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手舞主要流传于湘、黔、鄂、渝几地交界处的土家族聚居地,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典型。小学音乐教材选入此艺术形式,对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爱好以及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均有帮助。小学阶段,学生表现出既活跃又好奇的心理特点,而民族音乐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如何将思政与音乐教学融为一体值得教师深入探索。现结合具体教学过程对此问题展开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准备
(一)教学目标
1.可用正确节奏与音准,用柔和而具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摆手舞》,并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土家族民歌的特点,感受土家族民歌的独特风格及韵味。
2.借音乐学习契机走进土家族山寨,用说、听、唱、演等形式丰富音乐体验,体会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同时了解土家族舞蹈和其他民族文化。
3.可以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在活动情境下拉近和音乐的距离,培养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准备
本次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图片及多媒体课件等;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引导启发法、情境教学法、对比体验法、听赏感知法、歌唱教学法等。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情境的双重导入
为了让学生顺利接受《摆手舞》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在导入环节多下功夫,尝试在教学中采用复习与情境的双重导入策略,并将教学内容合理前移,使学生在导入环节就形成对教学内容的清晰印象。
1.情境初步导入
教师身着土家族服饰走上讲台,提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表示:是的,这是土家族服饰。现在老师来当一次导游,带领同学们一起去土家寨旅行吧!(播放音乐和视频)
教师:同学们,土家寨到了,漂亮的土家族姐姐已经在迎接我们了。(播放课件,简单介绍土家族)同学们看,土家族姐姐头上戴的是漂亮的青丝头帕。
在学生欣赏和赞许的目光下,教师导入新课:既然土家族人这样热烈地欢迎我们,那让我们走近他们,研究一下他们的文化,看看他们的音乐和舞蹈是什么样的(出示课题)。
2.复习再次导入
在情境初步导入及出示课题之后,教师以复习的方式再次导入新课,使学生顺利衔接旧课与新课内容。
教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上次我们学过的土家族歌曲《乃哟乃》吗?我们一起唱一唱。(音乐加拍手)
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回忆起上次学习的初步听辨高低音,并在听辨DO、MI、SOL等音的基础上完成演唱歌谱。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演唱歌曲《乃哟乃》,初步认识到摆手舞的动作要领。
在此之后,教师可进一步延伸,利用刚才展示的课件向学生详细介绍土家族的基本情况:在我国湘、黔、鄂、渝几地交界的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一个勇敢、勤劳又能歌善舞的民族——土家族,刚才我们演唱的歌曲《乃哟乃》就是土家族的民族音乐。土家族不但有欢乐的歌声,而且有欢快的舞蹈,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摆手舞就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二)歌词与动作教学
教师可将《摆手舞》的音乐和舞蹈动作做同步教学。在歌词与动作教学时,教师可分两段进行,其中前两句为一段、后两句为一段。
1.教学前两句歌词及动作
教师可利用课件播放背篓图片,要求学生借此体会背背篓时的体态特点。
教师:大家请看,图片上的土家人身上背着什么?
学生:背篓。
教师:他们为什么要背背篓呢?(学生纷纷猜测)
教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土家人生活在山林环境中,如果需要搬运粮食等生活物资,必然少不了小背篓。我们可以试着感受一下,请把你的胳膊抬起来,你能表现出背篓有些沉重的感觉吗?有的同学表现得很好,身体要自然稍微前倾,脚掌要踩实地面,膝盖部位轻轻屈下来,如果膝盖能够带些韧劲,有弹性地屈曲就更好了,大家可以试一试。教师一边哼唱旋律一边示范动作。演唱第一遍的时候只做颤膝动作,第二遍的时候加摆手动作。
在此过程中,舞蹈的关键动作出现了。
教师:老师刚刚做了什么动作呢?
学生:摆手。
教师:是的。大家注意观察,我是手臂放松、手心相对,手臂自后向前划出一段弧线,前、后、前、后……大家要注意,摆手的高度不能超过双肩。
在讲解注意事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一个摆手游戏——在音乐伴奏声中,教师到一名同学或者几名同学面前发出邀请,接受邀请的同学要和教师搭手,迅速站起来与教师做同样的动作,看看谁的反应更快、动作更准确。
在师生共同游戏后,教师可提出:同学们表现得很好,那有谁注意到老师在游戏中加了哪些新动作?
学生:拍手。
教师:在哪里拍手啊?
学生:在唱“彭家的小妹”和“耶耶嗬嗬耶”时。
教师:那大家跟我来唱一遍好吗?
师生同唱。
教师:如果同学们认为歌声无法表达你的情绪,那你可以尝试动起来,用你的身体来助力。我在前面唱,你们来呼应我好吗?
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呈现出欢快的气氛。
教师:谁愿意和老师一样,也当一次邀请者,带领大家同跳摆手舞?
