阅读兴趣。)

(二)品读诗句,体会诗句含义

此环节是深入阅读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互动、学生小组合作朗读的环节。

1.从环境入手,感受诗句含义

教师首先提出引导性问题:

问题1:诗词的前两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呢?(预设: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

问题2:你能通过这些景物,说一说你读这句诗时的感受吗?小组讨论一下吧!(以问题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景物、诗词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初步讨论自己对于景物的理解。)

如从“暗”字感受到边塞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环境恶劣。从“孤”字感受到戍边将士孤独、想念亲人、思念家乡。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诗句景物的提炼,一方面可以体会诗词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另一方面通过分析重点字词的含义,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2.资料辅助,深层了解诗词写作背景

图文结合、资料辅助等是学生了解古诗的又一重要渠道,但是教材中的内容和资料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多样化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诗词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教师出示唐朝地图,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感受唐朝时期边防线的辽阔。(教师边看地图边解说,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内容,如青海地区在唐朝时期是唐朝与吐蕃交战的场所,玉门关外是突厥的势力范围……通过解说过程让学生感受诗词意境。)

其次,教师出示青海湖、玉门关的一些场景图,让学生感受当时当地环境的恶劣。为了增强学生的感触,教师还可以展示现在的青海湖等自然景观照片与其进行对比观察,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当时将士戍边的艰苦环境。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联想,如试想一下,如果你是戍边战士,当你长期处于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会有什么感受呢?(预设:会感受到边塞条件非常艰苦,但为了祖国的和平,也要坚持戍守边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等活动,帮助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加深学生对将士孤寂心情的理解。)

3.自读诗词,迁移应用

教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已经了解了戍边将士生活的环境,那你们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下,戍边将士每天经历了什么样的场景,他们又有怎样的决心呢?

教师提出问题后,借助大屏幕给出后两句诗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这两句诗词中,你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样的心情?现在根据前两句诗词的阅读分析方法,小组合作尝试分析这两句的关键词、含义以及诗词中蕴含的感情。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含义等进行深刻分析,如黄沙(环境恶劣)、百战(战争非常多)、终不还(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决心),通过对关键词的了解,对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感受诗词中蕴含的内涵。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按前两句诗词的理解、分析方式对后两句诗词进行深入解读与分析,一方面检验学生对前两句诗词阅读方式的了解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后两句诗词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

(三)深入品读,体会诗词情感

在前期学生已经对诗词含义进行了了解与分析,此环节是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深入感受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

1.深度探究,感悟诗词豪情

环境的凄凉、战场的残酷,并没有消磨将士们的意志力,反而使他们报国的志向更加坚定,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整首诗词的豪情壮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词配乐朗读。

学生根据配乐内容,对诗词进行再次朗读分析,边朗读边感受诗词的深意,感受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

教师再次提问:同学们,我们的戍边将士在国家利益面前从来不曾动摇,他们有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你有了解过这样的人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以音乐熏陶情感,感受诗词中战士内心的孤寂、思乡之情以及誓死报效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的引导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2.情感升华,延伸拓展

教师可播放电影《长津湖》片段,与上一环节的延伸问题相衔接。教师边让学生观看电影视频,边进行内容的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军人从来就是这样保家卫国的,使学生更深层次理解诗词内涵,同时延伸到现下社会情况,让学生感悟革命英烈以及当下军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作业设计

1.说一说你对本首诗的理解,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整首诗的思路,如思维导图等。

2.借助工具书搜集整理王昌龄《从军行》的所有诗词,并结合本堂课学习的诗词阅读方法等进行应用,写出自己对王昌龄整部作品的理解。

3.搜集整理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读一读,感受边塞诗人的豪放之情。

四、课堂反思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本堂课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理解诗词内涵的平台。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诗词活动的兴趣,在后续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过程中,学生将师生互动中学习的诗词探究阅读方法,应用于自主阅读、延伸阅读中,一方面巩固了课堂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能拓展阅读面、增加知识积累、提升诗词阅读能力。同时,本堂课添加了作业设计环节。开放性的作业设计方式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边塞诗风格、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小寨小学)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