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渗透

2024-08-01 00:00:00顾静飞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5期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传统文化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本文以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为例,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渗透。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一篇富有浓郁传统文化色彩的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的习俗(包粽子、吃粽子)以及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课文语言优美、内容生动,既能帮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又能引导他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通过讲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一年级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和渗透。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在教授《端午粽》一课时,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端午节的视频资料,让他们直观地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可以开展包粽子、吃粽子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加深对端午节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和习俗,包括包粽子的过程和意义。

2.让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他们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德育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通过学习端午节习俗,让学生懂得尊重传统、孝敬长辈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包粽子的过程与意义,体验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氛围。

2.通过课文学习与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端午节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二)教学难点

1.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与互动讨论,帮助学生克服理解障碍,全面掌握课文内容。

2.结合实践活动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逐步领悟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培养其文化认同感。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端午节的相关视频或展示端午节图片,引出课题《端午粽》,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场景,引导他们谈论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随后,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出示端午节赛龙舟的图片,见图1)

教师:同学们,看这幅图,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的活动吗?

学生:端午节!赛龙舟!

教师:非常棒!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仅有赛龙舟的活动,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如包粽子、挂艾草、饮雄黄酒等。

教师继续介绍:端午节不仅是一个节日,还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每当我们提到端午节,就会想起那浓浓的粽香,想起和家人团聚的温馨场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端午节有关的课文,带领大家一起感受这个传统节日的魅力。

教师边板书边说: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课题《端午粽》。

(二)自主学习,初识端午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和字典解决生字读音和词义问题。同时,教师提供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纠正发音。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端午节包粽子的氛围。

教师:请大家自读课文,注意勾画出你不认识的字和词,借助拼音和字典,解决它们的读音和意思。

(学生翻开课本,开始自读课文)

教师: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课文,让大家听听你的发音是否准确,语调是否流畅?

学生1:我来试试!(朗读课文)

教师:很好,这位同学读得很认真,发音也准确。其他同学要注意听,看看你们是否也能读得这么好。

(学生陆续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教师:通过大家的朗读,谁能告诉我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2:课文主要描述了端午节外婆包粽子的情景,还提到了粽子的不同花样。

教师:非常棒,总结得很到位。那么,通过这篇课文,大家对端午节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

学生3:我知道端午节除了赛龙舟,还有包粽子的习俗,而且粽子有很多不同的口味和形状。

学生4:我还了解到,端午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一个节日,还承载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和情感。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通过自主学习和朗读课文,大家不仅了解了课文内容,还对端午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热情,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深入探究,感受文化

教师深入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的细节与深层意义。通过仔细品味课文,学生不仅了解了端午节习俗的丰富多样,还感受到节日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

教师:请大家看第1自然段,“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这里的外婆“总会”煮好粽子,说明了什么?

学生1:说明端午节吃粽子是一个重要的习俗,外婆非常重视这个节日。

教师:很好!请大家再看第2自然段,“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这里描写了粽子的哪些特点?

学生2:描写了粽子的外形、颜色和味道。

教师:是的,这些描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粽子的美味,还感受到外婆对家人的爱和节日的温馨。那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课文里有没有提到?

学生3:课文提到了屈原!是为了纪念屈原。

教师:没错!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传说他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咬食他的身体,就向江里投放食物。后来,为了纪念屈原,就把这种食物演变成了粽子。所以,端午节吃粽子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对屈原的怀念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实践活动,体验传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实践活动。教师提前准备好糯米、粽叶等材料,并邀请家长志愿者协助指导。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亲手体验包粽子的过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粽子的寓意和象征意义,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教师:现在,我们要进行一项实践活动——包粽子。请大家按照我之前的示范,尝试自己动手包一个粽子。在包粽子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包粽子,亲自体验包粽子的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老师,我觉得包粽子好难啊,需要很多步骤和技巧。

教师:是的,包粽子确实不容易。但是,正是这些看似复杂的步骤和技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每个粽子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通过包粽子,我们不仅体验了传统手艺,还感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总结提升,传承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习俗以及包粽子的过程和意义,同时,借助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践,大家对端午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亲手体验了包粽子的乐趣。那么,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端午节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呢?

学生1:我觉得端午节不仅是吃粽子的节日,更是充满文化气息的节日。通过包粽子,我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学生2:在包粽子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传统手艺的精湛和细致。每一步都需要精心操作,这让我更加敬佩古人的智慧。

教师:很好,大家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端午节的魅力和价值。那我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希望大家能将今天学到的知识带到日常生活中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

学生3:老师,我会把今天学到的包粽子技巧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包粽子。

学生4:我也会多学习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

教师:非常好!让我们一起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它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活动和总结提升等环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合作探究环节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教师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激励。此外,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有所创新和发展。总之,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分校)

编辑:赵文静