接受邀请的学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大家在音乐的伴奏中完成邀请活动,其他同学则跟着配合。
2.教学后两句歌词及动作
在教学后两句歌词时,教师可先引出摆手舞。
教师:彭家的小妹,田家的伢儿,他们一起干什么?(摆手)请用歌声回答我,彭家的小妹,田家的伢儿,他们一起摆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土家族的摆手舞吧!(出示视频)
教师:通过刚刚的视频,大家应该对摆手舞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个舞蹈中什么动作最明显呢?
学生:摆手。
教师:之前我们体验了前摆手,谁能说下是怎么做的?
学生:前摆摆,后摆摆。
教师:其实摆手舞还有很多摆手动作(教师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左摆摆,右摆摆”,在做动作时手臂放松,幅度增大,身体随之左右摆动。“上摆摆,下摆摆”,在做动作时手臂自下而上摆至斜上位,双手自身体前面朝身体两侧摆动。“交替摆手”,在做动作时一只手的手心向下,另一只手与耳部同高,做侧身摆……有这么多摆手动作,大家可选择喜欢的动作大胆尝试。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上台表演,并在教师的提示下,回忆前面说过的背背篓屈膝时身体弹性颤动的情况,动作中带上一点侧身感觉,用来模仿土家小妹活泼可爱的模样。
教师应肯定学生的表现,然后与学生一起学习动作,之后再请一名学生展示动作,并针对这名学生的动作做出指导。接下来教师唱,要求其他学生听并跟随这名学生做动作。
教师解释“摆条金龙游大海咯,摆只凤凰飞天外”是说土家族摆手舞队形变化丰富,其中摆金龙、摆凤凰的做法表现出土家人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大家也来唱一唱,如果认为歌声无法表达你的情绪,那你可以尝试动起来。
(三)参加篝火晚会
当音乐和舞蹈动作分段教学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参加篝火晚会并做小结。为了达到理想的活动与总结效果,教师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使学生进入活动状态。
教师: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摆手舞是怎么跳的?
教师在学生总结完后,可以结合《摆手舞》舞蹈视频,说明表演要点,并再做一次整体示范。教师提出:接下来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完成双摆手、抖虼蚤、斗牛腿、岩鹰展翅这些动作的结合表演。此时,教师可以请两组跳得较好的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在座位上拍手配合唱歌。
在教完基本内容之后,教师提出:土家人爱围圈跳舞,有的时候还不止一个圈呢!现在一组同学手牵手在内圈,二组同学手牵手在外圈,跟着我的节奏走,并唱“摆手舞儿圆又圆,围着篝火转圈圈”。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进入情境中,在情境内体验“大思政、小音符”的魅力,教师提出:篝火晚会怎么能没有火呢?然后在大屏幕中呈现篝火的场景,让学生看着篝火唱起来、跳起来,并让学生留意里圈与外圈的动作表现是不同的。
(四)活动总结
学生唱跳完成后,教师进行总结与拓展。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回顾本次学习,尤其是参与活动时的感受:学生的表演真精彩,真像真正的土家人篝火晚会啊!今天我们学了《摆手舞》,参加了篝火晚会,大家感觉怎么样呢?
其次,教师要求学生回顾《摆手舞》的关联知识:歌曲采用土家族原始摆手舞民歌音乐素材与节奏,并进行了歌词编创。歌词中的“彭家的小妹,田家的伢儿”,是由于土家族中姓“彭”与姓“田”的人很多,“耶耶嗬嗬耶”属于当地特色鲜明的衬词,能够起到增强歌曲感染力的作用。歌曲是四二拍,一段体结构中的起承转合句式方便学习,同时歌和舞相互结合的形式,更容易表现出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风格。
最后,教师进行拓展: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摆手舞是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大家要注意保护和传承。除了摆手舞外,我国各个地方还有非常多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把这些优秀的艺术财富传承下去,并不断加以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三、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摆手舞》是适宜于本阶段学生学习与探索的。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中包括演唱、舞蹈、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要求,教学过程体现出大思政和小音符融为一体的特点。在授课中,教师在课堂中展现几项要点:一是舞蹈动作初步认知,使学生感受土家族风土人情,了解摆手舞动作同土家族人生产生活的关系。二是难唱乐句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跟唱、学唱,熟知作品的旋律及歌词。三是歌曲整体聆听,使学生通过初听和复听顺利完成自主学唱。四是学习重点节奏,进行歌舞表演的尝试与编排,并同步感受土家族舞蹈特点及文化魅力。
本次课堂教学,学生能与教师进行激情互动,体验到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情。但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音乐教学不够生动,未能让学生在充分的游戏化和表演化场景中达到理想的认知发展效果。与此同时,学生在短短一节课内学习这些内容,指向大思政和小音符的民间文化学习压力较大,难以在各个角度充分展开。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可以在游戏化场景内指导音乐学习,使学生更快进入音乐表演状态,并通过有效手段减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压力。
(作者单位:福安市城阳中心小学)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